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新闻
 
 
 
 
 
 
 
 
 
 
青岛打造京剧“新码头”​
国粹京剧   2024-06-24 10:32:09 作者: 来源:青岛日报 文字大小:[][][]
让京剧“活起来、火起来”!青岛打造京剧“新码头”

        出人出戏,出彩菊坛。

        5月,青岛京剧新闻不断:青岛市首届戏曲票友大赛开启征集,百余个京剧票房将迎来集体展示的机会;现代工业题材京剧《弄潮》晋京演出,将青岛京剧人的风采展现在顶级京剧舞台上;京剧名家郑菲来到永安大戏院,演绎传统京剧《状元媒》……

永安大戏院是不少青岛戏迷看京剧的“据点”。王雷 摄

        作为传统的“戏码头”之一,青岛既有老戏迷、老剧目的底蕴,又有新票友、新作品的新意。5月,丰富的戏剧活动让社会各界再次关注青岛京剧的发展。

        对此,京剧名家杜喆表示,如何建设一座“戏到青岛活,戏到青岛火”的“戏码头”,如何打造一个传扬京剧国粹艺术、输出现代京剧作品的艺术高地,需要向戏迷问道、向票友问计。


常态:青岛戏迷的追戏日常

        相较于交响乐乐迷、话剧粉丝,京剧票友的话题热度同样毫不逊色,“每月一星”的剧目、青岛京剧的创作方向、现代京剧与传统剧目的比较等都能引发热烈探讨。

        而一位典型青岛戏迷的周末,往往与永安大戏院内的“每月一星”绑定。

        4月的“每月一星”剧目为梅派经典《凤还巢》,由国家京剧院一级演员郭霄倾情演出。“本应当随母亲镐京避难,女儿家胡乱走甚是羞惭。”朗朗皮黄声悠扬入耳,演员行腔流畅高亢……让台下众多戏迷大饱耳福。

        2022年,青岛市京剧院创立“每月一星”活动,每月邀请一位名家造访,与本地演员合作搭档一部经典大戏,演出地点就选在永安大戏院。如今,“每月一星”已是岛城戏迷的艺术盛事,每轮开票都“热火朝天”,“‘每月一星’开票了,冲!”“开票了,又是一个愉快的周末”……

        票友们还组建了“京韵小剧场”微信群,分享票务信息、交流京剧心得,有时也围绕戏码遴选、念白字幕等话题展开讨论。

        在追戏之外,票友日常的交流切磋发生在票房、票社里,相约一个地方,唱一唱、聊一聊,时间长了就搭档演出、攒个节目。

        “在青岛,喜欢京剧、爱好京剧、不遗余力去学习京剧的人很多。”作为首届戏曲票友大赛的组织者,青岛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赵华深入了解岛城戏迷组织,“全市有百余个票房,其中十几个在青岛非常有名。一些票房甚至能演《龙凤呈祥》《锁麟囊》等大戏,普通的小票房也能组织演唱经典唱段。”


学戏:新老结合、各自精彩

        即墨古城熙来攘往,这里有一座充满着京剧韵味陈设的酒店,负责人陈敬国是一位资深票友,也是谭派艺术第七代传人。

        “大家的艺术喜好不同,有的喜欢梅派,有的喜欢杨派,像我就喜欢谭派,尤其喜爱谭派代表剧目《定军山》。”陈敬国介绍,即墨当地的京剧氛围一部分在于老票友的坚守,另一部分在于“京剧进校园”。“政府非常支持,即墨古城提供戏台,推出‘周周有戏’,组织票友上场展示才艺。即墨区有四五个票房具备装扮登场的水平。”陈敬国表示。

        对于票友来说,登场是高层级的考验。赵华介绍,“扮上”两个字对票友意味着初步考验,此次票友大赛要求“彩唱”,即要求票友具备登台的能力。“有些京剧爱好者学了一两年都扮不上戏,只会清唱一段。实际上,京剧讲究‘手眼身法步’,只要能站到舞台上,就说明你迈过初期的第一步,迈入唱戏的门槛。行当不同,扮相不同,髯口是老生,插旗的是刀马旦,青衣就要穿着女帔。古话说‘宁愿穿破,不能穿错’,穿错是京剧行当大忌。票友大赛不只是‘唱两句’,更要求深入了解京剧的传承、知识、礼仪等,手眼身段和谐统一,才能做到位。”赵华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青岛各区市都有票友分布,市南区、市北区的票友尤善唱功。例如,京韵乐团就集结了众多京剧爱好者,既能演唱又能演奏,实力雄厚。“我们结合了现代京剧、传统戏和京歌,受众面宽,乐团平时会组织排练,定期举行音乐会。”京韵乐团负责人牟强辉介绍,在青岛,他们算是比较有特色的京剧团体。

        老戏迷有票房,新戏迷有群落。京剧年轻“发烧友”单女士在高校组建戏曲社团,还专程前往戏曲工作室为自己扮相。她并非京剧科班出身,一唱一念、一招一式、一颦一笑,皆是自学钻研所得。“能在年轻时爱上京剧,我觉得很幸运。为什么呢?因为京剧是国粹,它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能充实我的生活、增进我的涵养。穿上戏服之后就特想‘起范儿’。”单女士介绍。大二学生侯颂六岁时通过春晚听到了京歌,由此开启了对京剧艺术的探索。“每次听京剧,我都感觉像是自己扮好相在台上演唱一样,很‘威武’、很‘霸气’。”侯颂经常通过网络平台观赏京剧,并利用网络资源自学唱段。对他来说,京剧不仅是“电子榨菜”,更是精神家园。

        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斜杠青年”正在走进京剧世界,成为京剧发展中的一股新力量。“这几年,我能明显感觉到剧场里的年轻人变多了。”根据戏迷李先生的观察,走进剧场的年轻人不仅正在不断“增量”,且正在逐步“提质”。“从张建峰来青表演《红鬃烈马》开始,年轻人明显增多。而且,这些年轻人懂戏,能听出‘好’‘坏’,甚至能背下整本戏。”李先生说。

承继:如何打造“新码头”

        在老戏迷眼里,青岛与京剧有着深厚关系。有学者考证,20世纪20年代创立于青岛的“和声社”就是颇有名气的票友组织,成员包括洪深、老舍等名人。在京剧发展史上,青岛是个重要码头,新中国成立后,青岛市京剧团的言少朋、张少楼在有关方面扶持下重新振兴“言派”,留下“言归正传”的艺术佳话。“20世纪40年代开始,青岛就一直是个红火的小码头,在京剧艺术的多个派别都有传承人,吸引了众多名家演出,也培养出不少名角和琴师,有过辉煌时刻。”牟强辉说。

        振兴青岛京剧艺术,培养票友艺术层次,提供市民演出舞台,这是题中之义。

        青岛市剧协除了组织票友大赛之外,还推出常态的戏剧展演、公益演出、大众艺术节等。赵华介绍,市剧协计划组织优秀票友开展城市巡演,甚至邀请票友参加专业京剧演出,为票友提供登台机会,也借助票友吸引亲友团、粉丝团支持京剧事业。

        “京剧是角的艺术,振兴京剧离不开本地名角。过去,言少朋、张少楼在青岛振兴了几乎失传的言派老生艺术,在全国产生极大反响,青岛也随之名声大噪。”戏迷李先生认为,“若将‘每月一星’坚持做下去,持续引进名角,培养本土名角,青岛完全能称得上是座‘戏码头’。”

        放眼全国剧院,京剧普遍面临传承、剧目等方面的问题。业内人士指出,一些院团演出不了经典大戏,原因在于缺人员、缺角色、缺行当。对此,青岛市京剧院方面表示,培养京剧新秀是剧院的重要任务,一方面,通过“每月一星”将名家请进来、提升青岛青年演员的业务水平;另一方面,计划举办一个“言派”全国研讨会,并且希望为剧院招来一位传承言派的好演员。

        2025年是青岛市京剧院建院75周年,这是整理已有经典剧目、推广新创京剧精品的大好时机。市京剧院院长张欣表示,计划复排以言少朋团长为首的老一代艺术家们创排、主演的《宝莲灯》,同时坚持传统戏和现代戏“两条腿走路” ,继续打磨提升《弄潮》。“我们希望推出《弄潮》院线巡演,把这部现代工业题材京剧推广到港口城市,如果有机会的话甚至可以推广到海外演出。同时,青岛市京剧院也在努力复排传统大戏,特别是武戏。我们至少每年开一部传统戏,满足青岛观众的需求。”张欣介绍。

        从戏迷培育、票友登台到复排老戏、打磨新戏,青岛这座京剧“新码头”好戏连台、未来可期。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全站搜索
 


 
  京剧新闻
 
青岛打造京剧“新码头”​
湖北省京剧院分别走进东方山孝感乡
多地名家名票 浦口传唱京剧
京剧《鉴证》扬州运河大剧院上演
邢台市优秀京剧票社展演在清河开唱
黑龙江京剧院《王怀女》哈尔滨首演
江苏京剧院巡演到常纺
国家京剧院举办台湾学生京剧研学活
王润菁饰演现代京剧《老阿姨》首演
 
  热门文章
 
北京京剧院“九大头牌”
北京京剧院六个行当拔头筹
名琴赵建华到安平为京剧爱好者加力
京城又见《六月雪》 国声演绎《
鼓点铿锵响 余韵留津门
三代艺术家节日献唱 现代与传统经
第二届青年京剧演员(北京)擂台邀
上海蓝天田慧 折服大连戏迷
李胜素长治上演《凤还巢》
第七届青京赛复赛(花旦组)排名
第七届青京赛复赛(青衣组)前五场
第七届青京赛复赛(青衣组)排名
2012北京京剧院“魅力春天”表
国家京剧院梨园生力军集体受阅
王媛媛不一样的京胡
“一片珺艺开”王珺折子戏专场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本站动态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国粹京剧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13564号-1

友情链接: 搜外友链 模板网站 花箱定制 不锈钢花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