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新闻
 
 
 
 
 
 
 
 
 
 
剧装一条街 坚守一针一线的传承
国粹京剧   2021-11-13 09:29:09 作者: 陈琳 来源:新京报 文字大小:[][][]

剧装一条街 坚守一针一线的传承

11月5日,剧装一条街街景。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向北一街之隔是前门步行街,向南一站地是天坛公园,在车水马龙的两广大街边,剧装一条街自形成起就仿佛“大隐隐于市”。戏衣、盔头、靴鞋、把子……这里能买到最优质的戏曲行头。剧装界“把子许”传人许振海介绍,在全国同行业中,唯有北京有剧装一条街,开设相关店铺13家。

        出珠市口地铁站向南,拐进西草市街,北京剧装厂就藏身在青砖灰瓦的胡同里,门面不大,并不起眼。但这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剧装戏具制作技艺”的保护和传承单位。1956年公私合营成立至今的60余年间,剧装厂的手艺人用匠心传承着这珍贵的技艺,守护着华美的梨园行头。


    传统的坚守

        10月26日下午,记者走进北京剧装厂的门市部,这里还保留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模样,货架上层层叠叠堆放着剧装和精美的盔头,进门还有一排玻璃柜台。

      门市部后的小隔间,就是国家级剧装戏具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北京剧装厂总工艺师孙颖的办公室。彼时,她正忙着接打电话,为新疆一个京剧团的戏服在电脑上投标,“我们现在接全国的业务。”

        1976年,19岁的孙颖从技校毕业,分配到北京剧装厂,除了三年时间脱产读大学,她一直在剧装厂干到现在,如今还坚守在生产业务一线,带徒弟、接业务、负责产品技术的开发和监制。

        孙颖在技校是学织绣专业设计的,刚进厂时她在资料室从事现代戏服装和舞蹈服装图案设计,1979年恢复历史剧后,她开始接触传统戏装设计。

        梨园行当里有句话:“宁穿破,不穿错。”一场大戏,大幕拉开,首先映入观众眼帘的不是唱念做打,而是舞美行头。讲不讲究,行家一望便知。

        “不穿错”靠的是对传统的坚守。

       以京剧为例,行头是传统京剧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经过长期发展已经形成了完整且成熟的管理与应用体系。

        蟒、靠、褶、衣、帔五大类戏装的精髓要学,生、旦、净、末、丑的戏衣图案要学,需要查阅各种资料,反复琢磨。孙颖当时跟着技术全面的尹元贞、王敏政两位行里著名的老艺人学习传统剧装图案设计。“师傅严厉,一个剧装图案改五六遍是常事儿,草图屡次被推翻,我抹掉眼泪继续画。”孙颖说,“师傅们常说:设计画一笔,绣工绣一天。如何让图案美观符合戏衣角色身份又显绣工是设计的真功夫。”当时设计室里还有两位老师傅设计戏衣,一位是擅长旦角图案设计的八级工云青山老师傅,旦角枝花图案在他的笔下清秀、曼妙、舒展,另一位是擅长老生图案设计的七级工李子仁老师傅,刚柔有序、工整规矩的老生图案在他的笔下让你挑不出丝毫乱笔。孙颖也常常反复研究他们设计图的特点,拿自己绘好的图纸向他们请教。就这样,她不仅下苦功琢磨业务,还深入每个工序和老师傅们请教工艺技法,很快就能独当一面。在师傅的指导下,她相继为张君秋、袁世海、刘雪涛、李世济等数十位京剧表演艺术家独立设计剧装图案近百件。

    较真的技艺

        “可以说,传统京剧服装是一部浓缩的中国工艺美术史。”孙颖举例,就拿传统剧装的戏衣来说,就有设计、扎样、刺绣、裁剪、承做等20多道工艺工序,每一道工序都包含了许多独特复杂的技艺。道道工序都必须经过严格把关,每件戏衣都透着他们的那股“较真”劲儿。比如,梅派经典剧目《天女散花》,大多数厂家做出来的散花绸效果不理想,演员甩不出飘逸感,“但来这儿找,我们能做出来让演员十分满意的效果,这就是传承。”

        同在剧装一条街上经营剧装的许振海说,世界上任何一种文艺表演形式,跟中国的戏曲服装的包装比不了,我们的色彩非常丰富、漂亮、讲究,这些东西要传承下去。讲好中国故事,传承戏曲文化,剧装店坚持按传统样式设计、纯手工制作,恪守“骨子老戏”的规矩,“不走样是底线。”

        许振海是老字号“德昌号”的店主,他也是“把子许”传人。把子,就是戏曲演员手里使用的兵器,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都叫把子。

        盔头把子不分家。许振海的爷爷许新一是给宫廷里做盔头、把子的。“我父亲他们哥儿六个,三个学做盔头,三个学做把子。”许振海的父亲许寿昌早在1926年就子承父业入了行。了解到戏曲演员经常练功,把子容易坏,许寿昌创新了在把子表面包上一层皮子的工艺,制作的把子结实耐用,在行内有“把子许”的美誉。

        “德昌号”由许寿昌创办。1956年公私合营后,“德昌号”没有了。

        父亲去世后,留下了全套的制作把子、盔头的工具和一大盒子老图纸,许振海视若珍宝。

        上世纪90年代,许振海兄弟重新开起了剧装店。传承“把子许”,盔头、把子、戏衣、靴鞋、髯口等全套的行头都做。如今在德昌号店内,墙上还挂着父亲留下的把子图纸,“各种兵器图案,有一千多种。”

        “德昌号”前店后厂,店面临街,拐过弯胡同里还有工作室,五六位工人大都是开店以来就一直在的老师傅。手工刺绣、白面做浆、粉袋打线……他们的制作工艺都是传统的。“就比如这个凤冠,都是按照传统工艺纯手工制作的。这些蝴蝶翅膀上的点绸,全凭有经验的工人的眼力,要做出来干净、漂亮。”许振海说。

    创新和发展

        “宁穿破,不穿错”说的是传统戏衣有一定的规制,但传统戏曲也要在继承传统艺术中创新发展。

        孙颖说,现在厂里每年要接大量的新编历史剧,它和传统剧装不一样,新编历史剧用到的剧服戏具,会在图样固定的年代基础上,进行款式、图案、色彩等的创新。“不光是尺寸合适,花纹、颜色都要有创新。从选面料到单独染色、设计符合剧情的花纹图案,都需要按照剧团舞美师、服装师的要求单独设计、单独制作。”

        为了寻求更多的市场机遇,近些年来北京剧装厂也在尝试着打开大众消费市场的大门,推出定制化服务。记者在北京剧装厂车间看到,两位师傅正在为客户制作定制的“格格服”。“可以根据客户需要,无论是布料的颜色和质地,还是花纹的绣法,都可以进行多元选择。价格从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

        同时,剧装厂也在尝试推出衍生品,设计研发出了富有文化内涵的系列创新产品,如刺绣壁挂、荷包、汉服、婚服、背包等。

        许振海则创办了“京剧剧装体验馆”,吸引年轻人来体验。“告诉大家这些服装盔头是怎么穿戴上去的,这些把子在舞台上怎么使用,包括怎么化装、练习身段等,还可以教大家唱两句。”许振海说,现在有很多年轻人,对剧装行头感兴趣,“尽管只是感兴趣,没有说要做这一行,但也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来关注这一行。只有年轻人喜欢,剧装文化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

    社区“试验”

        伴随着戏装制作业而兴起发展的“京绣”文化,正在社区以另一种方式传承。

        记者了解到,天坛街道创新服务模式,联合东城区妇联和北京剧装厂创立了妇女刺绣培训文艺组织——“巧娘京绣坊”,助力“京绣”非遗文化薪火相传。

        “巧娘京绣坊”通过定期拍摄“京绣”技艺讲解小视频,在新媒体平台展示播出;同时邀请京绣工艺老师在社区进行辅导教学,社区居民都可报名,学习京绣。

        “目前我们的巧艺班学员已经达到百余人,不仅包含本地区非遗文化爱好者,还包含本地区低收入、低保、困难青少年家庭等生活困难群体。”天坛街道工作人员介绍说,街道对学员们提供刺绣技能培训,搭建学习经验交流平台,还通过优秀成果回收、代为线上售卖等方式,为有需要的群体提供资金支持以补贴家庭。


    在活态中传承

        “老祖宗的这门手艺博大精深,国粹艺术不能在我们这儿失传。”这是孙颖和许振海共同的心愿。

        许振海的本职是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的老师,开剧装店,是舍不得家传的老手艺在他这代断掉。他说,京剧是国粹,剧装也是国粹,但现在剧装行业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

        “有的老技艺,失去了就没有了。”他举例称,盔头上的珠子叫广珠,现在都是塑料的,过去它是用玻璃吹出来的,里面再装上银粉。“现在已经没了,失去了就回不来了。”许振海说,中轴线正在申遗,剧装一条街也是中轴线上亮眼的文化景观。“有戏曲就有行头。我们会规规矩矩地做传统行头,传承传统戏曲文化。也希望能在中轴线上建一座‘戏剧行头博物馆’,把这些传统的老技艺留下来。”

         北京剧装厂也面临招工的困境。事实上,工人最好是有美术基础的毕业生,但现在只能招到没有任何剪裁经验的工人,到了工厂后,再由工艺美术师们一点一点教导。做剧装要传承,又要满足导演和服装设计师对舞台人物的理解和要求,所以剧装厂的工人要干到老学到老。但目前由于收入太低,剧装厂的工人流动性较大。

        “一直在流失,我们也一直在补充。”孙颖表示,得益于文化市场的繁荣和戏曲演出逐渐得到重视,剧装厂才能维持生产规模,并将传统技法保留、传承下去。她说,从传承的角度讲,希望国家能给予更多的支持,北京剧装厂应得到与文化院团一样的重视,“剧装是一门复杂的综合技艺,长期以来,舞台上呈现的多姿多彩的华美剧装,是许多表演艺术家和我们剧装人共同创作出来的艺术品。”孙颖说,剧装应该在活态中传承,“北京剧装厂始终经营着,这门手艺就在活态传承着,因为京剧离不开它。”


        ■ 声音

    传承人:要讲好中轴线故事

        “有戏曲就有行头,说到剧装,就离不开京剧。围绕剧装一条街,可以讲的故事很多。”许振海说,中轴线正在申遗,他认为应该加大宣传,讲好中轴线故事,把中轴线所承载的中华传统文化和它独一无二的特色宣传出去。

        比如,说到京剧的形成和发展,可以讲到徽班进京;徽班进京最突出的是它吸纳、融合、磨炼出一个占了大半个中国和五十多个剧种的戏曲声腔——皮黄,最终造就了京剧。

       再比如,经常有人问起,为何剧装一条街会落户在南城的西草市,而不是在王府井?草市,又称柴火市,从前是卖烧火做饭用的柴火的。西草市街为何不卖柴火,卖起了戏剧服装呢?这就要说到乾隆时期,四大徽班进京,均落户在了宣南地区。因清朝禁止内城开设戏园子,戏园子于是只能开在外城,前门因与六部相近,周围会馆众多商人密集,逐渐地前门外的宣南地区戏园子多了起来。戏班、名伶、戏园子都在这儿,富连成科班(培养京剧演员的摇篮)也是坐落在虎坊桥(现晋阳饭庄)西侧,为之服务的戏剧服装生产行业慢慢聚集,规模越来越大,形成了剧装一条街——西草市街。清朝末年,这里的“德昌号(把子许)”“久春”“三顺”“义丰”并称四大戏衣庄。

        许振海说,剧装一条街不仅有盔头、戏服、把子的制作技艺,还有故事,应该让这些故事和技艺一样,传承下去。所以他特别希望能有一座“戏曲行头博物馆”,把原汁原味的剧装制作技艺,通过图片、产品和说明,留给后人。

         许振海去年从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退休,现被学院返聘,这是一所有着近70年历史的戏曲学校,对戏曲的传承和发展非常重视。最近一段时间,他一直忙着在学院排戏,负责戏曲舞台布景和装置等方面的工作。但他心里一直惦记的是,如何把“舞美制作班”办起来。

        学院舞台美术系从2014年成立了“舞台技师”专业,培养的是戏曲服装和化装的扮戏技术人员,对于戏曲舞美制作还没有涉及。许振海说他个人多年前就有办“舞美制作班”的想法,现在也在努力去做。希望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和掌握把子是怎么制作出来的,不同的人物戏服应该怎么穿。为什么有的人物要穿“团龙”,有的人物要穿“行龙”等等。同时在戏曲舞台上还要体现的是团队精神,如服装、化装、盔帽、道具、舞台装置每一样都很重要,都要相互配合,体现出“一棵菜”的精神。

        许振海同时也在呼吁,“舞美制作班”还需要政府扶持,帮助提供场地,“因为这是公益性质的,不是为了赢利。”他说,“我特别着急,因为我已经60多岁了,我想把我所知道的知识、技艺,毫无保留地传给年轻的一代人,只有教会他们,我才放心。”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全站搜索
 


 
  京剧新闻
 
于魁智李胜素率国京一团第三轮巡演
贵州京剧院继续开展“高雅艺术进校
剧装一条街 坚守一针一线的传承
上海京剧院到深圳4天1场演出4场
广西京剧团展演《红色经典》
时隔60多年,“梅兰芳”再次登台
旅琼文艺家讲坛丁志鹏展京剧魅力
全国京剧票友艺术节闭幕式马鞍山专
国京一团山西大剧院演出
 
  热门文章
 
北京京剧院“九大头牌”
北京京剧院六个行当拔头筹
王媛媛不一样的京胡
名琴赵建华到安平为京剧爱好者加力
京城又见《六月雪》 国声演绎《
鼓点铿锵响 余韵留津门
三代艺术家节日献唱 现代与传统经
上海蓝天田慧 折服大连戏迷
第七届青京赛复赛(青衣组)前五场
第二届青年京剧演员(北京)擂台邀
第七届青京赛复赛(青衣组)排名
第七届青京赛复赛(花旦组)排名
李胜素长治上演《凤还巢》
2012北京京剧院“魅力春天”表
国家京剧院梨园生力军集体受阅
傅希如京剧班公开课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本站动态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国粹京剧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13564号

友情链接:模板网站花箱护栏网森格物园林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