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新闻
 
 
 
 
 
 
 
 
 
 
中新社线上专访魏海敏
国粹京剧   2022-12-01 11:50:30 作者:李晗雪 李雪峰 来源:台海网 文字大小:[][][]
台湾梅派弟子魏海敏忆梅葆玖赴台盛况:戏曲在两岸间始终青春

        不久前的一场“两岸戏剧名师对话”,让疫情下难以相聚、同台的两岸戏曲艺术家久违地齐聚一堂。言谈间无需彩排的名段对唱,难忘怀的交流往事,丝丝缕缕的同门情谊,显出这场对话的别样亲切。20世纪大陆剧团首赴台的热闹景象倏忽眼前,这份情牵两岸的审美共鸣似乎从未减淡。

资料图为1988年,香港,梅葆玖(右)与魏海敏合影。 中新社发 受访者 供图

         “文化的交流,好像使得两岸人们的心更联结了。”近日,中新社记者线上专访师从梅派传人梅葆玖的台湾京剧艺术家魏海敏,再次聊起两岸戏曲交流的往事与她对戏曲在两岸发展延续的信心。

        台湾从来不缺票友。魏海敏说,50年代台湾就有很多票房、票社,学校里也有“国剧社”,演出时还会请来专业演员为参演师生化妆。票友之中,喜爱梅派的又尤多。魏海敏有机会从小熟悉梅兰芳大师的声音,正有梅派戏迷的功劳。她十来岁还未从剧校毕业时,就因是梅派新秀受到许多票友喜欢,票友们赠给她梅兰芳的唱片、卡带,还给她唱腔上的指导。魏海敏自认,能在拜师梅葆玖前脱去唱腔的“奶黄子味”,票友朋友们功不可没。

        “台湾观众思念戏曲流派、思念梅兰芳大师、思念传统艺术,这种思念在1993年(大陆京剧表演团体赴台)达到一个高峰。”魏海敏解读,她在台湾的老师辈自大陆来台后一直演出传统老戏,使戏曲这份珍贵的中华文化能鲜活地保存在台湾。只不过,他们来台时大多20岁上下,来台后全靠从前所学、又要摸索面对不一样的观众,成长十分不易,故在特定流派的“地道”上,或有欠缺。因此大陆20世纪80年代起将传统老戏恢复起来后,台湾观众对大陆戏曲如饥似渴。当1993年大陆名角儿来台,“观众简直是川流不息”。

        魏海敏回忆,那时观众白天看戏,晚上就到演员们住的酒店探望。梅葆玖、叶少兰、张学津……每位名角儿都有大批粉丝。魏海敏无论何时去酒店,梅葆玖的房间都满是人,只要没有戏就被请去吃饭。“好像是在举办一个盛大的庆典,人人都好开心,酒店满满都是人,房间里也都是人。我们有这么多角儿、这么高超的艺术,扬眉吐气了!”

        魏海敏说,梅老师累到嗓子都哑了,但戏迷的热情一次都未拒绝。“老师说梅兰芳大师很希望来台湾,但一直没有机会;现在他能代表父亲来台湾,有这么多观众朋友喜欢他,一定要把全部的时间给他们。”

        后来梅葆玖一直与台湾戏迷持续互动。过年时他总会亲自去照相馆洗剧照,写上新年贺词签名寄给亲友、戏迷,其中一部分就是送给台湾的戏迷朋友。魏海敏帮忙转交过好几次,包括给名伶顾正秋、政界人士辜振甫等。魏海敏说,他们中许多人年轻时看过梅兰芳的戏,因此看梅葆玖分外亲切。

        师从梅派二十年来,魏海敏自觉慢慢体悟到为何梅派艺术让大家那么喜欢。她说,首要就是梅兰芳大师刻画女性丝丝入扣,“他不只是演一个女人,而是有女人味的女人。”京剧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代表着中国人的审美,梅兰芳叙述女性人物时,一个画圆的手势,就能展现出东方审美中的女性特质。“他在性别转换上达到了极致,建立了‘非仙即后’、风格化的表演。”

        魏海敏说,后辈们沾了前辈很多光,一直在运用他们的艺术与观众交流。但新生代演员以前辈艺术高度为目标的同时,也要继承他们的创作精神,跟着时代向前走。

        对她而言,这意味着诠释出更多元、丰富的女性形象。近年来,她在新编京剧中塑造了突破传统女性角色的王熙凤、楼兰女、曹七巧等形象,令观众眼前一亮。她很高兴地告诉记者,她的新戏在大陆有不少年轻粉丝,他们认为她的表演与众不同。可惜的是,当前受疫情所阻,无法与他们有更多交流。她很希望能在大陆举办戏迷见面会,与年轻朋友聊一聊她对传承梅派、对如何理解不同女性角色内在的想法。

        “现在的年轻人是我很喜欢的族群。年轻观众里熟悉戏曲的是少,但也因此没有门户之见的包袱,只要踏进剧场、觉得好看,就一眼爱上。京剧很丰富,里面有我们的历史、文学、音乐,还有人生的况味,很值得推敲。年轻人不怕推敲,一推敲就吸收得更快。”魏海敏说,在台湾,她也看到了戏曲演艺团队与观众的年轻化,而年轻人的新观念正为戏曲带来“意外之喜”。

        “不要忘了,梅兰芳大师的年代,看戏、演戏都是年轻人多。”魏海敏笑说:“戏曲一直都是很青春的。”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全站搜索
 


 
  京剧新闻
 
中新社线上专访魏海敏
天津青年京剧团红色京剧演唱会
京剧专场上演红色经典戏曲展演周
第七届潍坊市京剧票友擂台赛决赛拉
山东京剧院联合安丘京剧团进乡村公
“一片珺艺开”王珺折子戏专场
傅希如京剧工作室走进海南中学
上海举办纪念汪正华先生京剧演唱会
京剧小票友 名家任评委
 
  热门文章
 
北京京剧院“九大头牌”
王媛媛不一样的京胡
北京京剧院六个行当拔头筹
名琴赵建华到安平为京剧爱好者加力
京城又见《六月雪》 国声演绎《
鼓点铿锵响 余韵留津门
三代艺术家节日献唱 现代与传统经
上海蓝天田慧 折服大连戏迷
第二届青年京剧演员(北京)擂台邀
第七届青京赛复赛(青衣组)前五场
李胜素长治上演《凤还巢》
第七届青京赛复赛(青衣组)排名
第七届青京赛复赛(花旦组)排名
2012北京京剧院“魅力春天”表
傅希如京剧班公开课
国家京剧院梨园生力军集体受阅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本站动态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国粹京剧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13564号-1

友情链接: 模板网站森格物园林景观不锈钢花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