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艺术点亮“星辰大海”|贵州京剧院新编现代京剧《天眼》演出圆满成功
2025年8月3日19:30,经过三年多的打磨,贵州京剧院原创剧目——新编现代京剧《天眼》,在贵州省国际会议中心上演。
该剧以郭家珍的追忆为引,串联起南仁东从 1993 年国际会议立志建“天眼”,到带领团队踏遍群山选址十二年,再到面对技术封锁自主攻坚、最终让“中国天眼”在大窝凼落成的传奇历程。
演员们以精湛演技诠释角色灵魂,本剧主人公南仁东由贵州京剧院总经理、中国戏剧“梅花奖”、上海白玉兰奖获得者冯冠博饰演,他将科学家的执着坚毅与家国情怀融入唱念做打,从出发选址前的壮志满怀,到深山寻址的艰难跋涉,每一段表演都极具感染力;南仁东夫人郭家珍一角由王茹一饰演;南仁东的学生江浩与孟欣分别由李俊博、窦天旗饰演,他们用细腻演绎,让角色更加鲜活。
冯冠博 饰 南仁东
王茹一 饰 郭家珍(中)
“十二年勘破地貌图卷,十二年踏遍万水千山”,当南仁东的唱腔在剧场回荡,舞台上的风雪与汗水仿佛穿越时空,将观众带回那个在崇山峻岭中跋涉的岁月。武戏演员以程式化动作再现悬索攀岩、跋山涉水的场景,配合LED屏上FAST建造过程的影像,让“工业史诗”与“戏曲意象”完美交融。
这场融合传统京剧韵味与现代科技精神的演出,让“天眼之父”南仁东的逐梦人生在舞台上绽放光芒,更让无数观众在感动中读懂“为国铸器”的赤子情怀。
剧中最动人的,是那些藏在硬核科技背后的柔软。郭家珍的“小闹钟”是相濡以沫的牵挂,柴火奶奶满院的柴火是故人深情,萤火虫与星星的对话是童真与梦想的交织。
“心血浇铸国之器,星辰大海是归乡。”演出尾声,当星辰汇聚成南仁东的头像,全场观众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这部戏不仅是一次艺术创作,更是一次精神的传递。它让更多人知道,在贵州的群山之中,有一群人用23年光阴铸就了“国之重器”;它让我们看见,“天眼”不仅是观天的巨眼,更是中国人探索未知的勇气与底气。
幕后耕耘
精彩的呈现背后,是主创团队与演职人员无数个日夜的付出。
为还原建造“天眼”的艰辛,主创团队多次奔赴贵州平塘实地采风,走访南仁东生前同事、当地村民,将二十三年建“天眼”的艰辛历程浓缩为一出好戏;主演们为精准诠释角色,在唱腔和身段上反复雕琢,常常排练至深夜;武戏演员们反复打磨悬索攀岩、开山修路的程式化动作;为让传统京剧旋律与“星空”、“科技”的意境适配,作曲与乐队将西洋乐器的恢弘与京剧文武场的韵味融合,录音棚里,他们常常从清晨录制到深夜;舞美团队为呈现“星空”“山坳”等场景,一次次调试灯光与屏幕,只为让观众身临其境。正是这份对艺术的执着,让《天眼》在舞台上有了直抵人心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