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文粹
 
 
 
 
 
 
 
 
 
 
清末 京剧在开封城独占鳌头
国粹京剧   2018-12-21 09:13:36 作者:房子方 来源: 开封市文广新局 文字大小:[][][]

    清末 京剧在开封城独占鳌头

        漫步古城小巷,时常听到京胡伴奏下自娱自乐的“西皮流水”,从开封某某胡同深处飘来,直让人情不自禁地跟着哼唱几下。开封的酒摊上,亲朋好友相聚之时,总有人爱出个风头,唱几段京剧,为赢来许多羡慕的目光而飘飘然。

        开封上年纪的人习惯把京剧叫“徽戏”,以京剧的演变历史而得名,因为京剧的前身为“徽调”。也有称京剧为“茶戏”,以它的演出场所而命名,因为最早演出于茶园。还有的把京剧称作“二簧戏”,是以它的唱腔板式而命名。另有“平戏”、“安庆戏”等称谓。从开封人对它的“叫法”来看,京剧在开封的历史,是随着中国京剧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也就是说,京剧在北京形成和成熟,已有一二百年,同样在开封也能找到它形成和成熟的影子。

    京剧在开封底蕴深厚

        京剧为什么能在开封流传?开封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近代开封的社会背景为京剧发展提供了成长的土壤。北宋时期的“瓦舍”,促进了开封戏曲的形成与发展。明代的开封,号称“中原弦索”。从清朝到民国时期,开封作为河南的中心城市,虽然战乱水患灾害不断,开封的经济还是在缓慢发展。开封人口从康熙三十年(1691年)的6.5万人,增加到民国初年的16万余人。开封商业繁荣,商行会馆遍布。1888年,开封设立电报局。1897年,开封创办河南省第一家工业企业河南机器局。成为河南省近代工业的开端。由于经济的好转、人口的增多等原因,百姓对戏曲文化的需求不断扩大,促进了包括京剧在内的各种戏曲的发展。

        虽然京剧不是在开封最早形成,但他的艺术足迹和其他戏曲艺术一样,留在了开封的艺术史册上。清朝李绿园写于乾隆年间纪实性较强的小说《歧路灯》,描写在开封演出的戏曲剧种有十几种。昆曲作为其中的剧种之一,重点描写了昆曲的演出盛况。昆曲班社“都是冲州闯府的民间江湖班”,有福庆班、玉绣班、庆和班、萃锦班等一二十个,常演于开封山陕庙、瘟神庙、大王庙、城隍庙等庙台以及堂会。清朝中后期,随着京剧流入开封,一部分昆曲衰落或转移他乡,一部分昆曲被京剧融入其中。马少波等主编的《中国京剧史》证实了“昆曲是京剧的前身之一”。至今,在《打店》、《挑滑车》、《白水滩》等一些京剧传统武打戏中,京剧武生的演唱仍然以昆曲演唱为主。可见,当时开封包括昆曲在内的戏曲繁荣,为中国京剧的孕育形成,提供了成长的契机。

    京剧鼻祖到开封

        清朝的同治、光绪年间,正是京剧的成熟时期。开封被时人称为全国第三大京剧繁荣城市。徐珂在《清稗类钞·戏剧·开封戏园》中说:“同光之际,开封的京剧与北京、济南相比,居第三位。”有一幅描写京剧前辈的绘画很有名,那就是《同光十三绝》,画的是徽班进京后由演唱徽调、昆腔衍变为京剧的十三位奠基人,成为重要的戏曲史料。因为开封在同、光之际是京剧活动的中心之一,所以就有人说,“十三绝”到过开封演出。画中饰鲁肃的老生叫程长庚,是公认的“十三绝”之一。另有文字记载,他的确到过开封演出。清道光年间做过中牟县县令的张畇在《闲事所录》中就说,程长庚因道光皇帝薨的国丧期间,从京师到开封等地演出。因为“国丧”,京城不准搞文艺活动。这些京剧老前辈们为了生计,不得不远离京都寻找京剧市场。

        程长庚是否到过开封演出京剧?志书也作出肯定回答。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戏曲志河南卷》记载:“道光三十年(1850年)程长庚率班到开封演唱。”程长庚(1811~1880)唱腔讲究字正腔圆,沉雄爽朗,工文武老生。他与张二奎、余三胜,为京剧第一代演员的三位老生杰出人才,并称“老生三杰”、“老生三鼎甲”,并名列之首,有“徽班领袖”、“京剧鼻祖”之称。1994年安徽省京剧团排演京剧《程长庚》,表现其为革新京剧“虽九死犹未悔”的情怀和德艺双馨的品格。

        程长庚到开封演出时,正值英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时期。现就史料所记,他擅演剧目有《文昭关》、《八大锤》等20多出,塑造的人物多为伍子胥、岳飞等豪杰英雄。人们亲身经历着帝国主义对大好河山的掠夺而清廷腐败无能的社会现实,当看到程长庚推出的这些形象时,心灵无不为之一震,自然产生强烈共鸣,客观上起到了用京剧艺术鼓舞“士气”同帝国主义进行斗争的社会作用。他在《击鼓骂曹》中饰祢衡,当演到击鼓三通,怒斥曹操一段表演时,程长庚激昂愤慨,情绪难以控制,本应指向角色曹操,却怒指观众席中着官服的大小官吏:“今外患未平,你们一班奸党尚在此饮酒作乐,好不愧也!有忠良,你们不能保护;有权奸,你们不能弹劾!好不愧也!”“看戏的官吏,如坐针毡”(见赵炳麟《程长庚传》)。

        倦游逸叟在《梨园旧话》中说程长庚“乱弹唱乙字调,穿云裂石,余音绕梁而高亢之中又别具沉雄之致”。这里的“高亢”、“沉雄”、“穿云裂石”等艺术效果,足以使开封观众“闻者泣下”,也正是开封人民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愤怒感情在程长庚京剧艺术中曲折反映的结果。

        160年前的京剧,还处在形成并逐渐成熟时期。39岁的程长庚正是艺术的黄金时代,来到开封播撒京剧种子,扩大了京剧的流传地域,为之后开封数十年京剧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使京剧成为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前期开封戏曲演出的主流,在开封戏曲史乃至河南戏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10月,慈禧太后、光绪皇帝从西安“回銮”途中抵达开封,住在开封行宫。此时,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已一年有余,并刚刚与11个帝国主义国家签订了空前屈辱的《辛丑条约》。慈禧太后在开封却借其生日敛财,搜刮贡品。更有甚者,把京剧演出搬到了她的开封行宫,连演数日,为其助兴。

        慈禧太后对京剧是行家里手,刚到开封,慈禧太后戏瘾就上来了,河南巡抚正好抓住了这次在其主子面前施展奴才洋相的机会。

        慈禧太后在开封行宫看戏特较真。她有三个看戏的怪癖:一是按宫廷演出的水平派角。太监先把关审查,质量不高的戏不看,达不到一定水准的演员甭想在她跟前露脸。二是每出戏必须提前把戏词写到折子上交给她。她是边看戏边对词,唱对唱错一目了然。三是看戏必须看到散场,陪看的决不许提前离开。台上是从北京特意请来的和开封时下最知名的大腕,有葛文玉、刘寿臣、张伸福、贺桂福、范宝亭等。范宝亭,长靠戏、短打戏兼工,尤精于摔打翻扑的花脸戏。表演风格迅捷威猛,有“铁人”之称,常为杨小楼配戏。

        慈禧太后钦点的名剧有《长坂坡》、《连营寨》、《翠屏山》等十几个剧目。京剧《天雷报》也叫《清风亭》,和现在河南省豫剧院二团演出的《清风亭上》情节相似。故事说的是父母养子得中状元后,不认养父母,状元最后遭到雷劈。这出戏此时在开封行宫里演出,慈禧太后特意要求和宫廷谭鑫培版演出相同,特别要求增加6个“雷公”、“电母”,狠狠地劈那不孝之子,把忘恩负义的张继保劈得灵魂出窍,肝脑涂地。慈禧太后让光绪重点观看这出戏的用意,在于发挥京剧对儿皇帝的“教化”作用。从政治角度来看,国难当头之际,却有心思在京城千里外的开封品味京剧,彻头彻尾的腐败无能。这种特殊的京剧艺术感受,是麻木?是解闷?是奢侈?是荒唐?只有慈禧太后和光绪知道。

        河南巡抚在开封用京剧艺术对慈禧太后和光绪进行精神贿赂,也得到了较高回报。1902年,清廷下三道“圣旨”,“感谢”慈禧太后和光绪在开封逗留期间的“盛情款待”:一、撤东河河道总督,原掌管黄河有关权力归并河南巡抚。二、在开封创办河南大学堂,以开封游击衙署为校舍,常年经费白银3万两。三、因“庚子之乱”,北京贡院被焚,顺天乡试在开封河南贡院举行,并于次年在开封举办了全国科举会试。之后数年,清廷对开封的投入逐年增加,铁路、邮政、学校、企业等项目建设投入居全省之最,开封的地位逐年提高。

    京剧兴盛在民间

        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在开封看京剧,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京剧在开封的火热程度,为京剧的鼎盛提供了条件和温床。1901年以后的开封,京剧演出日盛,成为市民首选的时髦娱乐方式。开封城内的茶园、戏园,全是京剧“一统天下”。观看京戏的观众,既有达官贵人花花公子——品着香茶嗑着瓜子,跑堂的在一旁点头哈腰伺候着;也有买站票的——挤在后边或角落旁,过足戏瘾的普通戏迷。仅清朝末年开封有文字记载上演京剧的戏园,就有春仙园、聚仙园、天乐园、东火神庙戏园等。先后到开封演出的京剧班社,有春台班、庆福班、丹桂班、万顺班、长庆班等。春台班是北京有名的京剧班社,行当齐全,演出齐整,演员富有朝气,多演出生活气息较浓的“三小戏”。刘长清、葛文玉、刘寿臣、刘紫仙、韩桂喜、张寿山、刘奎官等一大批后来红遍全国的京剧名家,常年在汴演出,阵容齐全,强强联手,使开封观众大饱眼福。

        开封清末最有名的京剧戏园之一东火神庙戏园建于1901年,如今的开封财政厅东街小学校园就是该戏园旧址。建筑格式为明清楼式,上下两层,青砖灰瓦,坐北朝南,可容500余人观看,每天日夜两场,夜场照明使用老鳖灯。数百人在台前两只老鳖灯的照耀下,也没有杜比环绕系统,却依然感受到京剧艺术魅力,成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封市民的最佳精神享乐。

        京剧在开封的走红,同时也推动了其他戏曲的繁荣。此时开封附近的戏曲有罗戏、豫剧、二夹弦、京剧等诸多剧种,前三个剧种只在庙会、高台演出,未能实质性地进入城内茶园、戏园演出。直到1914年,以时倩云为台柱的豫剧义成班进入开封普庆茶园演出,豫剧戏班才逐渐进入城内的茶园、戏园并形成规模。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全站搜索
 


 
  京剧文粹
 
“南城马连良”学艺​
周信芳京剧麒派艺术创始人
江苏与京剧的不解之缘​
七十年前京剧舞台上的新编戏
梅兰芳1913年首次赴沪演出
梅程上海戏台记盛
徐兰沅:随梅兰芳出国演出纪实​
组班后的张君秋​
从余梅世家代际交流看京剧艺术的传
 
  热门文章
 
话说“粉戏”
梅兰芳大弟子魏莲芳
谈谈程派第三代传人
跷功:京剧里的芭蕾
《游龙戏凤》:风流就在这朵海棠花
康万生先生原生态演唱会
3月10日空中剧院《玉堂春》观后
当今舞台上的梅派演员——李胜素
品京剧《宰相刘罗锅》
1992年至1994年梅兰芳金奖
新艳秋七十高龄登台轰动梨园界
关于余叔岩的“擞音”
中国戏曲的“四功五法”并不守旧
蓝天珠帘寨四郎探母杂谈
5月19日院梅派艺术青年人才演出
勾脸武生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本站动态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国粹京剧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13564号-1

友情链接: 搜外友链 模板网站 花箱定制 不锈钢花箱 慢友帮 众绘佳 劳拉替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