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为民践初心:国家京剧院青年团“艺术为民”小分队赴罗田
初夏的罗田,青山叠翠,锣鼓铿锵。国家京剧院青年团“艺术为民”小分队怀揣着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文艺工作者的殷殷嘱托和“艺术为民”的赤诚之心,于6月26日至7月2日深入湖北省罗田县,举办了8场“京剧艺术进基层”专场演出。高水平的艺术惠民实践生动诠释了新时代京剧艺术服务人民、守正创新的使命担当。
小分队深入多个村镇,克服酷暑与暴雨天气,在余氏宗祠、临时大棚、乡间戏台、露天广场等场地进行京剧专场演出,将国粹艺术的魅力送到乡亲们的家门口,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为青年演员们提供了一次弥足珍贵的锻炼与成长机会。
一、溯本清源,梨园一脉余韵长
罗田县地处大别山革命老区,是京剧“前三鼎甲”余三胜故里。国家京剧院举办了“京剧的守正与创新——余三胜和余(叔岩)派艺术学术研讨会”,标志着京剧文化与罗田文旅融合进入新阶段。此次青年团的到来,不仅是“送文化”,更是一次意义深远的“寻根”之旅,旨在从源头汲取力量,在守正中谋求创新,让京剧艺术在新时代焕发更蓬勃的生机。对于青年演员而言,走上余三胜故里,感悟艺术源流,本身就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和艺术启迪。
二、风雨淬艺,氍毹沃土砺青衿
面对高温酷暑与突如其来的暴雨,青年演员们展现了高度的职业素养和奉献精神,更在艰苦环境中磨砺了意志、提升了技艺。他们汗流浃背甚至中暑不适,却无一人抱怨,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和精湛的技艺投入每一场演出。演出剧目精心编排,流派纷呈,行当齐全,充分展现了青年演员的全面实力和对传统的深厚理解,在非专业场地、复杂环境下连续高强度的演出,极大地锻炼了他们的临场应变能力、舞台掌控力以及与不同观众群体的沟通能力,让他们深刻体会到“戏比天大”的责任担当。
王佳涵以端庄娴雅的台风,在《凤还巢》“本应当随母亲镐京避难”中唱腔圆润清亮,尽显闺秀气质;《穆桂英挂帅》“一家人闻边报雄心振奋”唱腔高亢激越,气势如虹,诠释了梅派刚柔并济的艺术魅力。
陶宇晨《红娘》“看小姐做出来许多破绽”中嗓音甜脆,表演灵动俏皮,活灵活现地塑造了红娘的聪明伶俐;《荀灌娘》“荀家世居颍川上”中则展现了荀灌娘的英勇气概与少女情怀,娇俏可人。
沙浩演绎《淮河营》“淮南王他把令传下”,嗓音清刚遒劲,行腔顿挫分明,吐字铿锵有力,生动刻画了蒯彻的忠肝义胆与慷慨陈词,韵味苍劲古朴、正气凛然。
杨雨辰《太真外传》“挽翠袖近前来金盆扶定”唱腔婉转悠扬,如泣如诉,展现杨贵妃的雍容华贵与内心哀怨;《西施》“想当年箩村春风吹遍”则清新柔美,曼妙流畅,塑造了西施浣纱时的清丽脱俗。
徐孟珂作为当之无愧的“气氛担当”,以诙谐幽默的语言和夸张生动的表演带来精彩“数板”,瞬间点燃现场气氛,展现了丑行插科打诨、调剂节奏的独特魅力,赢得满堂笑声与掌声。
王致贤《锁麟囊》“春秋亭外风雨暴”唱腔低回婉转,幽咽缠绵,将薛湘灵命运的转折与复杂心绪刻画入微;在《大登殿》“讲什么节孝两双全”中风格陡转,唱腔酣畅淋漓,明快爽朗,抒发了王宝钏苦尽甘来的喜悦,彰显了对不同风格的驾驭能力。
杨杨在《打龙袍》“龙车凤辇进皇城”中唱腔高亢激越,吐字铿锵;《赤桑镇》“表一表愚嫂我这一片心肠”中则情真意切,感人肺腑,醇厚地表达了吴妙贞对包拯既怨又怜、深明大义的复杂情感。
姜美伊献上《杨门女将》中穆桂英的两个经典唱段。“宗保诞辰心欢畅”唱腔明快流畅,舒展大方,传递出由衷的喜悦;“风潇潇雾漫漫星光惨淡”则唱腔沉郁苍凉,遒劲悲怆,身段凝重挺拔,将穆桂英化悲愤为力量的巾帼气概与家国担当演绎得撼人心魄。
李晨在《桃花村》“非是我嘱咐叮咛把话讲”中,嗓音清脆,表演活泼,生动刻画了春兰的热心肠形象。演出最终在李晨与沙浩精彩合作的《游龙戏凤》中圆满落幕。
乐队成员全程投入,伴奏精准默契,为演出的成功提供了坚实保障。基层演出的复杂声场环境,也考验着乐队的配合度和现场调控能力。
三、艺润桑梓,皮黄声里见真淳
青年团发扬连续作战作风,白天倾情献演,夜晚争分夺秒投入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重点复排剧目《北国红菇娘》的创排工作。编剧、导演、演员们以高度责任感使命感,“三班倒”“连轴转”,在简陋后台驻地挑灯夜战,反复推敲剧本、打磨唱腔、设计身段,确保献礼之作高质量呈现。
每一次的演出间隙及结束后,青年演员们都会主动热情地与当地京剧社学员、爱好者交流互动,耐心指导唱腔发音、身段表演,手把手传授技艺。下基层活动还穿插了一级演员徐孟珂主讲的京剧知识普及讲座,他深入浅出讲解京剧历史、行当及“四功五法”,辅以生动演示,并且还和票友互动,鼓励京剧爱好者登台演唱,点燃大家的学习热情。
在这些贴近百姓的演出中,发生了许多感人的场景。柿里牧歌农旅区演出前突遇大雨,乡间的戏台虽有顶棚,但观众席露天。为了不让演出取消,演员与观众就一起挤到了有顶棚的戏台上。乐队和演员被热情的观众半包围着演出,这种前所未有的近距离,一下子拉近了演员和观众的心,让乡亲们感到既新奇又温暖。在余三胜故居的演出,因大雨临时改在余氏宗祠里进行。庄严肃穆的氛围,仿佛京剧前辈余三胜的气场犹在,演员们坦言感受到了无形的压力。但即使宗祠空间有限,观众只有寥寥15位,18位演职人员依然以最饱满的状态、最高涨的情绪,一丝不苟地为这十几位乡亲献上了精彩的表演。乡亲们专注的眼神、热烈的掌声和满足的笑容,是对艺术工作者最好的回馈。
6月30日正值党的生日前夕,为了庆祝这个光荣的日子,小分队在此后的几场演出中加演了《杜鹃山》《红灯记》《红色娘子军》等现代京剧经典剧目的唱段。7月1日当天,小分队更是献上了意义非凡的两场演出。上午的广场演出中,演员们顶着炎炎烈日倾情献艺,舞台上方广场宣传大屏幕上正巧播放着庆祝党的生日的宣传片,激昂的画面与舞台上演员们传承国粹、服务人民的精彩表演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艺术与时代精神同频共振的动人画卷。下午,小分队驱车深入大山,抵达建设中的平坦原抽水蓄能项目协调指挥部。在那里,朴实的村民与辛勤的建筑工人一起顶着烈日,专注地欣赏着京剧艺术。他们的热情不仅体现在专注的观赏中,更化作了贴心的关怀——村民们自发地为演员们准备了藿香正气水和切好的西瓜,这份来自基层群众的质朴关爱,让演职员们深受感动,更深刻体会到“艺术为民”的真谛与温度。
四、薪火新程,万里东风正少年
国家京剧院青年团此次罗田之行,不仅将高水平的京剧艺术送到了基层,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更通过这场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艺术实践,为青年演职人员提供了一次宝贵的成长淬炼。他们在克服困难中磨练了意志品质,在倾情奉献中提升了艺术水准,在与基层观众的深度互动中坚定了艺术信仰和服务人民的初心。青年演员们克服困难、倾情奉献的敬业精神和精彩演绎,生动展现了京剧艺术薪火相传、后继有人的蓬勃生机。
活动在当地掀起了欣赏国粹、了解国粹的热潮,有效推动了京剧艺术的普及、传承与发展,收获了来自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与真情回馈。七娘山村的老艺人江子成感慨道:“拉了半辈子胡琴,今天最是欣慰!国家京剧院青年团带来的《淮河营》《锁麟囊》《打龙袍》等经典,行当齐全、唱做俱佳,后生们功底扎实,韵味十足!胡琴不歇,传承不止!”作为地方戏传承人的肖维锋也深受震撼:“青年演员的深厚功底和舞台魅力令人赞叹,更坚定了我守护与传承地方戏曲文化的信心!艺术为民,剧种共荣!”基层群众对演出的热烈反响,成为活动成效最生动的注脚。文家畈的余氏族人代表余水明对年轻一代演员精彩演绎先祖艺术倍感欣慰与自豪;七娘山村的村书记周亚军衷心感谢高水平的文化惠民演出让乡亲在家门口享受国粹盛宴;村民周辉盛赞演员功底扎实、表演传神,希望惠民活动常办。这些真挚的评价,深刻印证了“艺术为民”宗旨的生命力。同时,此行也让演职人员深切感受到了新农村建设的巨大成就和基层群众对高质量文化产品的热切期盼,为未来持续深化“艺术为民”实践提供了重要启示。
国家京剧院将持续为青年艺术人才搭建深入基层、服务人民的广阔舞台,让他们在实践中成长,在奉献中绽放,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文艺工作者,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文化强国贡献青春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