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旦净末丑,喜怒哀乐愁。京剧中有生活,有豪情,有信念。近日,记者走进宜昌京剧名家谭联寿,听他讲述京剧人生。
子承父志,深情从艺六十载
“忆当年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一心要扶贫救危保汉邦。”3月4日,宜昌国艺会馆内,谭联寿铿锵亮嗓,唱起《白帝城》选段,唱出历史的厚重与沧桑。
谭联寿的父亲是一个京剧名票友,他和弟弟小被父亲送去学上了京剧。
12岁那年,谭联寿考上了宜昌京剧团学员班。从艺期间,他跟随马最良、马长礼、谭元寿等著名京剧艺术家学习。
16岁时,谭联寿随宜昌京剧团《茶山七仙女》演出剧组到中南海汇报演出,这让年少的谭联寿倍感荣誉和鼓舞。1983年,谭联寿和弟弟谭联喜联袂演出《吕布之死》,受邀再进中南海演出。四年后,谭联寿出演新剧《王昭君》中汉元帝这一老生形象,受到时任中央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三进中南海演出成就了一段佳话,谭联寿在当时全国戏曲界名声大震。
传承在这个家族中继续,女儿谭艳如今也已成为天津青年京剧团国家一级演员、著名尚派青衣。
薪火相传,艺术大家遍全国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近六十年的艺术生涯中,谭联寿自始至终坚持将自己的所学所悟薪火相传。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宜昌京剧艺术不景气,不少演员离开舞台下海经商。谭联寿却始终坚守京剧舞台,为宜昌培养一大批京剧艺术人才。
袁慧琴在宜昌京剧团期间,练就了扎实的京剧功底,现在已是中国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成为了近年来活跃在中国京剧艺术舞台和央视春晚戏曲节目的当红老旦。
1993年,熊明霞在谭联寿的指导下,夺得湖北省“桃李杯”青年戏曲演员大赛金奖,一举成名。如今已成为京剧四大门派之一荀派嫡传弟子,上海京剧团当家花旦。
桃李满天下,处处有芬芳。像袁慧琴、熊明霞等师承谭联寿走向全国全世界的名家还有很多。他们每年回到宜昌演出,把外地的特色文化元素带回宜昌,开阔宜昌京剧发展的道路。
痴痴耕耘,创新传承不倦怠
京剧,是谭联寿一生努力耕耘和痴痴守望的沃土。如何做好京剧的传承与创新,是他始终在思索的问题。
2001年,谭联寿自筹资金30万元,创办了宜昌国艺会馆京剧传播中心,为宜昌广大票友搭建了表演平台,教授京剧爱好者学习京剧。2003年,他又卖掉房子,筹措80万元扩建了新的国艺会馆。
许多热爱京剧的年轻人慕名前来学习,不论对方基础如何,只要肯学,谭联寿都会给予悉心指导。在他的指点和培养下,原本在宜昌郊区打工的小女孩杨前前,考上了中国戏曲学院,成为国艺会馆第一个出师的优秀学徒。
国艺会馆培养了学员近千人,为国家专业剧团输送了大量优秀的京剧后继人才,甚至把京剧传播到大洋彼岸。2015年8月,国艺会馆京剧传播中心摘获“中国少儿京剧培训基地”牌。
为了更广泛地普及京剧艺术,谭联寿组织京剧表演者进学校、进社区。2008年,年过六旬的谭联寿来到三峡大学艺术学院,主动请缨向大学生普及京剧艺术,每周都要到学校讲一堂京剧艺术的选修课。
虽已过古稀之年,谭联寿却始终有着“小伙子”一样的闯劲,希望把京剧艺术的美与自信传递给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