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文粹
 
 
 
 
 
 
 
 
 
 
李和曾接替主演唱上头路老生
国粹京剧   2017-08-12 09:13:23 作者:慕英闲客 来源: 方舟有戏 文字大小:[][][]

        京剧老生行当可以说是京剧所有行当中流派最丰富的。自谭、汪、孙“后三鼎甲”以来,每一代的艺术家都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流派。发展至今,谭派、余派、言派、马派、麒派、杨派、奚派等都有较多的传人,唯高派的传人凤毛麟角。究其根本原因,可能是高派对演员嗓音条件的要求过高,因此后来者不敢问津。其实,从历史的纵向来看,亦是如此。自高庆奎先生以下,能坚持扛高派大旗,又有所成就的,也只有李和曾和李宗义二人。今天我们透过1942年8月3日,当时年仅20岁的李和曾在上海更新舞台演出《托兆碰碑》的广告,来说说这位高庆奎先生的得意弟子。

        李和曾(1922~2001),北京人。他出生于一个较为贫苦的职员家庭,幼年只念过两年私塾。他9岁考入中华戏曲专科学校,排入“和”字辈,正式定名李和曾,初学刀马旦、武生,后改老生。在戏校各位老师的训练下,他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年幼的李和曾初登舞台,是跟着程砚秋先生在《汾河湾》和《三娘教子》等戏中演娃娃生。

        一开始,戏校将他定位为二路老生。后来天津中国大戏院落成,中华戏校需要进行开台演出,而当时学校里的当家老生王和霖正值变嗓,就由李和曾接替主演。从此他开始唱上了头路老生。

        由于李和曾天赋条件好,学习又刻苦,当时在校任教的高庆奎先生对他十分器重,经常进行个别辅导,甚至通宵达旦,一出一出地教,一字一句地说,一招一式地练。在高庆奎这位大艺术家的精心培育下,李和曾的技艺突飞猛进。1939年,李和曾出科后不久,便正式拜在高庆奎先生门下,正式成为了一名高派弟子。

        拜师后,高庆奎先生更是对他言传身教,将自己演出的剧目一一整理,把自己的艺术系统性地传授给了李和曾。经过大约两年的时间,李和曾不负所期,真正成为了高派的优秀继承人,扛起了高派的大旗。此后,李和曾经常在京、津、沪、鲁、冀搭班演出,以高派的《辕门斩子》、《斩黄袍》、《斩马谡》、《碰碑》等响誉南北。

        李和曾不但是优秀的高派传人,还是一位当时梨园界少有的思想进步艺人。1943年,他来到山东德州,一边唱戏,一边宣传抗日。1945年他到了晋冀鲁豫根据地加入民主剧团,演出受到热烈欢迎。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期间,他们剧团还曾到西柏坡为党中央演出。

        建国后,李和曾任戏曲改进局京剧实验一团副团长。1954年同李少春、袁世海等赴港澳、印度、印尼、缅甸等地区演出获得好评。1955年中国京剧院正式成立,李和曾任三团副团长(后为团长)。1956年随梅兰芳到日本演出访问,以后还曾到英国、苏联、东欧各国演出。1961年他又拜周信芳为师,在表演艺术上得到新的提高。他没有门户之见,在掌握高派艺术的基础上又兼修麒派,表演上既有高派激昂高亢的风格特色,又借鉴麒派的浑厚洒脱的艺术特点,其表演魅力更加成熟完善。

        李和曾有一条好嗓子,高、厚、宽、亮,音色别具一格,直到1980年代初,花甲之年的李和曾演唱起来仍然是满宫满调。《逍遥津》剧中,一句[二簧导板]“父子们在宫院伤心落泪”,唱的高下起伏,波澜跌宕,大气磅礴,动人心弦,将汉献帝一腔的悲愤倾吐的淋漓尽致。李和曾在新中国成立后演出了许多剧目都有所创造,在推陈出新方面,做了许多尝试,并获得了成功,在发展高派艺术上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李和曾先生的传统剧目的的代表作有《逍遥津》、《哭秦庭》、《赠绨袍》、《辕门斩子》、《斩黄袍》、《斩马谡》、《李陵碑》、《七星灯》等;新编历史剧的代表作有《朱仙镇》、《三打祝家庄》、《生死牌》、《摘星楼》、《孙安动本》、《智斩鲁斋郎》、《闯王旗》等;现代戏的代表作有《白云红旗》、《节振国》、《詹天佑》等。

        李和曾先生的音像资料是比较多的,最早从1936年他在戏校时就和赵金年在百代公司灌制过《探母见弟》的唱片(本号之前的穿越版《四郎探母》中曾经采用过),直至1980年代的舞台实况录像。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在视频和音频网站上搜寻。我们这期广告中的《碰碑》,就曾经在1976年拍摄过舞台电影。今天我们要请大家欣赏的是1960年李和曾先生《上天台》的实况录音选段。为什么要选这出戏呢?因为我们今天的戏迷听到这出戏三个核心唱段都是大致承袭言菊朋或李少春二位的路子,唱词也都是“人臣辙”的。而李和曾先生这些唱段是“江阳辙”的,句数也多出不少,依稀可见这出“王帽戏”的当初风貌。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全站搜索
 


 
  京剧文粹
 
“南城马连良”学艺​
周信芳京剧麒派艺术创始人
江苏与京剧的不解之缘​
七十年前京剧舞台上的新编戏
梅兰芳1913年首次赴沪演出
梅程上海戏台记盛
徐兰沅:随梅兰芳出国演出纪实​
组班后的张君秋​
从余梅世家代际交流看京剧艺术的传
 
  热门文章
 
话说“粉戏”
梅兰芳大弟子魏莲芳
谈谈程派第三代传人
跷功:京剧里的芭蕾
《游龙戏凤》:风流就在这朵海棠花
康万生先生原生态演唱会
3月10日空中剧院《玉堂春》观后
当今舞台上的梅派演员——李胜素
品京剧《宰相刘罗锅》
1992年至1994年梅兰芳金奖
新艳秋七十高龄登台轰动梨园界
关于余叔岩的“擞音”
中国戏曲的“四功五法”并不守旧
蓝天珠帘寨四郎探母杂谈
5月19日院梅派艺术青年人才演出
勾脸武生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本站动态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国粹京剧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13564号-1

友情链接: 搜外友链 模板网站 花箱定制 不锈钢花箱 慢友帮 克唑替尼 艾曲波帕 众绘佳 劳拉替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