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新闻
 
 
 
 
 
 
 
 
 
 
朱绍玉:京剧圈里的“定海神针”
国粹京剧   2022-11-08 09:43:06 作者:纪晨 来源:音乐周报 文字大小:[][][]

朱绍玉:京剧圈里的“定海神针”|人物

        都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北京京剧院就有一宝,这一宝便是作曲家朱绍玉。北京京剧院院长刘侗感叹,“他不仅是北京京剧院出色的作曲家,更是当代京剧创作领域中一位可以用‘伟大’来形容的创作者。”

        被誉为“中国当代京剧作曲第一人”的朱绍玉,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京剧代表性传承人,在闽剧、藏剧、昆曲、琼剧等其他戏曲剧种中也颇有建树。提起他,北京京剧院的同事们都赞誉有嘉。京剧名家迟小秋说,“只要是朱老师写的作品,我们心里就踏实。他就是我们心中的‘定海神针’。”不只在北京京剧院,在国内众多京剧和地方戏曲剧种从业者心中,朱绍玉就是好作品的保证,也是大家的“定海神针”。

六十载205部作品

        已经退休16年的朱绍玉,没有一刻觉得自己退休了,找他委约创作的人依然很多。随着今年上半年疫情好转,7月23日、24日,由朱绍玉担任唱腔设计和作曲的北京京剧院新编现代京剧《石评梅》,在全国地方戏演出中心首演。10月底,朱绍玉为陕西京剧院创作的新编现代京剧《谢葆真》在西安首演。10月28日至30日,由他担任音乐统筹和唱腔音乐设计的《京韵红楼》音乐会要在北京国图艺术中心唱响。

        朱绍玉的作品上演率很高。今年9月第十三届艺术节期间,他创作的京剧《李大钊》进行了展演;10月3日北京京剧院在中山公园音乐堂为他举办了一场作品音乐会。当晚,王蓉蓉、李宏图、迟小秋、朱强、张建峰等21位京剧名家,以及三四十人组成的现场乐队,为观众带来朱绍玉近年来新创作的13部京剧作品中的20个选段及一首器乐曲。

10月3日,北京京剧院在中山公园音乐堂为他举办了一场作品音乐会 中山公园音乐堂 苏冠名/摄

        从1975年创作第一部京剧《草原银河》至今,朱绍玉共创作全本京剧、地方戏曲作品205部。这其中就有观众们熟悉的新编历史京剧《赤壁》、京藏剧《文成公主》、京剧交响剧诗《梅兰芳》、京剧连台本戏《宰相刘罗锅》、大型新编京剧《天下归心》《图兰朵》《党的女儿》等代表作。

        迟小秋说,“他是整个京剧圈里的‘宝贝’,大家都抢着请他创作。他对题材、音乐的把握都格外准确,尤其对唱腔的选择,与作品题材、时代都极为契合。无论专业从业者还是观众,一听就觉得是这个味道。”

        “京剧作曲一定要死死把握住京剧的根,在唱腔设计上不能走得太远,要保留自身剧种的特色唱腔。创新太多,观众听起来就不是京剧了。”朱绍玉说,自己也是在摸索中逐渐找到方向的,“比如2007年我写京剧《丝路花语》,里面新的音乐元素用的很多,几乎达到一半一半的程度。作品交上去之后,心里也打鼓。果不其然,有一晚我接到领导打来的电话,说这个戏不像京剧,得往京剧上靠一靠。”之后,通过一次次实践,朱绍玉总结出一套他自己的创作方法:一曲贯穿全剧,即一段固定的主题音乐在不同的场次和场景中反复出现,贯穿全剧,形成一剧中最明显的主题音乐。这种音乐表现手法对推动剧情、深化主题、烘托气氛、刻画人物内心活动、强化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都有重要作用,还能促使全剧音乐风格更完整统一,同时也能让观众对戏中音乐或某段唱腔留下深刻印象。

        虽然自身就是创新者,但朱绍玉不主张京剧新作品刻意求新,“我认为,要用新眼睛、旧耳朵。故事是新的,舞台设计、舞美效果可以是新的,但音乐要让观众听起来依旧是熟悉的旋律。”朱绍玉能自如运用京剧中的各要素,又了解地方戏曲、民歌,源于他一生的经历和积累。

“上错花轿嫁对郎”

        1946年12月,朱绍玉在山海关出生,后来随父母迁到北京,家住北京南城珠市口的陕西巷。当时院子里住的基本都是旗人,懂戏,也喜欢唱戏。邻居们看这个小孩儿挺灵,都愿意教他,于是朱绍玉在戏曲的熏陶下成长,小学阶段就经常在学校活动中唱京剧、黄梅戏。

        13岁那年,青海省京剧团到北京招人,在学校里选中了朱绍玉。第二天一大早,剧团工作人员找到他家,问他愿不愿意当天就跟着去青海。当时,朱绍玉父母都出差了,家里只有他自己。京剧团的人告诉他,青海很漂亮,“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一开窗就能看见海。”“那个时候我太单纯、太傻了,青海怎么会有海呢?”但当时的朱绍玉甚至没有给父母留下一张字条,收拾了几件衣服当天就跟着招生办的人踏上了去往西宁的火车。晃悠了将近五天之后,火车驶进西宁。“到了西宁已经是晚上,到处一片漆黑。在去京剧团的路上,车抛锚了,我还下车一起推车。”被“骗”去青海的朱绍玉却“上错花轿嫁对郎”,从此开始了他的艺术人生。

        小时候朱绍玉唱的是旦角,到了青海改唱老生,倒仓后又捡起了打小学过的武戏。之后,他在乐队里拉过二胡、三弦。“文革”期间京剧团只能演现代戏,乐队也换成了西洋乐队,于是他改学双簧管、大提琴,还学过小提琴和小号。后来,中央发到各地的指示需要谱曲去街上唱。“只有抢得先机,才能在众多团里脱颖而出。”朱绍玉接到了为各种指示谱曲的任务,“要谱得快,还容易上口,大家一听就能学会。”经过这样的历练,朱绍玉在青海当地有了些名气,青海省宣传部的领导很器重他,帮他联系学校去学习作曲。“当时,吴祖强、杜鸣心的师哥,留苏的作曲家赵宽仁先生在云南艺术学院音乐系做教授,省里就安排我去云南学习作曲。”至此,从小唱戏、学过多种中西方乐器的朱绍玉开始系统学习作曲。

        毕业后,朱绍玉回到青海,工作之余常常背着沉重的录音机到处去采集民间音乐。在青海塔尔寺,他被喇嘛们吹藏号的场面所震撼。1986年,在负责青海省春节晚会音乐创作期间,他把自己采集到的青海民间音乐元素写成作品《寺院春天》,在民乐团的基础上,又请来多位塔尔寺的喇嘛演奏藏号。省里的领导来审查节目时对其他节目都很满意,唯独觉得《寺院春天》这个作品“太超前”,怕观众欣赏不来。而年轻气盛的朱绍玉说,“要是这个节目被拿掉,这台晚会我就不参加了。”最后领导们妥协了,决定相信他的眼光。2008年,朱绍玉与当年这台晚会的导演刘郎在杭州相聚,刘郎写下:“江河水远竟相违,每忆当年法号吹。《寺院春天》为绍玉即兴而作,旋律甚为优美,且塔尔寺吹号喇嘛多人亦由绍玉亲自领来。”如今,这篇刘郎所写的文章被朱绍玉装裱起来,就悬挂于他终日伏案创作的书桌上方。文末四句,是刘郎对朱绍玉的评价:“红团龙蟒仗奇音,我兄才气满京门。揉入西部苍凉美,除非绍玉又何人。”


孔雀东南飞

        1982年,朱绍玉到北京参加全国昆曲调演活动,刚刚在签到板上写下自己的名字,就感觉背后有人在“盯着”他。“请问你就是写《格萨尔王》的朱绍玉?”两个人上前询问。1980年,结合大量藏族音乐元素的京剧《格萨尔王》进京演出,中国戏曲研究院发表了一篇五千多字的乐评肯定了这部作品,引起全国京剧界的关注。很多人虽然没有看过这部剧,但都记住了朱绍玉的名字。在朱绍玉身后询问姓名的两个人,是福建省京剧团(后改为福建京剧院)的京剧名家霍明新、林庆华。他们想请朱绍玉为福建写一部作品。这是第一次有青海省以外的院团找他创作,朱绍玉有点蒙,不知是否合规,就让对方通过福建省文化厅去和青海省文化厅沟通。此后,朱绍玉为福建省京剧团创作了《五颗明珠》,又借调过去帮福建排了《合家欢》。几经相处,福建方面希望朱绍玉能调到福建工作,这下子青海方面可不同意了,相关领导说,“朱绍玉是我们青海省的宝贝,可以借,但不能给!”

        福建省没有放弃,不断继续争取朱绍玉。1989年,朱绍玉终于在合适的机会下,调入福建省京剧团担任业务团长。到福建之后,他感到当地由于经济发展迅速,有了一切向钱看的风气,“我想要排一部面向校园的戏《雷锋之歌》,给学生们一个正确的思想引导。”为了能让学生们喜欢这部作品,朱绍玉在作品中加入了现代舞表演。京剧团的演员以为现代舞就是迪斯科,不理解为什么要排这些“眼花缭乱”的东西,更有人直接向福建省文化厅投诉他。“接到投诉,文化厅领导让我立即停止排练,质问我为什么带着京剧团排迪斯科。”而初到福建的朱绍玉,还如在青海一样说话很冲,直接和领导说,“我就是要排这个戏,不然你们就把我撤了。”如今回想起来,朱绍玉感慨自己在青海一直被宠爱着,有点天不怕地不怕了。

        《雷锋之歌》作品成型后,开始在福建各地演出。时长60分钟的演出,最多时一天演7场,越来越多的市、县请剧团去演出。源源不断的演出邀约给剧团带来了颇高的经济收益,“以前福建省京剧团出去演出,大家都是背着行李卷儿,演出结束后就住在后台甚至是舞台上。自从演了《雷锋之歌》以后,作品火了,我们出去演出也开始住宾馆了。”演出受欢迎,剧团收入提高了,朱绍玉也得到了人心,终于在福建落下脚。

        在福建省京剧团工作期间,他应邀为闽剧《天鹅宴》作曲,作品获得1991年文化部首届文华奖。1992年,朱绍玉主抓并负责作曲的福建省京剧团京剧《山花》获得文华新剧目奖,这也是福建省京剧团首次获得文华奖。1995年,由朱绍玉作曲、甘肃省京剧团制作的京剧《夏王悲歌》获得第五届文华大奖。朱绍玉在全国京剧界里越来越被大家熟知。

漂泊半生终回家

        《山花》在获得文华奖后进京演出,时隔多年,“朱绍玉”这个名字再次出现在北京京剧圈。北京京剧院找到朱绍玉,希望他能参与京剧《党的女儿》的创作。当时,已经演出了大半年的歌剧《党的女儿》轰动全国,即将创排的京剧版也因此很受期待。

        京剧《党的女儿》上演后获得无数好评,被奉为当代京剧作品中的经典。通过一部部作品证明了自己能力的朱绍玉,“遭遇”了北京多个单位对他展开的“抢人大战”。最终,他选择了最先向他抛出橄榄枝的北京京剧院。

        1996年,50岁的朱绍玉回到北京。

        在这个从小生活的地方,朱绍玉有种如鱼得水的感觉,眼前的天地仿佛都变得更宽了。以前,无论在青海还是福建,京剧团都不是当地的主流团。而回到北京,这里有国内最好的京剧土壤,有众多优秀的院团和名家,他可以不用受人员、技术的限制,更自由地创作了。

        在北京京剧院,朱绍玉进入创作高峰期。北京京剧院给他提供了更大的舞台去施展才能,陈薪伊、林兆华、郭宝昌、曹其敬、张艺谋、陈维亚、张继钢的首部京剧作品都是和朱绍玉合作的。最近几年,朱绍玉留意到戏曲作曲也在向电影电视、作曲方向发展。“传统京剧是曲牌体,能‘一曲百用’,在不同的作品里根据不同的情绪,选用不同的曲牌。而现在,大家想要独一无二、专曲专用,乐团拥有作品版权,这个旋律就不能再出现在其他作品中。好不容易写出来一段自己特别满意的旋律,也只能用一回,很难推广开来。这也造成戏曲音乐创作的一大浪费。”朱绍玉希望一些旋律可以成为京剧曲牌,用于不同的作品,“我这一辈子只有一个追求,就是让自己写出来的唱腔、曲调被老百姓喜欢,能够一代一代传下去。”

        “一部新作品,首演完就一哄而散再也不提了”,是目前让他感到各个艺术门类的演出团体都存在的问题。“现在各个院团都注重原创作品,每年都想要推出新作品,这很好。但剧院、剧团也要有常年演、人人都能演的作品,就像北京人艺,什么时候演《茶馆》都有观众愿意去看,即便演员班底更换了,观众也会去看。京剧也应该如此。”朱绍玉对他创作的两部作品格外钟爱,一个是连台本戏《宰相刘罗锅》,另一个是小剧场京剧《马前泼水》,他很希望这两部作品可以经常演出。“以前很多作品都是为某个角儿量身打造的,因此除了这个角儿以外,别人都唱不出该有的味道来。”最近几年,朱绍玉更倾向于为一个群体进行创作,“像北京京剧院的《马前泼水》,其中的角色团里五六位演员能唱,这样就能根据时间安排不同人来演出。这更有利于作品的传播,也让京剧能够留下自己的作品。”

        现在,朱绍玉会推荐主办方多把机会给年轻作曲家。即便如此,很多时候依然非他亲自上阵不可。年龄大了,心也软了,一些相熟的老朋友来“耍赖”,他即便再忙,想一想也就答应下来了,“哪个团做一部新作品都不容易,有的团举全团之力,甚至拿出老本来排一部新戏,大家都输不起。”

        朱绍玉总能看到别人的不易,却不顾及自己。最近几年,因为血小板出了问题,他每天都要靠药物维系身体的正常运转。前些年为了创作京剧《狼牙山》,采风时朱绍玉坚持爬到山顶去看一看,结果长时间登山造成膝盖受损,缓了好几年,走路才没问题。即便这样,他心里想着的依然是创作。在他床头,永远有一沓纸和一支笔,“有时候睡前突然想到什么,就赶紧写下来,不然转天肯定忘。”至于自己会一直创作到什么时候,朱绍玉也不确定,说一切都要看自己的身体情况。但他坚信,自己必会尽己所能,继续探索戏曲音乐的发展,为戏曲音乐事业贡献力量。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全站搜索
 


 
  京剧新闻
 
京剧唱响戏曲周 水榭楼台赏皮黄
于魁智李胜素录制京歌《范公吟》
上海京剧院堡镇联学联建活动
朱绍玉:京剧圈里的“定海神针”
海南京剧艺术促进会首场演出开门红
贵州京剧院传承国粹之魅
中国戏曲学院携京剧《秦香莲》亮相
湖南京剧传承中心用好戏讲述湖湘故
《模唱大师秀》金牌票友争霸赛梅派
 
  热门文章
 
北京京剧院“九大头牌”
王媛媛不一样的京胡
北京京剧院六个行当拔头筹
名琴赵建华到安平为京剧爱好者加力
京城又见《六月雪》 国声演绎《
鼓点铿锵响 余韵留津门
三代艺术家节日献唱 现代与传统经
上海蓝天田慧 折服大连戏迷
第二届青年京剧演员(北京)擂台邀
第七届青京赛复赛(青衣组)前五场
李胜素长治上演《凤还巢》
第七届青京赛复赛(青衣组)排名
第七届青京赛复赛(花旦组)排名
2012北京京剧院“魅力春天”表
傅希如京剧班公开课
国家京剧院梨园生力军集体受阅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本站动态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国粹京剧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13564号-1

友情链接: 模板网站森格物园林景观不锈钢花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