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新闻
 
 
 
 
 
 
 
 
 
 
看京剧如何在重庆传承发展
国粹京剧   2024-12-19 09:43:38 作者:周双双 来源:新重庆 文字大小:[][][]

文化中国行·长江之歌|在厉慧敏100周年诞辰之际,看京剧如何在重庆传承、发展

        12月11日,冬日暖阳再次照耀山城,步履匆忙的人们也忍不住驻足,想让照在脸上、肩头的暖意停留得更久一些。此时,位于魁星楼10楼的重庆京剧院排练厅内,也别有一番热闹。

        副院长周利正为年轻演员毕艺琳、章乃方讲戏,她们将一同饰演《十三妹》中的侠女何玉凤。“来,我们再来一遍。”在周利的带领下,一出唱腔细腻、情感丰富、文武兼备的《十三妹》正焕发出光彩。这是戏曲名家厉慧敏的代表剧目,为了纪念厉慧敏100周年诞辰,重庆京剧院专门复排了这出戏。再过不久,《十三妹》《穆桂英大破天门阵》两出经典剧目就即将与市民见面。

        当传承、创新已经成为文艺界的共识之时,京剧艺术如何留住经典?怎样吸引更多年轻的观众群体?重庆京剧院叫好又叫座的作品从何而来?借着《十三妹》复排之机,新重庆-重庆日报对重庆京剧院的多位演员进行了采访。


先保护再传承,经典剧目不能丢

        重庆京剧院的前身是著名琴师、戏曲艺术教育家厉彦芝先生1934年在上海创办的“更新舞台童伶班”,于1936年正式定名厉家班,1938年因抗战迁入重庆。1956年,“厉家班”整体转为国营建制,定名重庆市京剧团。2011年重庆市京剧团转企改制,成立重庆市京剧团有限责任公司,2020年12月更名为重庆京剧院有限公司。

        从厉家班到重庆京剧院,88年的时光,700余部(折)不同题材的剧目,一个个角儿相继绽放光芒,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本次排演的两出剧目,就是老团长厉慧敏先生亲授给我的。”周利表示,自幼学习戏曲,1993年入团至今,有幸得到了厉慧敏、孙明珠等诸多名家指导,从这些名家处学习《十三妹》《穆柯寨》《梁红玉》等许多经典传统剧目,获得了包括中国戏剧梅花奖在内的诸多肯定。

        因此,周利始终认为,在谈传承、创新之前,首先要保护那些具有历史价值的京剧剧本、唱腔和表演技艺。以《穆桂英大破天门阵》为例,除了在原有版本上进行一定程度的精简之外,保留了原有的味道,连最容易创新的灯光、布景、配乐等,都几乎循旧例。“我们相信,传统的就是最时尚的,这也是包括我在内的戏曲从业者能够在日复一日辛苦排练中互相打气、坚持下来的原因。”周利表示,这是属于戏曲从业者的初心。

        当然,在演出优秀、经典的传统剧目之外,重庆京剧院也在结合时代发展创作与时代同频共振的作品。比如此前,重庆京剧院与成都京剧研究院联合出品的印象京剧《薛涛》,就打破了过往传统京剧的形式,在舞美和唱段上都有创新,更大胆运用大量电脑数控装置来进行意象化的舞台呈现,让观众多了几分沉浸感。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了解到,这出戏在重庆、深圳、成都三地巡演时,受到了许多年轻观众的追捧。


走出去、引进来,点燃戏曲传承的火苗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在当今快节奏的时代,观众们也许没有时间走进剧院了解戏曲艺术的美妙,那我们就走出去,走到他们身边去。”周利表示,就在前几天,重庆京剧院刚刚结束了送演出下基层活动。10月底到12月初,50场演出,针对不同受众群体的两套节目单,让花甲老人和青涩孩童都能找到各自感兴趣的剧目。

        此外,京剧院还以专家讲座、现场互动的方式,将京剧艺术带进大中小学校。“比如,上个月我带领演员们走进四川外国语大学开展主题讲座时,就感觉到大学生们的热情,他们积极上台互动,小心翼翼地抚摸华丽的演出服装,发出‘原来京剧这么美’的感叹。”周利说,透过这些学生眼中闪现的光芒,看到了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也看到了京剧发展的希望。

        走出去,当然还要引进来。正如许多名角儿都是从小练起,戏曲艺术本身也得从娃娃抓起。

        2021年,重庆京剧院组建教研部,面向幼儿园、中小学招收京剧爱好者体验、学习戏曲基本功。“一方面做好京剧的普及、传承,一方面也从中挑选有天赋的学员进行长期跟踪培养。”周利说。

        小碎步“飘”上舞台,在舞台中央站定,时而仰望似见蝶飞,身体下蹲将手中的扇子送至左肩;时而将扇面紧贴身后,眼神随着翘起兰花指划过的弧线流动……每年,重庆京剧院都会举办两场汇报演出,邀请家长来检验孩子的学习成果。6岁的陈沐歌,因为喜欢京剧表演服装的华丽鲜艳,缠着妈妈报名学习京剧。“其实练习基本功很苦很累,我们大人都觉得心疼,但是她从来没叫过苦,家里来了客人还会积极展示自己。”陈沐歌的妈妈表示,过去全家人都没接触过京剧,如今手机里最常播放的就是京剧唱段,甚至会买票进入剧场看戏,怎么不算一种传承呢?

        相比于动作不太连贯的陈沐歌,7岁的杨谨睿在表演时已经颇为老练,能够在重庆市第六届、第七届中小学戏曲小梅花展演以及第十三届“国戏杯”学生戏曲大赛中,他都获得了不错的成绩。“戏曲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有许多历史典故,结合这些内容再去看书,对孩子今后的学习助益良多。”杨谨睿的妈妈表示,京剧的学习涉及形体、音乐、舞蹈等多个领域,对提升个人气质和自信心有很大帮助,尽管不知道孩子未来是否会走上专业化的道路,但她期待孩子能成为传统文化传承的小小火苗。

        事实上,自重庆京剧院开始戏曲培训之后,已经发掘、培养了多位京剧“小角儿”走上更大的舞台,比如,在2024年第十四届“国戏杯”学生戏曲大赛中,重庆京剧院学员梅桐语荣获甲组金奖,秦夕然荣获银奖,庞羽薇、曹芝澜、邓可人、王美淇荣获铜奖;在重庆市第七届中小学戏剧小梅花展演中,学员杨谨睿、周奕辰分别以京剧《捉放曹》选段和《霸王别姬》选段获得戏曲个人节目小学组一等奖。


青年演员勤学苦练,期待更多“梅花”绽放

        戏曲是“角儿”的艺术,师承多位京剧名家的周利,在2013年获得第26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她也是重庆京剧院的中坚力量。而一个剧团要发展,必须有人才梯队建设,在重庆京剧院,一批青年演员正在逐渐崭露头角。

        10岁学戏,京剧演员毕艺琳已经有20年“戏龄”。2013年自上海戏剧学院毕业之后,便来到重庆京剧院,在她看来,这11年间在重庆的工作生活,其实也见证了京剧艺术在重庆愈加焕发光芒。

▲毕艺琳指导花旦班的孩子。受访者供图

        “我入行是因为家中长辈喜欢京剧,虽然作为我国戏曲艺术的瑰宝,京剧曾以其丰富的表演形式、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得到了许多观众的青睐,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它对年轻人少了些吸引力。”毕艺琳坦言,刚来重庆时,明显感觉到市民对于本土川剧有着更多的爱。如何让这种偏爱分一些给京剧?毕艺琳表示,自己所能做的就是不断提升业务能力,让更多的人在剧场、街道、社区、学校看到自己的演出,感受京剧的无限魅力。

        “最明显的感觉是,愿意学京剧的人都变多了,比如2021年的时候,报名的学生勉强能开起一个花旦班,如今已经开设了3个,既有小孩也有成年人,一个老师都教不过来了。”毕艺琳说起这些时,声调都提高了些,内心颇为自豪。

        章乃方进入京剧院的时间,比毕艺琳早一年。在接受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采访时,“幸运”二字,她一直挂在嘴边。章乃方工武旦,18岁就进了重庆京剧院,后来一直跟着京剧院一级演员童志良练功,后来又拜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宋丹菊为师。“每一个老师都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比如,因为我是武旦行当,唱念部分比较欠缺,而《十三妹》这出戏的念白比较多,在学习过程中周利老师几乎是一个字一个字帮我纠正,我才有信心演这出戏。”章乃方表示,未来自己也会继续努力,在京剧舞台上呈现更多不一样的角色。

▲周利(左)指导章乃方演绎侠女何玉凤。受访者供图

        “唱念做打,都不是单纯的展示技巧,而是走近所演的人物,演出灵魂,才能打动观众。”周利表示,这个过程当然是辛苦的,但她期待年轻人不断勤学苦练,努力为重庆摘得更多“梅花”。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全站搜索
 


 
  京剧新闻
 
山西省京剧院《萧燕燕》太原青年宫
看京剧如何在重庆传承发展
清河青少年活动中心京剧专场
梅派经典剧目表演人才培训收官​
黑龙江京剧院《谢瑶环》上演冰雪季
京剧票友登上大舞台
名角联袂泰州 献演《霸王别姬》
聊城市京剧院职员参加戏剧红梅大赛
杜喆拜师 李光收徒
 
  热门文章
 
北京京剧院“九大头牌”
刘桂娟微博嘲讽雷锋受指责
第二届青年京剧演员(北京)擂台邀
北京京剧院六个行当拔头筹
名琴赵建华到安平为京剧爱好者加力
京城又见《六月雪》 国声演绎《
鼓点铿锵响 余韵留津门
三代艺术家节日献唱 现代与传统经
上海蓝天田慧 折服大连戏迷
李胜素长治上演《凤还巢》
第七届青京赛复赛(青衣组)前五场
第七届青京赛复赛(花旦组)排名
第七届青京赛复赛(青衣组)排名
2012北京京剧院“魅力春天”表
国家京剧院梨园生力军集体受阅
王媛媛不一样的京胡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本站动态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国粹京剧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13564号-1

友情链接: 搜外友链 模板网站 花箱定制 不锈钢花箱tp钱包官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