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弘雅小学京剧班男生组的同学在排练。 南都记者 霍健斌 摄
3月6日下午,宝安区弘雅小学京剧室,身着水袖服的17位女生在表演青衣戏《望江亭》,灵动的眼神配上小巧的身段,伴着配乐,咿咿呀呀的京剧老唱腔从孩子们稚嫩的嘴里唱出。音乐老师刘永青在一旁指导,不时提醒某个学生眼神不到位,动作要调整。这些孩子都是弘雅小学京剧队的成员,从一年级至六年级都有。
自2004年至今,宝安区在16所中小学开展“京剧进校园”活动,如今。宝安的“京剧娃”闻名全市甚至全国,先后有68名“京剧娃”获得全国少儿戏曲“小梅花”金奖,还有13名京剧娃获得“全国小梅花十佳”称号。
京剧娃要精通唱念做打
江怡茵是弘雅小学京剧队女孩里唱得最好的一个。虽然才10岁,她的唱腔和身法却一丝不苟,2013年7月曾获得中国少儿戏曲最高奖“小梅花”金奖。江怡茵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学京剧,除了在学校练习外,她在家也会钻研名家表演光碟。
身为广东潮州人的父母工作忙,也不怎么懂京剧,没时间督促她,平时学习只靠自己。“每当自己唱得好点,有进步了就会很开心。”江怡茵说,受她的影响,住隔壁的邻居小女孩也开始跟她咿咿呀呀地唱。
吴迅在2013年7月与江怡茵一起获得“小梅花”金奖。谈到为什么学京剧,这个胖嘟嘟的小男生说,他一年级看过一些戏曲的书,奶奶也喜欢文艺和京剧,这对他产生了一些影响。“开始父母支持我学,越学越好,他们更支持了。”吴迅说,他觉得京剧动作很潇洒、唱腔也很好听。
在小吴迅看来,京剧比流行音乐好听,他很少听流行歌曲。父母有时带他出去吃饭,也会让他当众表演,每次唱完大家一片赞声,吴迅心里也感觉美滋滋的。“以后考上初中,如果不变声的话,可以继续学唱(因为成长变声期吊嗓子会对嗓子有伤害)。”吴迅说,现在他会唱《文昭关》、《定军山》、《范进中举》等10多段京剧,正准备参加明年的“和平杯”京剧小票友邀请赛。
从2004年学校引进京剧开始,弘雅小学已有9名学生获得“小梅花”金奖。刘永青本来是学声乐专业的音乐老师,之前也不懂京剧。京剧队开班之初,邀请了北京京剧院的老师以及退休的国家一级演员每周上一两次课,刘永青便与孩子们一起跟着学。从那时至今,她成为京剧老师的首席助理。
京剧对嗓子和身体协调性的要求都很高,手、眼、身、法、步、唱、念、做、打这四功五法要熟练掌握并非易事,所以京剧队开班之初,由学生自愿报名,不适应者再做调整。2004年,部分学生从弘雅小学舞蹈队、合唱队转过来,组建了拥有20人的京剧队。如今,这个京剧队已拥有42名成员。2012年底,京剧队更拥有80多名孩子,达到一个高峰。
初入校园曾遭家长冷遇
除弘雅小学外,在京剧方面,宝安区宝城小学也是比较突出的一所学校。作为与弘雅小学一样最早开展“京剧进校园”的学校,多年来成绩斐然。2010年,京剧娃黄宇欣、范佳泳荣获中国第十四届少儿戏曲小梅花金奖;2012年,四位京剧娃参加全国第十六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大赛,余伟浚、许思危同时获金奖。如今,宝城小学从一年级开始,就有学生加入到京剧队伍中来。
“相较于如今的热门,最初不少家长对京剧很是抵触。”宝城小学京剧辅导老师张雪珍说,“对于很多广东的家长来说,京剧是一个陌生的东西。在开始推广时,我们一间一间教室开始,对比家长熟悉的粤剧告诉他们京剧是什么。”张雪珍说,虽然花了很大力气,但不少家长对京剧还是没啥热情。
不过,随着京剧教学的开展,家长们渐渐对京剧的热情提高了。不少学生家长反映,孩子变了,站有站姿坐有坐相,另外也变得肯吃苦、有耐心了。张雪珍说,学校每月会举行京剧展演,孩子们出色的表现让不少家长看到了这门艺术的育人“奇效”,与此同时,更多的学生对京剧产生了兴趣,主动要求学。目前,宝城小学将京剧作为选修课。音乐课上,孩子们学唱京剧选段,舞蹈课上,孩子们可学习京剧的身段,美术课上,孩子们描绘着精美的脸谱。
“小孩这个时候接触什么会跟随他一辈子。不管京剧也好,还是中国民族的许多东西,都应该好好学习。”刘永青坦言,“京剧作为国粹,戏里很多故事弘扬真善美,唱腔、舞蹈都很美,值得推广。”
作为家长,江怡茵的母亲池女士的看法可能代表了许多家长的心声。身为潮州人,池女士表示自己也听不太懂京剧,但对女儿的选择却鼎力支持。“她在幼儿园时练舞蹈,后来上小学自己又选了京剧,我们听都听不明白的东西,她却很认真。她很独立有主见,我们尊重她的选择。”
“只要是孩子感兴趣的有意义的事,家长都该支持。”池女士说,对于女儿在京剧学习上的兴趣和表现,她很满意。“我不想让孩子学得太杂,什么都学结果什么都不专业,也不希望她半途而废。”去年江怡茵参加“小梅花”奖比赛时,池女士和家人都去现场给她加油。
京剧本土化面临诸多挑战
宝安区多年来一直很重视传统文化教育,京剧推广只是其中一部分。宝安区教科培中心德育处主任蔡景贤介绍,自2004年至今,宝安教育局与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北京京剧院签署协议,在宝安16所中小学开展“京剧进校园”活动。“除了进校园,我们每隔2个月就在区文化广场或剧院组织少儿京剧专场演出。这16所学校的校长们也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给予支持,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专家的引进,让宝安的京剧推广在短短两年里,就取得了很快的发展。”蔡景贤说。多年来,宝安的“京剧娃”闻名全市甚至全国,十年间,该区已先后有68名“京剧娃”获得全国少儿戏曲“小梅花”金奖,另外还有13名京剧娃获得“全国小梅花十佳”称号。
谈起宝安的京剧推广,多年负责宝安区中小学艺术团队工作的宝安区教科培中心艺术团有关负责人曲晨深有感触,政府和学校对京剧教育的支持是宝安推广京剧进校园取得今天成绩的最大优势。然而,师资的不足,仍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虽然我们邀请很多一线京剧演员来宝安教学,但师资依然不足。京剧相对而言是北方的一种文化,在南方基础不深,以广东为例,连一个京剧学院都没有,想找老师,大都要从内地城市入手。”曲晨介绍。
除此之外,地方文化的差异也给京剧的本土化带来挑战。相较于粤剧,京剧在广东地区的人文基础较为薄弱,而在发音等基本要素上,也与广东存在着差距。这些也促使京剧推广在一开始的时候,让人难以接受。
对于京剧未来在深圳的发展,曲晨建议,希望更多的政府部门参与其中,而不仅仅是靠教育部门一家。“在宝安,京剧娃的培养,主要是教育部门和文体旅游局着力。但其实,这不仅仅是一个教育的问题,也是一个社会大环境的问题,需要更多政府部门形成合力。教育部门更多的应该是对这种文化的推广和普及,而对优秀人才的培养,对文化精品的培育,则需要其他部门共同参与。”曲晨建议。
声音
“在宝安,京剧娃的培养,主要是教育部门和文体旅游局着力。但其实,这不仅仅是一个教育的问题,也是一个社会大环境的问题,需要更多政府部门形成合力。 ——— 宝安区教科培中心艺术团有关负责人曲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