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公益文化品牌“戏聚星期六”走进台湾戏曲学院与该校师生进行了交流展演。两岸不同剧种、不同派别、不同文化的传统戏曲在这个舞台上融会贯通。 (图片摄影:肖新华)
锣鼓响处,戏“聚”台湾。9月15日,深圳公益文化品牌“戏聚星期六”走进台湾戏曲学院与该校师生进行了交流展演。当天的戏台上星光熠熠,不仅有“台湾第一苦旦”廖琼枝、“台湾第一梅派青衣”魏海敏等名家现身,更有贵州京剧院院长“关派”传人侯丹梅奉上拿手好戏,两岸不同剧种、不同派别、不同文化的传统戏曲就在这两个小时里面融会贯通。
两岸院团表演各出“法宝”
这场展演由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文体旅游局主办,深圳骏辰影视与台湾戏曲学校联合承办,以“戏曲薪传在台湾”为主题,由台湾戏曲学院副校长蔡欣欣与深圳“戏聚星期六”项目策划人夏运华共同主持,当天尽管台北市有台风过境,但剧场里面仍然坐满了闻讯而来的戏曲爱好者。
展演没有令宝岛的戏曲爱好者们失望,台湾方面请出了目前最为重量级的名角阵容。首先是台湾本土剧种的展演,在宝岛都难得一见的廖琼枝打头阵登场,这位有“台湾第一苦旦”、“东方最美的咏叹调”等美誉的台湾歌仔戏名家,献唱了自己的名作《什细记》的唱段《叹薄命》,她今已78岁高龄,但举手投足间依然有如舞蹈般的灵活,其唱腔婉转清越,哀怨处痛彻人心。随后,李文勋、江彥瑮这两位台湾客家戏的当家小生和当家花旦,分别奉上了采茶曲《八月十五》和《闹渡》选段,向观众们展示了客家戏,而台湾戏曲学院的学生们表演了歌仔戏《益春留伞》、客家戏《公背婆》片段。
京剧在台湾的传承也在当天得以展示,“台湾第一梅派青衣”魏海敏现身,这位梅葆玖先生的弟子深得梅派真传,又有所创新和发扬,她清唱了一段京剧《穆桂英挂帅》选段,其嗓音明亮醇厚,做派端庄大方,一曲唱罢掌声雷动。接着,台湾戏曲学院京剧团朱民玲表演的《拾玉镯》展现了“三寸金莲”的功夫,丁扬士清唱的《将相和》嗓音宽宏嘹亮、工架优美、稳重大方,尤其一出由京剧团和学生共同表演的武戏《虹桥赠珠》精彩纷呈,场上刀枪飞舞让观众眼花缭乱。
第一次在台湾戏曲学院表演的贵州京剧院,也以老旦、花脸、铜锤青衣等行当的经典唱段奉献给台湾观众,关(肃霜)派传人、梅花奖获得者侯丹梅演唱了老师关肃霜的创作剧目《戴诺》,青年花脸演员张超演唱了京剧《刺王僚》选段,青年老旦演员周婵演唱了《杨门女将》选段、国家一级演员冯冠博表演了《野猪林》“大雪飘”选段、范玉等演员表演了折子戏《打瓜园》,他们的表演既让观众领略了“黄钟大吕”般的唱腔之美,又看到了京剧在祖国传承和发扬的成就,台下的台湾观众兴奋不已,发自内心地叫好鼓掌不断。
台湾名角呼吁移植“戏六”
台湾戏曲学院也可以说是历史悠久,是台湾历史上“第一所12年一贯制之戏曲人才养成学府”。当天表演的台湾名角们,均为台湾戏曲学院的教师,廖琼枝是学院歌仔戏科的第一任系主任,魏海敏、丁扬士、李文勋均为学院目前执教的老师。谈到两岸的戏曲交流,他们都是大有感慨。廖琼枝将当天的展演比作一面镜子,“从我第一次跟大陆同仁进行学术交流开始,算算已经有20年了,从互相学习到互相进步,切实为歌仔戏增加了艺术方面的能量。今天两岸的交流好比一面镜子给下一代观照,让他们把戏曲发扬光大。”
魏海敏堪称两岸京剧界交流的功臣,她在1991年拜师梅葆玖之后,才使得两岸京剧界开始彼此共通,她在当天活动结束后对本报记者说:“京剧艺术在今天还能存在,就是老祖宗的智慧,借由我们的历史文化故事深入人心,让观众得到启发,这就是戏曲今天存在的意义。我非常感恩,尽管我生长在台湾,全家人除了我之外没有人是做这一行的,但我竟然有机会在1991年拜师梅葆玖,使得两岸文化真的连上了。在台湾,有很多人在默默耕耘,把京剧慢慢推广,感谢深圳的‘戏聚星期六’,我觉得这个节目太好了,台湾没有,很希望台湾也来弄一个‘戏聚星期六’。”
“感谢‘戏聚星期六’把我们的传统戏曲散播到各地,希望藉此可以让更多的大陆观众了解台湾戏曲”,丁扬士说。李文勋也认为在现代的社会媒体的传播对于传统戏曲来说非常重要,他很佩服深圳的主流媒体能如此重视戏曲,“我代表年轻人感谢今天来台湾的所有表演家和媒体,希望借此将戏曲之美、戏剧的能量传播到全世界。”
台湾戏曲学院校长张瑞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传统戏曲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共同的骄傲,今天的展演通过‘戏聚星期六’的努力,结合两岸最有成就艺术家,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呈现。这是贵州京剧院第一次来到我校,今天的展演将激荡我们的教学,激荡出我们同仁在演出上能够更加精进。”副院长蔡欣欣说:“两岸的院团携手做交流,这是第一次,我相信这是一个好的开始,希望以后还会有更多的机会让两岸一起为传统戏曲努力,一起让戏曲薪传下去。”
观看展演的台湾观众激动不已,对他们来说,这是第一次看到来自祖国大陆的传统戏曲表演,“太激动了!能同一时间亲眼看到两岸艺术家这么精彩的表演”,观众杨女士说。记者发现当天的观众中除了票友之外还有许多学生,李佳就是戏曲学院客家戏高三的学生,她一直聚精会神地看着表演,被记者问到感受时说:“今天这个展演的境界太好了!我感谢你们,大陆的表演‘精气神’都很足,也让我觉得两岸交流是很必要的,如果有机会的话,我非常愿意到大陆演出。”
贵州年轻演员感慨找到伙伴
面对台湾同行的精彩表演,贵州京剧院院长侯丹梅说:“今天的展演,让我看到这里不是小台湾而是大台湾,我看到台湾戏曲学院培养了很多剧种,看到有这么多位为戏曲默默奉献做出成绩的前辈们,也看到了很多年轻人,行当齐全、出手新颖,我十分钦佩。”贵州京剧院副院长冯冠博感到责任重大:“‘戏聚星期六’在内地非常有名,今天我来到台湾有幸参与这个活动,也感到‘薪传’二字在身上的责任特别重,希望海峡两岸年轻一辈的京剧演员和教育家共同完成这个任务。”
剧院的两位青年演员,更是感慨在这里找到了伙伴,花脸演员张超说:“第一次在台湾的戏曲学院演出,第一感觉是亲切,我是上海戏剧学院毕业,在这里感到了跟母校相似的氛围。”工丑生的范玉说:“很高兴看到宝岛台湾有跟我们岁数差不多的年轻人在挥洒汗水,忽然觉得多了一群可爱的伙伴们,希望两岸年轻人更好学习,更好为民族艺术的发扬光大共同努力。”
展演的圆满结束,让“戏聚星期六”项目的策划人夏运华感到“不孤单”,她说:“看到在台湾也有一群热爱戏曲、热爱民族文化的人,使我倍增勇气。不管是海峡哪一边,都有民族文化瑰宝,哪里都有华人。通过今天的展演,两岸艺术家都觉得在这个平台下增加了他们戏曲交流的意识,让他们更加感受到民族文化艺术的伟大,大家感到互相需要、互相交流、互相促进,未来‘戏聚星期六’将继续为此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