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新闻
 
 
 
 
 
 
 
 
 
 
守护国粹
国粹京剧   2022-12-11 10:03:51 作者: 来源:北京日报 文字大小:[][][]

《北京日报》京韵周刊:守护国粹 

《北京日报》京韵周刊

        “一口京腔,两句皮黄,三餐佳肴,四季衣裳。”这是北京人的一句老话儿,其中就藏着京剧。京剧,又称平剧、京戏、皮黄等,中国国粹之一,是中国影响力最大的戏曲剧种,有“国剧”之称,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在北京四九城中,又因四大徽班进京时落脚在大栅栏地区,京剧在此孕育、成型、开枝散叶、名家辈出, 西城就成为了京剧发祥之地。然而,岁月更迭,随着大师作古、戏楼沉浮、娱乐方式多元化,听戏的年轻人少了,这块发祥地的“金字招牌”亟待擦亮。多年来,在各方面支持下, 西城区活化会馆、重张戏楼、创排跨界新戏、推动京剧进校园,让皮黄余韵走进人们的生活。


京剧从这里走来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秋天,为庆祝乾隆皇帝八旬寿诞,京师大办庆典。 徽戏戏班“三庆班”从安庆进京参加祝寿演出。庆典结束后,三庆班没有返回安庆,而是驻留京城献艺,定居于北京宣南一带,落脚地就是正阳门外粮食店街“梨园馆”。

位于西城区的福州新馆修缮后成为“会馆有戏”活动场所之一

        三庆班在京获得成功后,迁至 大栅栏韩家潭胡同内。之后,又有诸多徽班进京,也在大栅栏一带演出。其中以三庆、四喜、和春、春台四家名声最盛,故有“四大徽班进京”之说。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融合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地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

        京剧的发展与兴盛使得艺人们纷纷来京定居、发展。徽、汉、昆、京、梆的艺人来京多住于南城,戏园子也就在商号云集的前门、大栅栏一带应运而生,相继出现了三庆园、天乐园、广和楼等戏园。

        在此期间,富连成、斌庆社、荣春社等著名京剧科班先后诞生在今天的西城地区。久之,大栅栏、椿树、广内、牛街、陶然亭、先农坛、天桥等地区,逐渐形成梨园界的聚居地。二百余年沿袭,祖孙师徒传承,或者姻亲缔结,让西城成为了 “梨园故里”。

        清末民初,京剧是大街小巷人们的谈资,也是京城百姓最主要的娱乐方式之一。1927年,在北京《顺天报》举办的京剧旦角评选中,梅兰芳荣登榜首,与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共同获得“四大名旦”称号,背后的粉丝应援,与如今颇有几分相似。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处处呈现出万象更新之貌,京剧也因此迎来艺术上的春天。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到1959年前后,全国各大知名京剧院团梯队建设完整、演员阵容强大。

        京剧经历过它在中国文艺市场的全盛年代,然而,新文艺形式对传统京剧的冲击也从未停止过。第一批电影、第一批中国现代话剧、流行歌曲、现代电视剧、现代工业电影、各种综艺节目……分流了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注意力。今天的京剧,早已退出潮流之巅。
京剧文脉从未断

        虽然曾经的大众艺术不再那么热门,可京剧“国粹”的地位却没有动摇。不仅剧中的多种艺术元素被用作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符号,剧情所反映的忠、孝、仁、义等品质更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真善美的体现。它走遍世界各地,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

        2006年5月,京剧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京剧文化从西城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作为京剧艺术的发祥和兴盛之地,弘扬京剧艺术、传承文化精髓,既是西城区应当承担的历史使命,也是西城区必须担当的现实责任。

        为了擦亮这张文化“金名片”, 西城区着力打造“京剧发祥地”文化品牌,以带有京剧标志意义的人、地、物为载体,丰富发展京剧艺术内容。

        俗话说“人不辞路,虎不辞山,唱戏的离不开百顺、韩家潭。”民谚中所说,正是老北京南城的珠市口、大栅栏一带。出了珠市口地铁,走不多远,“京韵园”三字映入眼帘。一个看似普通的微公园里,蕴藏着国粹的“基因”。正中最显眼的地方,刻着“京剧发祥地”五个大字的假山石给这里定了位;背面,镌刻着《京剧发祥赋》,道出这里和京剧的不解之缘。

        公园不大,却充满了京剧元素。紫藤廊架上,雕的是梅兰芳、马连良、言菊朋……凉亭匾额上,“富连成”三个大字仿佛告诉到访者,当年京城最知名的京剧科班,就扎根于此。

        哪怕是一个不起眼的景观小品,都能看到“自古人生在世,须有一技之能。”等言语,这恰是幼童稚子入科班后,每天都需要念诵的箴言。

        为了更好地营造国粹氛围,几年来,西城不仅打造京韵园这样的京剧公园,还腾退了梨园公会、梅兰芳祖居等处,让发祥地脉络更加清晰,有所依托。

        在这片根植国粹“基因”的热土上,这份文化自信从未断绝。在椿树街道有这样一个社团,起初,20余位成员因对京剧共同的兴趣凝聚起来,秉持“以戏会友、弘扬国粹、陶冶情操”的原则,25年来坚持每周开展活动。它就是创办了北京知名票友大赛“椿树杯”,多次获得北京市级、区级奖项,荣获过天津和平杯全国金牌票房称号、北京榜样光荣称号的椿树街道红线京剧社。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回想剧社发展历程,社长尹树昌感慨地说:“没有政府的领导和支持,我们连扰民问题都没法解决,也根本不可能聚在一起这么多年,更别说举办演出了。”

        这些年,他们不仅成功举办了20届“椿树杯”,还积极为区内敬老院、卫戍区和建筑工地义务演出。这份坚持吸引了不少人加入剧社,其中就有今年刚刚12岁的王元璨。别看跟着爷爷奶奶们学戏时间不长,小姑娘已经可以有模有样地唱上一段《穆桂英挂帅》了。

        “我们的成功恰恰证明了京剧的魅力,是它传递的正确价值观和美学价值吸引来了热爱传统文化的年轻人。”尹树昌说。
老戏楼重获新生

        京剧的传承需要空间载体。作为北京市现存会馆最多的城区,很多老戏楼,就“藏”在西城的会馆里。坐落于西城区前门西河沿街220号的 正乙祠就是其中的代表。这里原是明代的寺庙,清康熙年间,浙江银号商人集资改建了祠堂。在祠堂里,藏着一座二层戏楼,布局紧凑,装饰讲究,这是北京唯一保留至今、基本完好无损的纯木质戏楼,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室内剧场,被称作 “中国戏楼活化石”。

修缮一新的正乙祠重张

        从诞生至今,无数京昆名伶在此登台,几多看客在此品戏中悲欢。然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正乙祠戏楼曾改做北京市教育局的招待所,戏台用砖头砌了起来,内部相应地变成了餐厅、厨房、锅炉房等,一度停戏。后几经波折,终未能恢复往日之盛。2018年12月31日,结束最后一场演出后,正乙祠关门谢客。

        戏楼巍巍而立,皮黄却成“绝响”,门可罗雀的日子里,西城区始终在寻找让正乙祠重张的契机。

        “雨顺风调万民好,庆丰年人人欢乐……”今年4月19日晚,随着一出《天官赐福》,经典的昆曲唱腔“唤醒”了“沉睡”的正乙祠。能够再次响起锣鼓点,恰是北京打造“会馆有戏”文化品牌和西城擦亮京剧发祥地双重努力的成果。

        去年下半年,北京市开始推动文艺院团演出进会馆旧址,打造“会馆有戏”文化品牌。如今,颜料会馆、临汾会馆等旧址陆续上演文艺演出,正乙祠也迎来了重张的好时机。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将正乙祠戏楼交由北方昆曲剧院修缮、运营及使用。修缮一新的正乙祠,依然保有古戏楼的传统风貌,在细节之处又进行了精心设计。

        重张短短数月,正乙祠“活”得很出彩。今年中秋月明之夜,这里丝竹管弦此起彼伏。“会馆有戏”中秋赏月、听戏活动正在进行,孩子们做月饼、扮兔爷,感受戏韵之美。

        如果说正乙祠戏楼承载的是昆曲和京剧的“双重记忆”,位于西城区护国寺街9号的梅兰芳纪念馆保留的绝对是属于京剧的“独家记忆”。这是一座典型的四合院,自1951年开始,梅兰芳在这处幽静、安适的小庭院内度过了他生命最后的十年。

“会馆有戏”活动现场

        2013年3月, 梅兰芳纪念馆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纪念馆正院保存故居原貌,会客厅、书房、卧室和起居室内的各项陈设均按梅兰芳生前生活起居原状陈列。馆内珍贵藏品众多,包括剧本、图书、字画、信件等实物以及从清末至现代在各剧场或堂会演出的戏单。

        喜欢京剧和梅兰芳的人,很多都曾走进这里,从故纸和老物件中,寻觅京剧兴盛时的样子。可是,藏品虽多,却唯独少了那散花的“天女”、凄美的“虞姬”。

        为了让参观者在梅兰芳纪念馆遇见“梅兰芳”,今年4月10日, “会馆有戏”在这里开锣,梅派经典《天女散花》选段吸引了观众的目光。束帛霓裳、皮黄声里,不大的院落内,演员的表情神态、举手投足,都“放大”在观众面前,拉近了戏曲与观众的距离,观众成了“戏中人”。

        “梅兰芳”回家了,沉浸式的体验彻底激活了这座四合院。院内海棠依旧,“天女”“虞姬”再临。
让年轻人重新“入戏”

        场地是国粹的“壳”,剧目就是“核”,要擦亮京剧发祥地这张“金名片”,戏本身要叫座。

        “一定要转换思路,拥抱市场,先把观众请回来。”风雷京剧团团长松岩的话并非喊口号,2015年,他把梨园行的故事写成话剧,在西城区政府支持下,一部充满浓浓梨园情的话剧《网子》亮相舞台,引起轰动,其中的民国往事、梨园挽歌,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演员精湛的演技,对京剧的创新性演绎、话剧表演形式与京剧戏曲文化的完美融合,获得了一致好评。

风雷京剧团将悬疑剧与京剧元素巧妙结合 本版摄影 方非

        看完《网子》,老艺术家蓝天野说:“感动莫名,早听说很好,但绝对没料到如此之好!”三年后,蓝天野出任了松岩第二部话剧《缂丝箭衣》的艺术指导。

        2019年至2022年间,他们的第三部话剧《角儿》先后登陆首都剧场、台湾高雄社教演艺厅和国家大剧院。所到之处,观众排起长龙。

        有人看后很感动,在网络上留言:“看完话剧,想重新了解北京,了解京剧,也感恩风雷京剧团把京剧文化传播得这么好。”“风雷京剧团是北京西城最具有现代意识的剧团。”

        听到这样的评价,松岩有一丝安慰:“我就是希望找一个连接点,让年轻人觉得京剧并不遥远,所谓的现代意识,也不过是风雷的特点决定的,我们必须要剑走偏锋,想在前、走在前。”

        松岩并没有就此止步。今年9月,风雷京剧团将悬疑剧与京剧元素巧妙结合,推出京话剧《戏悟》。看到外地观众在微博上留言“求巡演”时,松岩笑了。

        在风雷京剧团微博下留言的观众中,90后鲁威和00后孙益盛是其中的代表。

        鲁威是位男旦演员,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到大栅栏演出,发现很多居民都喜欢京剧,鲁威感觉自己找到了大本营。2016年起,他开始扎到这儿做京剧沙龙,在大栅栏街道的帮助下,在梨园界首屈一指的富连成科班原址上,办起了国粹苑,通过演出、授课普及国粹。

        孙益盛是北京市十五中的学生,也是学校京昆社团的骨干演员,别看他年纪不大,通过在校学习,已经能单独演出《偷桃》《借扇》《界牌关》等京剧折子戏。

        “西城区现有北京市京剧进课堂实验学校4所,十五中就是其中之一,培养出了大批爱京剧、能上台的孩子。”相关负责人说。

        西城区还在持续开展 “戏曲进校园”活动,组织专业演出团体进入校园,为学生进行专业表演与讲解,宣传戏曲知识,传承戏曲文化。

        戏韵悠扬,飘过二百余载,在西城历久弥新。戏院焕新、形式创新,不变的,是文脉的传承,更是锣鼓响起时,台下的那一声“好!”

专家观点

        将大栅栏地区打造成开放的京剧博物馆

 ‍‍       许立仁

        西城区是首都功能核心区,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载区,发挥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大国首都形象展示的重要作用。

        西城区也是北京营城建都肇始之地,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汇聚了历史积淀下来的皇城文化、王府文化、士人文化、会馆文化、民俗文化、戏曲文化、宗教文化等不同形态的特色文化,拥有全市近一半的历史文化保护区。推动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和活化,加强区域文化建设,成为西城区新时代发展的重要一环。在西城区所承沿的历史文化中,京剧文化是最亮眼的一个部分。

        历史上,这里戏台聚集、科班汇集、名伶云集。200多年前,四大徽班先后进京,尽数落脚于此。从徽班进京,到京剧形成和发展的二百余年,始终没离开前门、大栅栏、天桥、椿树这一带。

        进一步擦亮“京剧发祥地”这张金名片,就要用一条“线”把全区的京剧元素串起来。目前来看,这条线就是大栅栏商业街及周边地区,成片的老戏楼、会馆、名伶故居是得天独厚的优势,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见证了这里作为商业街的繁华程度,为打造一座开放的京剧博物馆提供了条件。

        建议可将整条街及周边区域通盘设计,增加京剧标识和符号,提供沉浸式、可互动体验。探索能与年轻人产生共鸣的宣传、普及方式,让“京剧发祥地”有内容、有灵魂。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全站搜索
 


 
  京剧新闻
 
守护国粹
贵州京剧院 戏聚星期五
湖南传承京剧中心“名家入湘传艺”
成都京剧研究院携手简阳新编京剧《
瑜音社京剧“小科班”学员登台首秀
展国粹之美,育爱国情怀​
蚌埠“戏曲进校园”活动举办​
吕洋:深耕传统文化阵地 勇攀京剧
“大戏看北京” 云演出把舞台带回
 
  热门文章
 
北京京剧院“九大头牌”
王媛媛不一样的京胡
北京京剧院六个行当拔头筹
名琴赵建华到安平为京剧爱好者加力
京城又见《六月雪》 国声演绎《
鼓点铿锵响 余韵留津门
三代艺术家节日献唱 现代与传统经
上海蓝天田慧 折服大连戏迷
第二届青年京剧演员(北京)擂台邀
第七届青京赛复赛(青衣组)前五场
李胜素长治上演《凤还巢》
第七届青京赛复赛(青衣组)排名
第七届青京赛复赛(花旦组)排名
2012北京京剧院“魅力春天”表
傅希如京剧班公开课
国家京剧院梨园生力军集体受阅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本站动态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国粹京剧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13564号-1

友情链接: 模板网站森格物园林景观不锈钢花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