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赵葆秀携弟子向观众们奉献了《八珍汤》、《金龟记》、《风雨同仁堂》三部大戏。
京剧老旦名家赵葆秀带领她的学生们,连续三天在梅兰芳大剧院演出《八珍汤》、《金龟记》和《风雨同仁堂》圆满落幕。三出老旦大戏,不仅向观众展示了赵葆秀从事京剧老旦的艺术成就,更通过演出弘扬了京剧界“继承、创新、教学”的良好传统。要普及京剧,就要推崇名家,并加强京剧的理论研究,通过推出京剧的经典作品,扩大京剧的观众群。同时也通过演出,让京剧名家名角带领京剧新人亮相,让新人进入观众视野,体现国粹艺术的师承关系。
在前晚演出结束后,昨天下午,由北京京剧院主办的《德艺双馨·璀璨人生——京剧名家赵葆秀继承创新教学展演》座谈会举办,京剧界的前辈、评论家以及赵葆秀老师的师妹、弟子等聚集一堂,从艺术到学习生活,为赵葆秀老师总结艺术规律,除了肯定赵葆秀老师作为老旦演员的艺术成就之外,也异口同声地肯定了她谦和的为人、严谨的教学,正是平实厚道地做人,老老实实地做戏,才让她的艺术之路常青。
在京剧界,众所周知能挑大梁的行当一般指的是老生和青衣,老旦则是公认的弱行,是当主配角很少能站在舞台中央的。虽说老旦不挑班,但赵葆秀绝对是一个例外,她凭借《八珍汤》中的一折“风雪夜”就为老旦这个行当摘得了第一个戏剧“梅花奖”。之后更是以《金龟记》和《风雨同仁堂》并称为著名的“葆秀三出”,这三出戏也成为老旦行当的保留剧目。
■关键词
“葆秀三出”
《八珍汤》1985年首演,曾连续上演60余场。该剧根据老戏《三进士》改编而来,由李金泉先生设计唱腔,赵葆秀设计身段,运用京剧的水袖形成了京剧载歌载舞的风格。
《金龟记》创作于1990年,在以往的京剧中,都是作为《钓金龟》、《哭灵》等折子戏的形式演出,赵葆秀在恩师李金泉和京剧名家苏维明的剧本整理,和李金泉的唱腔整理之后使该剧成为一出以老旦为主的大戏,拥有了完整的故事。
《风雨同仁堂》是一出当代新编京剧,在这出戏里扩展了京剧老旦的声腔艺术,在老旦行当中注入了青衣的唱法。该剧三年来演出一百多场,并获得京剧界多项大奖。
龚和德:女老旦是艺术创新
赵葆秀的艺术成就和荣誉很多,我挑其中的四个大的荣誉来讲,第一个是1988年,她是老旦的第一个戏剧梅花奖的获得者,这是中国戏剧界最高奖项。第二个1994年得梅兰芳金奖,这是京剧界最高奖项,第三个她主演《风雨同仁堂》得了文化部第九届中国文华表演奖。第四个,2007年,她是第三批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在老旦行里,像她这样同时获得四大荣誉的,是绝无仅有的。
赵葆秀是李金泉徒弟当中的佼佼者,李金泉的徒弟有很多,但是我觉得葆秀是非常突出的,30年的熏陶,我认为她艺术上突出的表现就是《八珍汤》、《金龟记》、《风雨同仁堂》,可以称作是赵葆秀的老旦三部曲,前面两出戏是传统剧目改编、整理、加工,《风雨同仁堂》是她的原创。赵葆秀的成功是因为她不仅接受了老师的创作思想、艺术精髓,不光是一个剧目的传承,更是一个艺术思想的传承。他们的师生关系堪称榜样,我觉得到了从李金泉开始到赵葆秀,老旦碰到新问题,首先就是女性演老旦,因为以前的老旦艺术都是男性演,到了后来,新中国以后,女性就开始演老旦,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还有老旦戏里,老旦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老旦,像《风雨同仁堂》里面的乐徐氏,像慧琴演的慈禧,她们这种形象是青衣和老旦之间的形象。这是大胆创新的成功范例。
谭力曾(代表父亲谭元寿):大浪淘沙终攀顶
葆秀你好,首先代表我们全家祝贺你的教学专场演出获得成功,由于身体原因,我未能到场,敬请原谅。
咱们认识的时候,还是在创造现代戏的时候,一晃四十多年过去了,但至今仍历历在目。当时你刚刚从学校毕业分配到剧团,那是1967年,在剧团的第一场汇报演出时,当时北京京剧院的马谭张裘诸位大家都在座,也包括我们这些中年演员、青年演员,都在台下看你们这些“小孩们”的汇报演出。因为北京京剧团已经很多年没有注入新鲜血液了,你们是第一拨在“文革”当中进入北京京剧团的,所以剧团上下都特别关注你们这几位演员。当时看完葆秀的演出以后,这十个新鲜血液里面,葆秀是唯一一个女演员,所以看完演出以后,他们当时都说葆秀能成气候。这是当时我父亲谭富英说的。
记得去江西体验生活时,生活条件差,你一会儿照顾裘盛戎,一会儿照顾我,还照顾其他人。我们大家坐一起议论你,这个“小老旦”真懂事,我们断定,懂事的孩子就有悟性,除了刻苦,加上聪明,剩下的就是等待机会了。但是这个机会来得有些晚了,好在是金子总会发光,经过几十年的磨炼,你的执着,你的勤奋,你的聪明才智感动了祖师爷,感动了观众,大浪淘沙,你终于攀登上了顶峰,放射出你的艺术光辉。几十年来,我一直关注你,你让我感动,让我振奋。
袁慧琴:葆秀师姐团结老旦同门
我作为师妹,首先祝贺葆秀师姐的三场演出圆满成功,我作为她的师妹,为她感到无比的自豪。我记得居里夫人有一句话:“一个成功的人流出来的不是汗水,是心血”。这句话用在葆秀师姐身上,也是特别贴切,我们是前后脚拜的师,那个时候我17岁,葆秀师姐一路走过来,可以说我是一个旁观的见证人,她一如既往地执著地追求京剧老旦艺术。
我觉得葆秀师姐在我们李金泉老师所有的学生里面,是一个领头人。首先我应该感谢葆秀师姐给我们一师门带来了一个非常好的风气,我的老师虽然他的年龄很大,但是他也是从旧社会走过来的艺人,是一位非常优秀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他善于接触新的东西,他的思想很新,没有门户之见。一个艺术家走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最后不光是艺术支撑,一定是他人格魅力的支撑。我们师门之间也非常团结。我希望京剧舞台上能出来更多的赵葆秀,老旦发达了,那我们每个人生存的方式是不是也会更好一些?
此外我也由衷地感谢北京市委对葆秀师姐的艺术人生做了这样一个总结,我觉得这不是对她个人的一个荣誉,我觉得是对我们京剧事业的重视。同时,我也想寄语葆秀师姐的年轻学生们,京剧艺术是非常漫长和艰辛的,你们碰到了一位非常好的老师,一定要沉下心来,耐得住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