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动态
 
 
 
 
 
 
 
 
 
 
叶金援:戏曲传承切勿“五祖传六祖,越传越糊涂”​
国粹京剧   2021-05-22 09:29:59 作者:曹 琳 来源:光明日报 文字大小:[][][]
叶金援:戏曲传承切勿“五祖传六祖,越传越糊涂”

        他出生于梨园世家,祖父叶春善是“京剧第一科班”富连成科班创始人之一。作为家传第四代京剧人,他深知传承重任在肩;作为京剧大武生,他明白武戏传承之紧迫。年过古稀的他至今仍坚守在戏曲阵地,为培养戏曲人才贡献余热。

叶金援近照 光明图片

        一张张有着时代印记的剧照、一个个经典的人物形象……走进叶金援的住处,浓厚的艺术气息扑面而来。墙上《挑滑车》《长坂坡》《古城会》《夜奔》等剧目的照片赫然醒目,多年来积累的“学习笔记”整整齐齐摆放在书架上,电脑桌面上的很多文档记录着对青年演员演出的指导建议,点点滴滴显示出房屋主人对京剧艺术的热爱与坚守。

        叶金援出生于梨园世家,到现在已传承五代人。作为家传第四代京剧人,他是长靠短打兼备、文武双全的大武生。历经几十载的艺术实践,他为观众呈现了许多深入人心的艺术形象,无论是《挑滑车》里的高宠,《古城会》里的关公,还是《长坂坡》里的赵云,叶金援都融入了自己对角色的思考与理解,做到虚实相生、形神兼备。

        叶金援的祖父叶春善是“京剧第一科班”富连成科班创始人之一,作为京剧传人,他深知传承重任在肩。多年来,叶金援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并始终保持着总结、思考的习惯。每次演出前,他都会反复翻阅史料,在综合考虑史实、戏情戏理、观众接受程度的基础上对剧目进行整理、增删、修改,从而使剧目情节、人物呈现更加形象生动,更贴合观众审美需求。对于演出过的剧目,他也注意保存自己的录像、录音、照片、笔记等资料,作为“案头文件”时常拿出来翻阅、思考。

        如今已年过古稀的叶金援仍坚守在戏曲阵地,作为北京京剧院艺术指导委员会成员和中国戏曲学院客座教授,时常为青年演员把场指导,亲自示范,用严于律己言传身教。“教学相长,作为老师需要不断学习。”叶金援说,“要想教好这门艺术,老师不仅要和同行、其他行当艺术家探讨,还要向历史学家学习请教,只有自己学过、演过、研究过,才不会在传授学生的时候出现‘五祖传六祖,越传越糊涂’的结果。”

        对于戏曲艺术程式化表演技术要求高,戏曲演员成才率低的现象,叶金援深受富连成科班因材施教、量材教艺教育理念的影响,认为“每个演员的自然条件不同,有的个头低,比较适合短打武生,这就要求他舞台表演动作敏捷、干净利索,具有爆发力;有的基本功扎实,爆发力好,就要让他更系统地掌握武生角色的运用”。叶金援说:“作为师父,要为弟子‘把脉’,口传心授技术运用的诀窍及艺术的内在规律,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负责。”

        “只有掌握的剧目足够丰富、技术足够精深,才能在艺术之路上走得长远。”叶金援常常鼓励弟子博采众长,多学多思考,“现在的一些戏曲学习者,归门归路过早,学老生就只学唱,学武生就只学打,导致学习不够全面。”叶金援本人的学戏之路可谓转益多师,曾在北京市戏曲学校跟随王少楼、杨菊芬、诸连顺等先生学习文戏、武戏,又向孙毓堃老师学习武生戏。系统全面的学习使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北京京剧团工作十年之后,他又得到高盛麟、王金璐等大武生的悉心指导,学习了许多武生重头戏,戏曲技艺更加精进。“以武生为例,合格的武生必须是长靠(靠即武将的装束,长靠武生着靠,穿厚底靴,要求稳重、端庄,有大将风度)、短打(短打武生着短装,穿薄底靴,要求身手矫健敏捷)兼备,唱、念、做、打、舞缺一而有憾。博采众长才能让自己的生存空间、事业之路更加广阔。”叶金援说。

        叶金援坚持学习与实践并重,鼓励学生以演带学,在演出中锤炼技艺,“我小时候学戏时,固定每周五彩排实践演出,学校每月为学生安排公演机会,因此积累了丰富的舞台经验。现在有些学生,毕业演出也仅有15分钟,非常缺乏与观众的交流。演员只有多上台,多看自己的视频,多和观众交流,才能找到问题,从而不断精进”。

        叶金援常对弟子讲:“学习京剧要有水滴石穿的毅力,要有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和热情。”他认为,师父不仅要向弟子传授专业知识,更要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松弛有度。在专业上,要严格要求,无论弟子参加什么规模的演出、担任什么角色都不能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上台,要反复训练技能,加强人物塑造。但在严格要求的同时,也要注重爱护弟子的自尊心。尤其是在与其他演员合作时,要允许大家有磨合的过程,不能苛求一次到位。在演出前夕,要以鼓励为主,帮助弟子放下心理包袱,轻装上阵。

        时代在发展,京剧艺术也要不断创新,每个时代都应有贴合时代需求的精品力作。叶金援要求弟子在演出、创排剧目时遵循守正创新、精益求精的原则:“创新的前提是守正,不守正的创新就是乱改。改动经过几代艺术家打磨的经典作品,应该慎之又慎,要遵循梅兰芳先生所说的‘移步不换形’原则,尊重戏曲艺术程式性、虚拟性的艺术特征。”

        传承发扬京剧艺术并非朝夕之事,谈及现状,叶金援表示:“戏曲演员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以不变应万变’,用不懈的努力突破难关。目前,国家对戏曲艺术的扶持、对文艺工作者的培养,我们每个人都能深切感受到,我们要坚守好文艺阵地,传承发扬好历经沧桑、活跃了二百多年的京剧艺术。”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全站搜索
 


 
  京剧动态
 
叶金援:戏曲传承切勿“五祖传六祖
松岩:跨界融合,让国粹艺术更“出
史依弘:《杜鹃山》才是真正的“大
蒙古族唯一的京剧演员聂萨夫
“00后”京剧少女戏腔唱歌火出圈
德州京剧演员刘帅一天练戏10余个
蓝天在上海以热血青春谱写红色赞歌
专访袁慧琴 让古老戏曲插上现代
京剧界多面手张卫东​
 
  热门文章
 
尚长荣的戏里戏外
8月9日青岛市京剧院上演《四郎探
马派传人朱强
走进《杜鹃山》柯湘扮演者--王润
管波 “小刘长瑜”大连唱《红娘》
专访北京京剧院青年演员郭玮
万晓慧:80后“蔡文姬”台前幕后
琴师周佑君“她拉琴,好听又好看”
专访杨春霞 “柯湘”忆当年
丁晓君做客《中国大舞台》
齐淑芳:让京剧在美国扎根
11月6日张馨月上演《麻姑献寿》
范乐新 四十岁靓丽“穆桂英”
尚派《四郎探母》5月28日CCT
李维康和耿其昌青岛接受专访
丁晓君9月23日长安上演电影版《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本站动态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国粹京剧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13564号

友情链接:模板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