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京剧的现状探讨京剧市场建设和京剧文化产业的发展》一文较长,共计十四个章节,将分几次登出。这里先登出第二部分,(六)到(十)节。 ——编者按
(接《由京剧的现状探讨京剧市场建设和京剧文化产业的发展》第一部分)
六,政府加速推出京剧市场化政策
京剧市场网络平台的建立,将会给更多的演员提供演出的机会,有了这个平台,上台的演员就多了。京剧是以演员为中心的艺术,本应该从演员方面先说起。但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些年,政府在京剧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许多的京剧院团并没有市场意识。因此要解决更多的演员上舞台的问题,还得从政府方面做起。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全面的推动了京剧市场化建设进程,京剧要运用这一政策来推动完善京剧市场化的建设。
《决定》以来,越来越多的京剧院团进行了改制,被推向了市场。虽然还有一些京剧院团体制未变,但京剧市场化的大趋势,是所有的京剧院团都要面对的。京剧市场化以后,院团必然要多演出,多演出就要有更多的剧目,要有更多的剧目,就会去发掘整理改编传统戏,同时也会去创排新剧目。京剧的主要问题不是剧目问题,而是京剧的运作问题,没有一个有序的京剧市场环境的问题。
因此需要完善京剧市场,健全规章制度,明确社会分工,理顺各方关系,为演员的上台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加快制定出台一系列具有全国性京剧产业配套政策迫在眉睫。通过京剧产业政策,来弥补京剧市场缺陷,保护京剧这一民族文化产业的成长,推动京剧的传承和发展,为形成一个有效的公平的京剧市场创造条件,增强京剧院团的市场适应能力。现在政府重点扶持的行业都有政策倾斜。一些高科技产业有政策倾斜,作为民族文化产业,国粹京剧,也应该有政策倾斜,以产业政策的扶持,保证京剧的活力。
由于历史的原因,许多被推向市场的京剧院团起步会是很艰难的,虽然各地也出台了一些扶持举措,但都仅限于地方,不能适应市场化的需要,政府应出台全国性的京剧行业扶持的政策。虽然推动京剧产业政策有许多工作要做,但有两项全国性举措应该要优先考虑的,加紧出台实施。一个是《京剧演出场租补贴》,一个是成立京剧资料保护中心。
现在观众进剧场看戏少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京剧的票价太高。因为票价太高,影响了人们进入剧场看戏的意愿,于是京剧市场状况也就越来越差。让更多观众进剧场的关键之一就是票价问题。据了解,京沪等地的场租费是五万以上,场租费在票价中占了很大的比重。各地方把剧场拨给当地的京剧院团,目的就是想在场租费方面减少院团的压力,但是这只解决了京剧院团当地演出的问题。
京剧是全国性的剧种,各地有着众多的观众。京剧院团不只在当地演出,还要到外地演出。京剧的振兴,还在于更多的院团“走出去”,而“走出去”就会遇到剧场场租费的问题。
要解决剧场场租费这一问题,必须要有一个全局性的办法,而《京剧演出场租补贴》,将能够解决这一问题。有了这个政策,京剧院团演出时支付的租场费,可以据此向财税部门申请减免返还,取得相应的场租补贴,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剧团的支出,票价就有可能再下来一些。
在《决定》第五条中,“采取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政策措施鼓励各类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京剧界应该积极的去争取《京剧演出场租补贴》这一政策出台实施。
《京剧演出场租补贴》政策的最大特点就是鼓励演员多上台演出,不论是在全国各地,只有登台演出,才能取得场租补贴,不演出就没有。这就朝京剧的市场化迈出了一步,为更多的演员演出提供了机会。
要让更多的观众进剧场,就要有更多的京剧剧目出现在舞台上。创排京剧新剧目是一种方式,其实对一些老戏的挖潜也是一种方式。
京剧经过了200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资料。这些资料不仅仅是京剧界的财富,也是全国人民的共同财富,是我们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京剧本身虽然不景气,但是现在其他的一些文体形式却在大量的吸收京剧元素。而京剧自身却存在着大量资源流失的情况,老艺人日渐稀少,老资料被人遗忘。如不加以抢救性的收集,将会有更大的流失,这些都不利于京剧的传承。
随着京剧的市场化,京剧院团将会更加专注于演出。而系统全面地收集保护京剧资料的工作,就应该由政府主导进行。通过对全国各地老演员,老剧目等资料的进行影像采集,对各地的京剧老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并编制出一个京剧目录。就可以供更多的演员学习、参考,从中吸取养料,丰富演出剧目,从而吸引更多的观众京剧唱看戏。
七,京剧市场的供应方——演员
京剧市场要活起来,就要让京剧的细胞活起来,而京剧的细胞就是京剧演员。建立一个完善的京剧市场体系,将能保障京剧的细胞更有活力。
京剧是“角”的艺术,观众看“角”甚于剧目,而“角”是需要演员通过大量的舞台实践提炼出来的。
现在有的戏迷宁愿花3000元去做套行头,也不愿花30元去买一张票进剧场看戏,这其中固然有戏迷要过戏瘾的原因,但现在的演员会戏太少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舞台上老是那么几出戏翻来覆去的演。观众已经看腻了,也就不进剧场看戏,市场就会萎缩,演员失去了观众,技艺就会衰退,京剧也就出现了危机。要让更多的观众进剧场,演员是关键。一方面需要京剧市场的不断完善,为演员登台创造机会。一方面还需要演员自身艺术功力的不断提高。
经过了大浪淘沙之后,目前仍留在舞台上的这些青年京剧演员,应该说都是热爱这项事业的。在许多新闻报道中看到,这些青年演员无不流露出想多上台演出的愿望。这就需要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他们安心的学戏、排戏、演戏,根据市场的需求,结合自身的特点,不断地通过舞台实践来提高艺术水平,将学会的戏以最好状态展现在舞台上。只有多演戏,才是演员的生存与发展之道。为了前途、为了事业,他们会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的艺术水平。
青年演员要适应今后市场发展,不仅要记录总结过去所学所演的戏,还应该对自己的京剧事业规划未来。如何进一步学戏,如何发掘整理一些老戏,又如何创排新戏。如何运用京剧展现的三种方式,演出剧目上的创新,演员组合上的变化,演出地区上的移动,来设计自己的长期中期短期计划。将自己的事业与快乐结合起来。虽然现在的市场条件还是很艰难,但是随着京剧市场的进一步完善,只有那些准备好的演员,上台展现的机会才会越来越多。
演员上台展现的机会多了,市场竞争也随之而来。一种良性的竞争是京剧发展所必须的。在京剧的发展史上,互相竞争与相互合作的良好氛围,是推动京剧繁荣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演员的组合配置,会产生出不同的市场效果,引起观众更多的兴趣,将会创造出更多的演出机会,更多的戏出现在了舞台上,就会吸引更多的观众回来看戏。
八,京剧市场的需求方——观众
要让更多的观众进剧场,了解京剧观众的状况是关键。在《国粹京剧·市场研究分析》中显示,全国京剧爱好者人数高达2300万,遍布全国500余个县市,这表明京剧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但为什么进剧场看戏的人少呢?只有了解了这一问题,才能推出有针对性的举措,从而吸引更多的观众进剧场。
京剧,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有特点的,一种大众性的,雅俗共赏的文娱形式。虽然有很多其他的文体形式有着更多的观众,也会有一些“迷”,但是不会像京剧这样会有戏迷自发的成立票房进行活动,更不会在各地票友之间“以戏会友”。
虽然第七届青京赛的电视观众累计高达数亿,京剧看上去很热闹。但进剧场看戏的人却不多,京剧演员与京剧观众之间存在着脱节的现象。
现在的京剧爱好者在做什么呢?一部分票友在票房里自娱自乐,一部分戏迷在网上唱戏听戏,一部分人在家中看电视和碟片,一部分人对京剧现状的失望而疏远了京剧,也有票价高的原因,也有京剧资讯不畅的因素,等等以上这些,都影响了一些人进剧场看京剧,但这部分观众相对于2300多万京剧爱好者来说只是少数。在第七届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复赛直播时,平均每天1500万观看,说明了爱看京剧的观众还是很多的,现在的问题只是进剧场看戏的人不多。
要引导观众进剧场看戏,还要有针对性的推出相应的举措。
1,要解决一些地方京剧票价太高的问题。
2,培养优秀演员,丰富演出剧目,加强演员交流,增加院团流动。
3,要做好推广工作,加大宣传力度,建立京剧市场信息网络,及时推出京剧的演出资讯,让更多的人知道哪里有京剧演出,进而才会选择是否去看。
4,培养京剧观众。培养潜在观众,从大学里培养京剧观众是最有效的。目前像武汉、大连等地大学就有开设“京剧课”,许多大学里还有京剧社,这将为京剧市场源源不断的输送京剧爱好者。青年演员可以参与大学的京剧课,我们常看到“说戏”,这其中就包括了这出戏的故事情节、历史背景等。如果演员在大学里能够深情并茂的讲课。其精彩程度不亚于《百家讲坛》。既提高了演员自身的水平,又拉近了演员和同学的距离,进而提升了看戏的兴趣。
5,不仅要培养潜在观众,更要培养现实观众。要让更多的观众进剧场,是需要购票看戏,而不是赠票看戏。在京剧观众中,一般来说,老年观众有时间不愿花钱,白领观众愿花钱没时间,学生观众却是有心无力。这就需要要发掘京剧的优势,吸引更多的白领观众。像上海就出现了教白领青年学京剧的《京剧班》,这种方式可以向其他地方推广,让更多的人接触京剧,了解京剧,每年能看上几场京剧。
6,京剧爱好者遍及各地,自发组织的京剧票房协会更是难以计数。要充分利用这些京剧组织推广京剧。现在还出现了一种新的戏迷团体——粉丝,许多青年演员都有自己的粉丝团,通过粉丝团推广京剧也是一种方式。
通过观众人数众多,只要举措得当将会取得效果。我们做一个设想,现在演出京剧的剧场大的一千座左右,小的二三百座,平均下来也就六七百座。如果京剧平台上每周有100场京剧演出,也就只有六七万人进剧场看戏。以总数几千万的京剧爱好者,每人每年只看一场,这一目标应该是可能实现的。因此说,以京剧目前状况来看,提升观众进剧场的潜力是很大的。
九,京剧市场的共建力量
在京剧市场化的建设中,离不开民间组织的参与。自《决定》以来,越来越多京剧院团进行了改制,转为企业,走向市场,这时候就需要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京剧市场建设。把政府的支持和民间的参与结合起来,吸收更多更广泛的民间力量参与京剧活动,将是推动青年演员上台演出的一个必要的补充。
京剧的民间组织,除了京剧票房协会和民营剧团之外,还有一些京剧研究机构。随着京剧市场建设的不断完善,今后更多形式的民间组织将会参与到京剧活动中,贯穿到整个京剧产业,包括京剧院团,演出剧场,演出服务,资讯机构,创作设计等方面。
在广大京剧爱好者遍及各行各业,其中不乏特殊的戏迷。他们在喜欢京剧的同时,也在发挥各自的优势,为京剧做更多的工作。有人投入资金,有人热心服务,有人推广京剧,还有人公益赠票,但是目前的这些行为基本上还处于无序的状态。
如何将这些无序的参与,变成一种有序的投资行为,更有利于京剧文化产业的发展,广泛吸收社会力量参与,引入更多的资金投向京剧文化产业,共同推动京剧市场的发展。这其中设立京剧演出基金是重要的一项。在《决定》第四条中就有“设立专项艺术基金”。虽然有的地方也出台了一些文化“扶持基金”,但只是杯水车薪。据了解,和京剧有关的基金仅有10余个,但运作上不能适应当前京剧传承与发展的需要,京剧还需要更多市场化的专业基金。
要让更多的观众进剧场,除了前面说的一些方面之外,舞台上还要有“戏”。演员新编,或改编,或整理,或发掘一些戏,都要进行必要的前提投入。如果演员所在的院团没有相应力量,排戏的资金不足怎么办呢?这些前期投入哪里来。
有报道说,有的演员为排戏而卖房,有的演员为演出而买画。设立京剧演出基金,就可在演员自筹投入不足,又没有其他的支助,向京剧演出基金申请。基金按照相应的规章和程序,决定是否支助,帮助演员完成演出前期投入。但这部分支助不是无偿的。当演员演了一定场次后,形成了相应的收入,这部分支助要收回的,甚至可以考虑可收取一定的回报。
这类京剧专业基金的关键是鼓励演员从京剧市场出发,推出更多的剧目。可以是政府的、也可以是民间、也可以是一种混合形式,甚至包括演员的参与。一种面向全国京剧演员的,鼓励演员演出的京剧基金出现,可以让更多的演员上舞台。
然而,随着更多的演员走进京剧市场,一个新的京剧组织形式将会应运而生。
十,组建全国京剧行业协会
自《决定》以来,越来越多的京剧院团进行了改制,更多的演员走向市场,这时就需要一个组织出来统筹协调京剧市场的行为,有必要成立一个全国性的京剧行业协会,统一协调管理京剧市场和京剧发展的问题。
2012年10月13日,一位青年京剧演员发了一条微博“京剧行市就是这么做倒的,明明跟邀请方谈好每个演员五位数的劳务,不料被国家京剧院某团一搅和,一拆台,每人一千就廉价把演员们给卖了,就把演出抢走了。我们从小坐科,学练演了将近20年了,就值这个价吗!?你们作领导的,搞行政的知道演员的辛苦吗!?这是喝演员的血呀!”不到几天这条微博就被转发评论了上千次。这里不去评论其是非曲直。但这种情况的出现,说明在戏曲界存在着市场纠纷的问题。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这种情况将会越来越多,京剧急需要有一个组织出面来协调。
目前与戏曲有关的组织有《中国戏剧家协会》,其中的介绍,“中国戏剧家协会是由全国各民族戏剧家组成的人民团体”。“注册会员均为中国戏剧界有一定成就的剧作家、导演、演员、舞台美术家、戏剧音乐家、戏剧理论家、戏剧评论家、戏剧教育家、戏剧管理家以及戏剧界的领导人等”。“中国戏剧家协会团结全国各民族戏剧艺术家,积极举办全国性的戏剧活动和评奖,努力推动戏剧创作,发现和培养优秀戏剧人才,组织学术理论研讨,开展对外交流活动,编辑出版戏剧刊物和书籍,为戏剧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说明《中国戏剧家协会》,一不是京剧的专业组织;二不是全体京剧人的组织;三与市场是无关联的。由此可以看出《中国戏剧家协会》,其职能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这就需要有新的形式来补充,而京剧协会就是最好的补充方式。
在全国许多地方都建有各种不同形式的京剧协会,如北京市京昆振兴协会,山西省振兴京剧基金会,四川省京剧交流促进会,宁夏振兴京剧协会,广西京剧艺术促进会,安徽省芜湖市京剧协会等等,大到省,小至市。但是没有一个全国性的京剧协会。
京剧是文化产业,许多产业都有行业协会。像软件行业协会、中国计算机行业协会、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等都有协会。规范协调企业之间的关系,向政府反映和申诉自己的意见和权益。
京剧是全国性的剧种,京剧的发展需要全国一盘棋,也需要一个服务于全体京剧人的全国性的京剧协会,来规范京剧活动,保护和管理京剧的知识产权,反映和申诉自己的意见和权益,协调行业内外的纠纷事项,协助各方拓展京剧市场。随着政府在京剧管理中的逐步退出,京剧行业协会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