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梨园情—2011中秋京昆交响音乐会》不仅汇聚了张建国、李宝春、魏海敏、王蓉蓉、杜鹏、王艳、王珮瑜、李海燕、王润菁、常秋月;王彩云(京胡)、李金平(鼓师)等一大批两岸京剧界名家大师,更以著名词人、作曲名家、书法家、指挥家、演奏家以及著名乐团、舞美、灯光、造型等顶级团队为合作标准,努力向世人呈现一台古色古香、恢宏震撼的艺术经典。
晚会时间:2011年9月2日19:30—22:00
晚会地点:台北中山纪念馆(台北市仁爱路四段505号)
主办单位:中华广播影视交流协会、中华文化联谊会、福建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北京梅兰芳艺术基金会、台湾辜公亮文教基金会
承办单位:福建海峡电视台(海峡卫视)、中国国家京剧院、中国歌剧舞剧院
京昆、书法、辞赋是中华传统文化瑰宝,中国人的气质修养、审美情趣、人生理想,皆在其间融会贯通、一脉传承。辞赋与京昆本就意韵相连,而书法和京昆之间更是有着相通的行气节奏和结构处理。音乐会中《翰墨京韵》是一部集结“诗、书、乐”,三绝的原创精品交响音乐,也是中国音乐史上,第一部书法主题交响乐。在视听感觉上,将书法中的行书、草书、狂草苍古雄劲、灵动多姿的书写风格,和京剧里的导板、原板、三眼板、控板、快板等不同节奏的板式联系起来,巧妙融合了“诗、书、乐”三绝,完美融合了书法的线条气韵与音乐的旋律思维,渲染出一个独特的、纯中国式的意境韵味。
名家对话: 京剧艺术的“跨界” 之美
梅葆玖:跨界“移步不换形”声乐烘托京剧“魂”
[梅葆玖,京剧表演艺术家,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之子,梅派艺术传人。现任北京京剧院梅兰芳京剧团团长、北京梅兰芳艺术基金会理事长。]
“京剧表演形式的创新,早在我父亲的年代就在不断尝试。我父亲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的时候,就尝试过钢琴伴奏演唱京戏。最早,为京剧伴奏的拉弦乐器只有京胡一种,后来也是在我父亲的带动下,有了中音乐器京二胡,使京剧伴奏音域更宽、更好听了。
“京剧的配器,拿交响乐的那种气势当然很好,但不能把你京剧的旋律给淹没。要表现民族戏曲、民族音乐,你就要有一个灵魂, 配器是为这个灵魂服务的,而不是你这个灵魂去服务交响乐,也就是我父亲跟我说的‘移步不换形’——就是再有东西加进来,我还是京剧。它是你的一个手段,不能改变京剧的魂。”
魏海敏:古典艺术的传播呼唤新的戏剧形式
[魏海敏,台湾京剧名旦,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先生入室弟子,专攻梅派艺术。曾获台湾多项最佳演员奖,并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现任魏海敏京剧艺术文教基金会理事长和国光剧团主演 。将在《海峡梨园情-2011中秋京昆交响音乐会》上演唱《蝶恋花.俏佳人》]
“京剧是中国文化最精粹的部分,它包含了中国人的思想,以及对色彩、声腔、诗词的鉴赏力,因此应该把它放到更高、更雅的位置上,称其‘古典艺术’比叫做‘传统艺术’更加贴切。
“每个时代有自己的美学,千万不要去定义任何创新的东西。我想,人最宝贵的财富就是经历。之所以怕改变,是畏惧得到的结果不能预知。而当你积聚到一定的能量时,就应该要尝试着去改变,从而才可以接收到更多新的能量。做人如此,京剧更是如此。”
王艳:京剧堪比书法 唱腔如同运笔
[王艳,天津京剧院实验团国家一级演员,工青衣花衫。中国戏曲学院第三届优秀青年京剧演员研究生班毕业,中国戏曲学院京剧流派传承班学员。第二十五届“梅花奖”(榜首)。将在《海峡梨园情-2011中秋京昆交响音乐会》上演唱《贵妃遗韵》和京昆组歌《四君子》之《梦兰》。]
“我觉得中国古典诗、书、乐都是相通的。比如说书法和京剧。为什么我们四大名旦也好,一些前辈的艺术家也好,他们都写得一手好字,或者是画画非常出色,比如梅兰芳梅先生,他的画非常非常漂亮——因为我觉得书法家写字的时候也是在行气,和我们演唱是相通的。我们小的时候,老师就让我们天天练大字,练大字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让你行气稳健。大家都知道,练大字上来都画道,画画也一样,一道画平、画直了。写字下笔和收笔的时候,就跟我们唱一样。我们吐字有字头、字腹、字尾;写字也是,落笔以后开始行,最后收的时候,就跟我们收音一样,要把它收得饱满。特别是写字在行起来以后,和我们唱腔一样,要流畅。但是流畅不是画线条,它的间架结构,还都是有骨头有肉的,这样的唱,才好听,才饱满,这样的字,才好看。”
王珮瑜:既传统又时尚既复古又前卫 创新与继承可以不矛盾
[王珮瑜, 京剧表演艺术家、上海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宗余(叔岩)派,为著名的京剧女老生,有“当代孟小冬”之称,并曾为电影《梅兰芳》中章子怡饰演的孟小冬一角配唱。将在《海峡梨园情-2011中秋京昆交响音乐会》上演唱京昆组歌《四君子》之《听竹》]
“我有继承的一方面,就是余叔岩,我会非常小心翼翼的学我的流派,因为这是我的根基,不能丢掉。同时,我会告诉观众,作为一个今天的京剧人,我可以用不同面貌来解释京剧。有些年轻人觉得‘十八张半’好听,但是不如那个爵士的好玩,他们需要不同的东西,我要带着他们北上南下,让大家看到,王珮瑜,对京剧有不同的解释。王珮瑜是一个有着老灵魂的巨婴,我很传统,但也很时尚,很复古,但是也前卫,这个跟创新,继承,其实是不矛盾的,作为一个京剧从业者,我应该具有这种职业操守,我进行流派的规范美,舞台下面,我又是一个跟时代不脱节的人。
“京剧交响,当音乐一响起来的时候,演员在剧场里面自然而然的会呈现出不同于传统折子戏时的状态来演绎,这种状态可能是更现代,更时尚。换一种口味,换一种来方式来演绎传统艺术,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吴华: 墨韵——京昆交响的线条与色彩
[吴华,著名作曲家、指挥家(国家一级),《海峡梨园情-2011中秋京昆交响音乐会》音乐总监,并担任作曲、指挥。]
“在创作过程当中,我们还是力图能够保留我们传统京剧音乐的精粹。比如说这里面的什么倒板,四平调啦,什么西皮原板啦,一直到中国戏曲音乐里独有的摇板。所谓摇板就是‘紧拉慢唱’。这种‘紧拉慢唱’国外是没有的,中国有,就象征着书法里面的草书,甚至狂草,大笔一挥,下边鼓点节奏锵锵锵锵,上面呢,大笔一挥那样,力图把中国的旋律和西洋的交响乐结合起来,能更完整的、更突出地表现中国书法的美。过去,我们创作了很多这方面(中国戏曲音乐与西洋交响结合)的作品,但还没有交响乐和书法结合的,《翰墨京韵》应该说是首次。 但愿这个曲子,还是我们音乐会的整个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