魏玉慧 京剧国风好声音(图) |
国粹京剧 2025-03-26 09:25:19 作者:康瑞珍 来源:河北文旅 文字大小:[大][中][小] |
魏玉慧 京剧国风好声音(图)
(来源:天津日报)
如果问起当下最火的国风歌曲有哪些,很多年轻人会不假思索地哼起那段旋律:“初见她漫步溪桥下,她轻摘一朵桃花,满园春色美如霞,酿得芳菲如新茶……”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这首从短视频平台火到街头巷尾的《相思遥》,原唱者是天津京剧院的青年京剧演员魏玉慧。
既是科班出身的京剧老旦演员,又是《相思遥》等多首国风歌曲的原唱,魏玉慧这位“95后”京剧演员,正在传统戏曲与现代音乐的跨界舞台上,以音乐为载体,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不断进行创新与探索,为戏曲传承提供着新的模式。
老旦唱腔穿透岁月
比俏美扮相更动人
和许多爱美的小姑娘一样,1997年出生的魏玉慧也曾有个“仙女梦”,儿时觉得水袖甩起来特别美,就像仙女下凡。说起与京剧的初遇,她的眼里闪烁着孩童般的光亮,“我总爱把毛巾裹在胳膊上,对着镜子,一板一眼地模仿电视里戏曲演员的动作。”但和其他小姑娘不同的是,这份稚嫩的爱好没有随着长大变淡,而是被细心浇灌、慢慢生长,成为魏玉慧人生轨迹中最清晰的方向。
魏玉慧的父母都是资深戏迷,家里有许多京剧磁带,电视机几乎锁定在戏曲频道,可以说,魏玉慧是在戏里“泡”大的。三四岁时,她就特别喜欢跟着磁带“咿咿呀呀”地学唱。“爸妈觉得我似乎在戏曲方面有点儿天赋,问我要不要去学。我一听就兴奋了,马上点头答应。但后来才知道,他们只是想让我把京剧当成业余爱好,从没想过让我登上专业的舞台。”魏玉慧说。
五岁那年,她开始学唱青衣,可练声时总透着股拧巴劲儿:老师教发“咦”的假声,她偏本能地亮开自己的真声。练声老师细加琢磨,终于看出门道——这孩子小嗓功夫偏弱,大嗓却格外敞亮,是天生适合老旦的好嗓子。换作别的孩子,或许会为错失青衣的俏美扮相而失落,魏玉慧却乐呵呵地想:“只要能唱戏,学什么都行。”
一次偶然的机缘,她结识了启蒙恩师史玉洁,就此一头扎进老旦行当。史老师不仅为她夯实功底,一字一句抠唱腔、一招一式教身段,还常把她接回家中,照顾她的饮食起居。用魏玉慧的话说:“史老师于我,是传道授业的恩师,但更像把我疼到心坎儿里的母亲。”
魏玉慧至今记得六岁初登舞台时闹出的小插曲。她演《遇皇后》中双目失明的李太后,按规矩得一直半闭着眼演出。可幕布刚拉开一道缝,她就被台上的光影勾走了魂。“我哪忍得住呀,总是偷偷睁一下眼,想把台上台下都看清楚。到戏快收尾的时候,我早把‘失明’的事儿忘到脑后了。”魏玉慧回忆,下台后史老师笑着捏她的脸批评说:“宝宝,你怎么把眼睛睁开啦,下次可不能这样了!”但她却一点儿也不后悔,心里只顾着想:“戏台好大呀,我要一直站在上面。”
2006年,魏玉慧考入天津艺术职业学院,正式踏上职业京剧演员的路。“入学第一天,就被泼了冷水。”她笑说,同学们大多有童子功打底,自己除了嗓子亮,腰腿功夫几乎是空白,腿硬得只能平踢,连老师都打趣她:“孩子,你是吃了多少钙片长大的?”
学戏的日子浸满汗水。每天清晨5点半,早课的哨声就刺破晨曦,跑步、压腿、踢腿、练毯子功……身上的青紫旧伤叠新痕,成了常态。周六回家,她趴在父母肩头,哭着说“太累了”,可周日晚上,抹掉眼泪还是准时回校。这份韧劲儿没白费,2007年,10岁的她夺得第十一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金奖。这枚奖牌像一颗定盘星,让她在京剧路上走得更稳了。
艺术成长的路上,魏玉慧始终揣着一份难得的清醒。曾有老师看中她的嗓音条件,劝她改回青衣,被她拒绝:“唱老旦这么久,哪能半路撒手?”这执着不仅仅是出于儿时获奖攒下的底气,更源自打心底对老旦的爱——在她眼中,老旦唱腔里那份穿透岁月的力量,远比俏美的扮相更动人。
更幸运的是,总有恩师为她引路。从史玉洁到孙丽英、李宏、李鸣岩,再到赵葆秀,多位名家都曾为她亲授技艺。最让她难忘的,是当年冒昧地给赵葆秀老师打电话:“艺校快毕业时,我辗转得到赵老师的联系方式,不知哪儿来的勇气,直接拨了过去,说想跟她学戏。”没想到电话那头赵老师全无名家架子,只温和地说:“孩子,你过来吧,我看看你的条件。”就这样,她成了赵老师的学生。
那时恰逢变声期,发声屡屡碰壁,几位老师都没少费心思,陪着她一点点调整,终于帮她找回了嗓子的状态。这些恩师教她的,不只是戏里的腔与韵,更有戏外的韧与诚。
与国风音乐结缘
昆曲融入流行歌
魏玉慧与国风音乐的缘分,早在学生时代便悄然埋下了种子。或许是传统艺术间那份天然的相通性,让她早早对带有国风元素的歌曲生出了浓厚兴趣——周杰伦的《兰亭序》《红尘客栈》、林俊杰的《醉赤壁》都是她百听不厌的“心头好”。那些旋律里,传统韵味与现代节奏碰撞出的火花,总让她觉得格外新鲜。“那时候我就琢磨,原来传统元素还能这么融合,太妙了。”魏玉慧笑着回忆,而唱歌也顺理成章成了她学戏之余最惬意的放松。
2020年,魏玉慧参加了《中国好声音》天津赛区选拔。起初,她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没想到一路过关斩将,获得了天津赛区年度冠军。评委的一句话让她印象深刻:“你的声音里有故事,这种戏曲功底赋予的质感让你特色鲜明。”带着这份鼓励,魏玉慧以“玉慧同学”的网名开始在短视频平台分享自己演唱的作品。
她唱过《空城赋》《四郎探母》等好几首国风作品。《空城赋》里,她用老旦的苍劲唱腔演绎“我正在城楼饮酒远观山景,城外兵马卷烟尘”,搭配现代编曲,既有传统韵味,又充满江湖气;《四郎探母》则保留了经典唱段的旋律,加入电子鼓点,让传统戏码有了新节奏。这些探索,悄悄为她攒下了一批忠实听众。
随着人气提升,有人带着词曲小样找到魏玉慧,让她帮忙改编和演唱。2022年,她收到《相思遥》的小样。“在这首歌最初的版本中,主歌进入副歌的部分,变调有些生硬,我觉得加个过渡比较好。”魏玉慧说。
起初她尝试过好几句京剧念白,但总觉得与歌曲的婉约意境不太契合。于是她把范围扩展到昆曲,《牡丹亭》中那句“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一下子闯入她的脑海中:“就是灵光一闪,细品之下更觉得非常契合,就像命中注定的相遇。”
戏曲与流行歌曲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加好了是点睛之笔,加不好会显得四不像。魏玉慧反复调整唱腔和念白的节奏,让歌曲呈现出浑然天成的效果,以至于不少听众误以为这首歌是专门为《牡丹亭》创作的。
歌曲发布之初反响一般,魏玉慧没把播放数据放在心上,只当这是自己的一次尝试。变化发生在2023年春天。“一个学舞蹈的朋友突然发消息对我说,她的老师在用我的歌编舞,而且全国各地的舞蹈室都在跳这首曲子。我上网一搜才知道,这首歌在舞蹈圈火起来了。”魏玉慧回忆。2024年年底,《相思遥》迎来了爆发式传播,各大平台的翻唱热潮随之而来。今年年初,歌曲登上了国风歌单榜首,播放量达上亿次。“完全没想到会这么火。”魏玉慧坦言,“有时刷短视频突然听到自己的歌,还会下意识把手机拿远一点儿,不敢相信。”
走红带来的不单是掌声,也有争议。有评论说,京剧演员不好好唱戏,跑去唱歌,这不是不务正业吗?面对质疑,魏玉慧心态坦然:“歌就是歌,戏就是戏,它们谁也代替不了谁。我从未想过用戏腔歌曲取代京剧,只想多一种方式,让从未接触过京剧的朋友,在戏腔歌曲中感受戏曲的魅力,希望大家能一点点了解京剧、爱上京剧。”
拍视频解读京剧
连接传统与现代
“最初用网名发布视频,只想把它当作一个纯粹的分享个人爱好的方式。”魏玉慧说。随着关注度提高,她的京剧演员身份逐渐被更多人知晓,有“粉丝”留言,问她什么时候有京剧演出,想去看。魏玉慧意识到,新媒体不仅是个人才艺的展示窗口,更可以成为传播戏曲文化的桥梁。
艺术与人生的奇妙反差,激发了年轻观众对京剧的好奇心。不少“粉丝”因《相思遥》而走进剧场,当发现视频中那个明眸皓齿的姑娘变成了台上白发苍苍、声如洪钟的“老妇人”,传统戏曲的魔力便在那一刻绽放了。正如“粉丝”所说:“很难想象这样青春的面容,竟能唱出岁月沉淀的沧桑!这种反差感太吸引人了,让我越来越想了解京剧的魅力。”
魏玉慧开始有意识地在短视频中加入更多的京剧元素。她推出京剧合集,带观众走近京剧:或是分享经典剧目的唱段,或是科普青衣、老旦、老生、武生等行当的区别,或是走进后台来个行头大揭秘……她用镜头揭开京剧的神秘面纱。不少“粉丝”感慨:“原来台上光彩照人的表演,背后竟藏着这么多不为人知的学问。”
这种转变带来的惊喜远不止于网络,剧场里的观众构成正在悄然变化。“以前台下大多是中老年戏迷,他们熟悉每一段唱词,任何瑕疵都逃不过他们的耳朵;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面孔出现在观众席,甚至有大学生专程从外地赶来看演出。”魏玉慧谈起一次有趣的发现,“视频评论区有留言说‘我怎么这么喜欢这个戏腔,我是不是老了’,结果很多网友回应他,戏曲不是中老年人的专属,年轻人同样可以欣赏。看到这样的对话,我心里涌起一种特别的成就感。”
最近,魏玉慧参与了庆贺康万生先生八十寿辰的全国巡演,给了她更深的触动。年轻戏迷从四面八方赶来,用充满创意的方式表达对康老的喜爱——绘制生动的卡通形象,制作精美的“康老师金句”小本子,设计独特的周边产品……看着舞台上八旬高龄仍风采依旧的康老,听着台下年轻观众热烈的掌声、喝彩声,魏玉慧觉得既敬佩又羡慕:“康爷爷对京剧的坚守让我感动,年轻观众这些新颖的方式,也让我看到了戏曲传承的新的可能性。”
魏玉慧常受邀走进校园,指导学生戏曲社团。年轻学生的唱念做打有模有样,让魏玉慧对自己身为京剧演员的使命有了新的认识:“我要做的不只是一个表演者,也要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艺术使者,让京剧这棵古老的艺术之树长出新芽。”在她看来,每一次舞台演绎,每一段视频分享,都是在为这门古老的艺术注入新的活力,使其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魏玉慧访谈
借国风歌曲
推京剧艺术
记者:您是更喜欢被称为京剧演员还是国风歌手?如何在两个身份之间找到平衡点?
魏玉慧:其实这两个身份并不矛盾,我都很喜欢。如果非要选一个,我更看重京剧演员这个身份,因为它是我的专业根基,是我艺术生命的源头。是京剧的科班训练让我在演唱国风歌曲时能够更好地融入戏曲元素,赋予作品独特的韵味。
作为专业京剧演员,日常的练功、吊嗓是必不可少的,这是我保持专业水准的基础。国风歌曲的创作和演唱是个人爱好,我都是在工作之余进行的。因此,在京剧演出中,我不会宣传自己国风歌手的身份,而是专注于呈现京剧艺术的纯粹。最近,认识我的观众越来越多,也有一些京剧演出之外的邀约,在这些活动中,我一定会在国风歌手身份之前加上京剧演员这个身份,我希望更多的年轻人会喜欢国风歌曲,继而关注我们的京剧艺术。
记者:当前国风音乐中戏腔元素被大量使用,甚至出现同质化倾向。您如何看待这种戏曲符号化的现象?作为创作者,如何突破这种同质化,赋予作品更深的辨识度?
魏玉慧:国风音乐中戏腔元素的大量运用,恰恰展现了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尽管部分作品存在网友所说的“形似神不似”的情况,但这种探索本身就具有积极意义。作为专业的戏曲演员,我对自己创作国风歌曲的要求更严苛。创作时,我会格外注重情感传递,让戏腔与整体音乐表达契合,运用不同行当流派技巧,让作品的戏曲色彩更浓郁,力求让戏腔更地道,赋予作品独特的辨识度。令人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听众开始关注这些专业细节,并主动探讨戏曲艺术。
我认为,艺术的传承需要开放包容的态度。正如京剧历经数百年才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当代国风音乐对戏曲元素的创造性转化,正是传统艺术生命力的体现。当年轻创作者以敬畏之心汲取传统,以创新精神演绎时代,这本身就是最好的致敬与传承。
记者:从听歌到懂戏需要一个过程,可能年轻人因《相思遥》走进剧场看京剧,但只关注戏腔,并没有理解戏曲文化的内涵底蕴。作为“95后”戏曲人,当下如何做好文化传承?
魏玉慧:看到年轻的观众因《相思遥》走进剧场,我感到非常欣慰,这说明国风歌曲确实起到了吸引观众的作用。但他们可能最初只是被戏腔的音调或者其他古典元素吸引,对京剧缺少真正的理解。这就要求我们这一代戏曲人肩负起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既要做戏曲文化的传承者,传承传统艺术的精髓;又要做创新者,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去传播戏曲,让他们走进戏曲世界,感受其独特魅力。
(图片由魏玉慧提供)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