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骥伏枥,江苏海安带出一群乡村校园京剧娃
“同学们要认真领会京剧的精髓、揣摩人物特有神韵……”走进江苏省海安市西场小学京剧舞蹈室,江苏海安西场街道几位老干部京剧票友正挥汗如雨,耐心细致地指导着20多位同学苦练京剧“四功五法”。
办法总比困难多。西场街道充分挖掘“五老”资源,发挥“五老”作用,由街道老干部支部组织部分退休老干部和红枫志愿者成立了京剧票友会,并多方调研论证,联系专业辅导老师,指导西场小学于2016年9月成立了 “和润京韵”少儿京剧社团。
社团成立后,西场小学将京剧特色教育纳入学校的长期发展规划,以音乐课堂为主阵地,发动“京剧走进我心中”的征文比赛、京剧知识手抄报比赛、“京剧知识与欣赏”系列讲座等主题多样化的京剧体验活动,把京剧艺术的种子播进了同学的心田。老干部党支部及红枫志愿者也积极争取社会资源,设置京剧教室、购置京剧教具,并和学校研究制定社团培训的时间、教案等,确定每周五下午和周六一天进行集中训练,常态化开设京剧课程、组织京剧社团活动。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段时间的打磨,学生们的做、打功夫有模有样,唱、念更是有板有眼。“奶奶,您听我说——我家的表叔数不清,没有大事不登门。”“小铁梅”高举红灯,“李玉和”视死如归,“李奶奶”痛说革命家史。虽然声音稚嫩,,但那台步,那手势,俨然已经有了范儿。
“从京剧《四郎探母》中我体会到亲情的伟大,从《红灯记》中我学到地下工作者的勇敢和机智,从《贵妃醉酒》中我懂得了‘业精于勤,荒于嬉’的道理。”西场小学陈果同学代表京剧社团小票友说出了心中的感悟。
“京剧社团把我家孩子从网络游戏解救出来了,还有了自制力和自信心,现在又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兴趣,还立志做一位京剧大师呢。”孙一昕的家长喜不自禁。
2017年底,西场小学成功举行首届京剧艺术节,在当地刮起“京剧风”,京剧一时圈粉无数。2018年,京剧《智斗》代表海安市参加南通市少代会“红领巾”特色社团展演,2019年,现代京剧《中国脊梁》《打虎上山》分别参加了南通市委、海安市委举办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专场演出。西场小学京剧社团获得全国铜奖两次,省级优秀集体节目奖一次,参加海安区镇、社区等公益性演出10多场次。《光明日报》《环球时报》《澳门日报》《香港大公报》、中国政府网、教育部网站、新华网等30多家新闻媒体相继报道、转载西场小学京剧艺术走进乡村校园的情况。
“不入梨园,怎知京剧文化的魅力。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推进京剧艺术进校园,既可以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普及、传承,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也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缓解学生学习压力。”西场街道党工委书记金山存表示。
老骥伏枥,带出乡村校园京剧娃,走上大舞台唱响京韵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