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新闻
 
 
 
 
 
 
 
 
 
 
浙江京剧团开年大戏
国粹京剧   2024-04-06 10:11:28 作者:陈棠棣 来源:钱江晚报 文字大小:[][][]
传统京剧为什么让年轻人上头?

        3月28日浙江京昆艺术中心(京剧团)在杭州剧院上演了复排的传统经典京剧《珠帘寨》,令人惊讶的一幕在演员谢幕后出现了:

        当大幕拉上后,大批现场观众涌向台前,喊着“再来一个,再来一个!”随后大幕再次拉开,参与演出的上海京剧院京剧名家李军、国家京剧院名家宋小川、梅花奖得主熊明霞携当天担纲主演的青年演员傅玉登台,做了返场演出。当李军演唱《定军山》经典片段时,台下有观众现场合唱。放眼看去,满场是举着手机在拍摄的人。

        一位在台下观演的76岁的京剧老演员说,从艺55年,从来没有看到过这样的场面。

        像追演唱会、音乐剧一样追京剧,传统京剧为什么让年轻人上头?

《穆桂英大战洪州》剧照


连续四剧走红
京剧热令人关注

        《珠帘寨》和《穆桂英大战洪州》是浙江京昆艺术中心(京剧团)今年的开年大戏,3月28日和3月29日各演一场,其中《穆桂英大战洪州》也是作为第七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汇报演出的成果展示。此次《珠帘寨》的演出,邀请了中国国内京剧的顶尖艺术家李军、宋小川和梅花奖得主熊明霞加盟,这样的名家阵容在国内京津沪以外的京剧演出中非常少见。《穆桂英大战洪州》主演安丽娜则由贵州省京剧院院长、京剧名家侯丹梅倾囊相授,再现穆桂英的巾帼形象。

        这两出戏《珠帘寨》的上座率高达92%,《穆桂英大战洪州》也在80%以上。浙江京昆艺术中心的相关负责人表示,除了极小部分给艺术高校社团、媒体活动的互动票外,两剧大部分的演出票是通过大麦等线上平台出售的,杭州剧院座位数是1660个,现在2楼都基本坐满,这样的上座率对于传统戏剧来说,非常令人惊喜。虽然令人惊喜,但不算是非常意外,岁末年初,浙江京昆艺术中心(京剧团)曾在“蝴蝶剧场”(小百花越剧场)连续上演《秦香莲》、《锁麟囊》,剧院900余个座位卖出了870多张门票,这不仅是浙江京昆艺术中心对传统剧目“修旧如旧”“守正创新”的坚守,也体现了艺术家们的倾囊相授和青年演员们的无线热爱。从《锁麟囊》到《战洪州》连续4台戏引热捧,这一现象委实令人瞩目。

        更让演出方觉得振奋的,是观众的构成。

        当天在杭州剧院看戏的,据演出方统计,七成是中年及以下的观众。他们中的有些人,可能还需要扫盲“四功五法”,但不知道“唱作念打”“手眼身法步”并不妨碍他们领略传统戏剧之美,这一晚的杭州剧院是沸腾的,观众们沉浸在演员生动的表演和优美的唱腔中,与传统文化同频共振。

         在《珠帘寨》演出后台,京剧名家李军在接受潮新闻记者采访时说:“以前我在台上唱戏,台下是一片雪花,都是白发苍苍的老年人,现在特别欣慰,台下都是年轻人,特别是以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为主,我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大有可为,特别有一种传承的精神。”


从国粹到国潮
传统京剧自有时尚的表达

        浙江京昆艺术中心副主任张灵介绍《珠帘寨》、《战洪州》两出戏时,曾强调浙江京剧有别于其他省份的传统京剧的演绎样式,不但继承传统,更在舞台呈现时注重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传统剧目也是一场“视听的盛宴”。在传统京剧《秦香莲》首演的时,因为全新时尚的“台中台”,精致的舞台灯光的设计而获得观众的赞美,媒体也曾用“‘原汁原味’和‘与时俱进’”来定义这出戏。“视听盛宴”也体现在戏剧服装上,为了让这两出戏在舞台上有更好的呈现效果,他们专门邀请了非遗手工传承人,对每一件戏服进行纯手工制作。台上主角们穿的服装蟒袍和官衣刺绣及其复杂,远远望去衣服上的刺绣浮凸似雕,色彩富丽堂皇,堪称一件件艺术精品。演出结束后,因为戏服昂贵,工作人员把戏服一件件折叠好,用细绳绑好,贴上小标签,小心翼翼放入箱子里。据悉,这两出戏光是演出戏服的费用就高达60多万元。

        朱伟刚是上海京剧院导演,同时也是《珠帘寨》的导演,他告诉记者,考虑到《珠帘寨》出自于中国传统文学故事,他们并未对剧本做改动,但是在情节设计上,演员编排,演员造型、服装上做了一些改动,以求达到最佳展示效果。

        “我们在演员的造型和服装设计上参考了《牡丹亭》的人物形象设计,比如你看他们头盔上都是一颗颗珍珠手工缝制上去的,服装上的金线都是请人专门一针一线手工缝制的,另外主角刘银屏换了两套服装,每套服装都华丽无比,一般京剧演出中,演员都是一套服装到底,我们这里特定做了改良。“朱伟刚说。

《珠帘寨》剧照

        高颜值的服化道成为传统京剧圈粉的利器。潮新闻专门为这次的演出做了一次后台探班直播,网友们在直播评论中纷纷留言“京剧服饰?那可以说时尚界的千年流行款,地道又优雅”,“这些传统文化需要好好推广,原来那么美”,“真是艺术与价值的完美结合”……从国粹到国潮,传统京剧表达出了属于传统文化的自信。


偶像化和互联网社交
催生梨园文化复苏

        “京剧是我们的国粹,今天我特意穿了马面裙走进剧院,就是想更好地感受我们的传统文化。其实,现在有很多年轻人愿意走进剧场,品味传统戏曲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在《秦香莲》复排首演的剧场外,观众王淳告诉记者,她追了多年的偶像郑业成曾是一名京剧武生,受其影响,自己逐渐开始了解并喜欢传统戏曲。

        越剧《新龙门客栈》因陈丽君、李云霄组合而成为爆款,社交媒体功不可没。杭州师大教授、浙江省当代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特聘研究员郭梅表示,近年来各种新媒体平台兴起戏曲新风潮,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互联网上通过直播、短视频和线上互动,来探寻民族文化根脉,互联网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梨园文化复苏的浪潮。《珠帘寨》的主演傅玉和《穆桂英大战洪州》的主演安丽娜都在抖音上开设了自己的社交账号,上传自己在演出时的精彩京剧片段,以及自己练功画面,用来传播京剧文化,收割了不少粉丝。

        郭梅毕业于华东师大元明清戏曲专业,去年七月,她开设了一个名为“戏曲老课骨郭梅”的微信视频号,一开始粉丝以中老年人为主,但是随着线上视频课的持续输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她的粉丝群里中,他们会在后台留言询问京剧的唱腔、流派,武戏的门道等偏专业的问题。她的一些学生,为了看一场戏,专门跑到北京上海,就是为了过一把“戏瘾”,戏迷们的年龄层次不仅越来越年轻,对于戏曲艺术的了解也越来越专业,参与程度也越来越深入。


弘扬、传承、执著、坚守
这是年轻人对京剧“路转粉”的关键词

        传统戏曲之所以能吸引年轻人,与这些年国家对传统文化、戏曲艺术的大力弘扬密不可分。

        早在2015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当中明确指出加大戏曲普及和宣传,结合学校教育实际,大力推动戏曲进校园,支持戏曲艺术表演团体到各级各类学校演出,鼓励大中小学生走进剧场。目前国内很多剧院都非常重视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每年都会引进各种戏曲演出,举办非遗戏曲展演、戏曲讲座等活动,吸引和培养年轻戏曲观众。

        于是我们看到了上海戏剧学院“416女团”用戏腔唱古风歌曲的视频风靡全网;游戏《原神》中糅合了戏曲元素的“神女劈观”唱段甚至引起国内戏曲界各个剧种众多艺术家下场翻唱,在视频网站动辄百万播放量,成为时尚的校园文化。

        随着“戏曲进校园”政策不断推进、深化以及国家对美育、戏曲教育越发重视,各大高校及中小学学生与戏曲之缘也越结越深,他们不仅是“戏曲进校园”的受益者,有机会接触、认识戏曲,更自发成为传统戏曲的传承者、传播者甚至是研究者。

        记者在剧院遇到杭州师范大学叶帆戏曲社的学生许琰杰,他告诉记者,自己之前就被《锁麟囊》中的台词所吸引,而后开始上网查询《锁麟囊》相关的短视频观看,“这些在书本上出现的枯燥文字,在戏台上一下子鲜活起来了。有一种跟古人隔空对话的感觉。”之后自己加入了戏曲社,现在已经是一位妥妥的戏迷。

        另一位来自浙大戏曲社的男生告诉记者,戏曲社很多同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看京剧,能在京剧的语境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美学底蕴。

        另一方面,传统京剧面对年轻的观众,也有“终于等到你”的欢喜。这是对多年坚守传统文化的回报。

        《珠帘寨》一半文戏一半武戏,而《穆桂英大战洪州》则从头打到尾。戏中各种武打场面轮番上演,满台飞枪,让观众看得应接不暇。浙江京昆艺术中心负责人表示,这两出戏“不是一般人能演下来的”,不但是体力要能撑住,更重要的是没有多年的苦功根本无法登台。

        安丽娜是《穆桂英大战洪州》穆桂英的扮演者,也是戏中份量最重的刀马旦。戏中有不少精彩的武打场面,其中最吸睛的莫过于“靠旗出手“:当戏中的”辽兵“把抢扔过来时,”穆桂英“需要用背后的靠旗发力,把枪甩回去。这是这出戏的重要看点。安丽娜告诉记者,光是这一动作,自己就练了八个月。

        “去年夏天,我在练习房里,每天练到胳膊抽筋,全身湿透,特别是那个靠旗,需要用绳子勒紧在身上,开始几天都勒出了血泡,一出汗就巨疼,晚上回到房间里,全部都是红肿的血痕,那一个月整整瘦了四十斤。“安丽娜告诉记者,为了在台上走出演员“身轻如燕”的姿态,所有演员还需要在排练时小腿上绑上一斤半重的沙袋。

        安丽娜的母亲说,女儿从15岁开始唱戏,每天八小时“唱念做打“的基本功是她每天必修功课,25年来几乎一天都没停过。”传统戏剧的魅力,就来自这样的坚持。

        京昆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作为国办的专业京昆艺术团体在传承和发展国粹文化中的责任不言而喻。通过作品的传承来培养更多的京剧人才,同时在艺术上要赋予它时代的特点和风尚,打造更多符合当代观众审美的舞台作品,让年轻观众能够走进剧场,亲近京剧,最后喜爱京剧,真正地去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通过打造一场场专业、经典的剧目,对行业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为京剧表演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3月29日晚,《穆桂英大战洪州》演出结束之后,记者在杭州剧院侧门演职人员出入口遇到了一位全国追剧的年轻人,他手里拿着一本厚厚的有着各位戏曲名家签字的本子,一直等着演员出来。前一天晚上,也是这个门口,一大批粉丝围着等名家签名,久久不散。这样狂热的传统戏曲爱好者身上,折射出传统文化的魅力。创作者既从年轻人的审美出发,坚持戏曲的传统和精华,也从专业出发,坚持传统戏曲的守正创新。多层审美及观演关系的探索,才能让传统戏曲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性,焕发新生。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全站搜索
 


 
  京剧新闻
 
浙江京剧团开年大戏
滨州市京剧院《孙武》首演
“青京赛”金奖得主展演大幕开启
武汉谭鑫培戏楼迎春京剧演唱会
梅派经典专场唱响长安大戏院
聊城市京剧院《铸魂》创排启动
王珮瑜率“瑜音小社”罗田开展京剧
广西京剧《瑶山春》亮相北京
魏海敏“在梅边”致敬梅兰芳
 
  热门文章
 
北京京剧院“九大头牌”
北京京剧院六个行当拔头筹
名琴赵建华到安平为京剧爱好者加力
京城又见《六月雪》 国声演绎《
鼓点铿锵响 余韵留津门
三代艺术家节日献唱 现代与传统经
第二届青年京剧演员(北京)擂台邀
上海蓝天田慧 折服大连戏迷
李胜素长治上演《凤还巢》
第七届青京赛复赛(青衣组)前五场
第七届青京赛复赛(花旦组)排名
第七届青京赛复赛(青衣组)排名
2012北京京剧院“魅力春天”表
国家京剧院梨园生力军集体受阅
王媛媛不一样的京胡
“一片珺艺开”王珺折子戏专场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本站动态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国粹京剧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13564号-1

友情链接: 搜外友链 模板网站 花箱定制 不锈钢花箱 灵芝孢子主治功效用法 益生菌哪个品牌好 克唑替尼 艾曲波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