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新闻
 
 
 
 
 
 
 
 
 
 
活跃在江浙农村的“京班”​
国粹京剧   2021-09-02 09:55:35 作者:王辉 来源:戏剧网 文字大小:[][][]
活跃在江浙农村的“京班”

        春寒料峭,细雨蒙蒙。江苏宜兴市的高淳镇关村的村民们兴致盎然地撑着雨伞、站立着观看着台上演出的京剧。

        在这个临时搭建的舞台上演出的是温州来的一个京戏班。听说温州有十来个京戏班,他们长期活跃在苏、杭、闽一带的农村舞台上。实力强的京戏班一年有200多天是在繁重的演出中度过的。

        前几年就听说以温州为中心的农村京剧演出市场十分活跃。各京剧戏班演员的收入也很不错。抱着好奇的心里,2015年3月初托朋友介绍跟着温州的一个京剧戏班待了十多天。笔者作为常在大城市正规剧场欣赏京剧的戏迷,这十天里看了他们的演出,了解了他们的工作、生活状态,确实开了眼界,长了知识。同时也引发了一些思考。

        这个“京班”(温州有许多京剧,瓯(ou)剧、婺剧,越剧,黄梅戏等民间戏班,京戏班简称为“京班”)。我“随团采访”的这个京班以班主(大家都称他为老板)夫妻及几个得力的助手(有的是亲戚)为决策层,他们也都能上台演出。班主以唱花脸为主,老生,小花脸的活儿也来。班主夫人以青衣为主,老旦活儿也来,并兼管服装。除他们而外,其他来自全国各地的演员,演奏员不长期固定。据了解,这个京班采用“口头合同制”,根据演员,演奏员的业务能力来确定每天的“工资”额度。正常情况下每天要演日、夜两场。只要当天有戏,不管演员来的活儿大小,口头约定的“工资”额如数照发。比如这天是日场《包公出朝 (上集)》从外地来的(如南京、北京、沈阳、上海等地邀来的角儿)当家花旦只来个锣夫,夜场《包公出朝 下集》当家花旦只来个青袍,活儿相当轻松,则依旧拿当家花旦的工资。如果没演出“歇戏”,大家这天就都没“工资”。

        京班每到一个新地方(他们称为“台口”)的首场演时,正戏之前的《大八仙》(注:也称为《打八仙》、“八仙戏”)是必不可少的“开锣戏”。内容大意是王母娘娘寿誕之日,各路神仙都要前去拜寿,关云长父子也在神仙之列。而且,每路神仙都有个简短过场戏。例如“福、禄、寿、喜”四位大仙过场,“自报家门”后,念白里交代“今当王母寿诞之日,奉了玉帝旨意,前去拜寿……”之类。这出戏除了电工一人,拣场一人外,所有的人都扮演各路神仙上台,有多少人就上多少人。小小的戏台上满满登登都是“神仙”,异常热闹。 “唢呐大合唱”也都是些吉祥话组成的唱词。

        据相关文献记载“流传于浙南民间的八仙戏源于宋元杂剧和南戏中的神道戏,到了明代逐步演变成神仙庆寿和献瑞、驱邪、歌舞升平的吉祥戏。流传至今,仍保留着吉祥戏热闹的场面,和兼具祈福和驱煞的内容。是正戏开演前的吉祥小戏。主要是祈求平安吉祥,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戏曲演出团体如不会《大八仙》就无人下订单请戏,为此,演出团体对此项演出颇为重视”。在各路神仙登台亮相之后,是“赐福”、“庆寿”、加官、“送子”、“魁星点斗”、“财神进宝”等章节。最后几章是中两个扮演扮演仙女的演员抱着道具娃娃上场,并给他戴上“状元帽”寓意小婴儿长大后能中状元。

        而后这两个演员在观众的欢呼声中、在加大堂鼓的打击乐声中,当着观众把企业老板现场赞助的现金(钞票)一张一张地进行清点。

        《大八仙》的最后一场是带着面具的财神上场祝福,代表戏班把工艺品金元宝和聚宝盆回赠给企业老板。

        这类的京班儿,每天要演日、夜两场。每场戏都在三个小时以上,一般情况下,首先是《金山寺》、《白水摊》之类的武戏,而后是《龙凤呈祥》、《红鬃烈马》之类的大戏。

        这类京班的的特点是,不管你是当家老生,当家花旦等大角儿,还是一般演员,戏里缺什么活儿,你就得来什么活儿。比如当家老生经常临时“钻锅”来个“冷戏”(即北方不常见的戏)如《活捉吕蒙》《北汉王》、《收秦明》等戏里的二、三路活儿。从到“新台口”的第二天起,开锣戏都是《摇钱树》、《金山寺》、《虹桥赠珠》、《白水滩》、《八大锤》、《小商河》、《嘉兴府》、《闹龙宫》等武戏,而后是《龙凤呈祥》、《状元媒》、《秦香莲》、《红鬃烈马》、《包公出朝(即“打銮驾”、铡庞钰、上范中华的“遇皇后”、“打龙袍”)》、《长板坡.汉津口》等大戏。

        例如班里的当家老生在前面《八大锤》里来个岳飞,接着在《秦香莲》里来王延龄,紧接着在“杀庙”一场里赶韩奇,上包公时到乐队去帮忙……

        这个班儿日场是中午一点开演,可大家一般要到上午十点多钟才知道日场演什么戏。夜场是六点半开戏,可到日场演完了还不知道夜场演什么戏。之所以会出现上述有意思的现象,据了解;主要是因为:

        一是这个班儿的人员高度精简。

        笔者“随团采访”的这个班儿的演员,演奏员,灯光、音响、字幕、道具、拣场等总人数约三十来人,一人得“身兼数职”。龙套、下手、女兵、宫女都得来回赶。如果这天日场前面是《金山寺》,后面的大戏(也称为“正戏”)是《秦香莲》,那么在《秦香莲》里演张三羊的演员就勾着“三花脸”来神将,演中军的就勾着“三块瓦”的花脸扮相来伽蓝。

        四个神将里有俊扮的,有勾臉的……令人佩服的是,这四个来神将的演员与武旦演员配合得非常默契,而且其“出手”动作难度相当大,与正规的大剧团比毫不逊色。笔者看了他们六天、日、夜八场武旦戏,从未见他们失过手。值得一提的是,他(她)们都是多面手。武旦演员还能演《红鬃烈马》里的王宝钏,《穆天王》里的穆桂英,《四郎探母》里的萧太后等。四个神将演员不仅能翻,能打,而且有的能演小生,长靠武生,短打武生,有的能演老生、小生……而且都还不错。这个班儿也有几个专职翻跟头、不开口的小伙子和几个不开口的小姑娘。他们就是龙套、上、下手、神将、水族、女兵、宫女、仙女等等来回赶。确实有几个小伙子翻得不错,每场武戏,他们都能赢得满堂彩。这也是民间“京班儿”的亮点之一。当然“翻个儿”的小伙子们的“工资”也很高。

        二是人员流动性大。

        例如晚上的正戏是《长板坡.汉津口》是个佔人头很多的大戏,日场结束后,后台的男演员演员也就十来人。笔者着急地问朋友,“晚上这么大的戏,就这么几个人怎么赶啊?”朋友平静的说“甭急,晚上开锣前人员一准儿到齐。”果然,到五点开饭时,陆续来了好几个人。愣是不缺胳膊,不少腿的把《长坂坡.汉津口》演了。

        原来他们是从其他相隔不远的“京班”赶來的。没两天,这几个人又陆续走了,同时又来了几个新面孔。由此可见,在活跃于农村舞台的“京班儿”之间,演员是“互通有无”、相互支持的。另一种情况是,某个“京班儿”连续几天“歇戏”,这个班儿的演员、演奏员可以到其他班儿“搭班儿”。演员、演奏员和老板“口头合同”(算是君子协定)要确保在班里待三个月以上,“工资”要到合约期满后才一次性地给。如果中途离去就算违约,“工资”也没原先约定的那么多了。踏踏实实地执行三个月以上“口头合同”的人员“工资”会高些,只干几天,十来天的就不用“签约”,干一天算一天的钱。“京班儿”老板们之间,以及和常年在农村舞台流动的熟识的演员、演奏员之间互相保持着长期联系。老板要根据当天演员到了多少人,才决定演什么戏。由此可以看出为什么临到开演前才知道演什么戏的原因了。

        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演员不知道自己在“新戏”来什么活儿(扮演什么角色),于是就得主动在开演前到后台看老板写的“提纲”,看看给自己派了什么活儿。例如某个演员没见过这出名为《活捉吕蒙》的“冷戏”,老板安排的角色演员又不会,该演员就得很虚心地向老板或主演求教了。

        笔者在这个民间“京班儿”的十多天里,没见过他们像正规剧团那样排过戏。充其量就是在开演前的个把小时里,由老板或主演给大家“说说戏”,大致交代一下这场戏的情节,你见谁,念什么内容的念白,唱什么内容的词,是摇板,还是散板,还是原板,就得由演员临时和鼓师、琴师说好给你开什么点子,给你拉什么板式了(实实在在的“台上见”)。例如《活捉吕蒙》这样武戏,也就是开演前刚到这个班里演吕蒙的演员给武戏演员说说开打的“荡子”,给后面的文戏演员交代一下该场戏的内容,念白的大概意思。往往由于时间太紧,某位临时“钻锅”的演员和乐队讲好是唱西皮摇板的,可开的却是二黄圆板,该演员就得随机应变,自由发挥了。如果老板觉得戏的时间长度不够,他就临时通知乐队和能唱两口的演员“马后(即在台上拖延时间)”,该演员就得在台上现编唱词,在台上来段圆板或慢板。更绝的是,要求演员根据当晚演出剧目的故事内容,现编一场十来分钟的戏凑时间。这无疑是对演员临场发挥经验的一大考验。在演出《活捉吕蒙》这出戏里,演“王子”的演员就出色地完成过这类任务。不过看过《伐子都》这个戏的演员可能就不至于那么“黑场子”了,因为这个戏的主要表现形式几乎和《伐子都》一模一样,只不过把“索命”的考叔换成关羽罢了。

        三是根据村负责人或企业老板的喜好来定演什么戏。

        尽管同属一个镇,但各村的情况和风俗不同。例如,在陈姓佔绝大多数的村就不能演《秦香莲》。在供奉有龙王庙的村子,就不能演《闹龙宫》。

        另据了解,有的京班儿如果是应某个企业家老板之邀,为其高龄老人做寿,除了点《麻姑献寿》,《八仙过海》,《赵岩添寿》、《天女散花》等戏之外,还会别出心裁地让该京班儿临场现编有“福、禄、寿、喜”四个人物以及财神等众多神仙的戏。涉及到“神仙”的人物,在念白,唱词里要编有“奉了某某御旨,前往某地贺寿”,以及在唱词里要有歌颂该地人杰地灵、民风淳朴、忠孝节义等吉祥词。这类的剧目只有在班儿里有经验的,定有长期合同的演员才能胜任,由于需要开口唱的角色太多,老板就紧急四处打电话求援,直到把来支援的演员落实了,老板才敢接这单报酬丰厚的演出。(待续)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全站搜索
 


 
  京剧新闻
 
活跃在江浙农村的“京班”​
燕山图书馆举办“红灯记”少儿京剧
史依弘京剧《新龙门客栈》上演深圳
青海京剧团《网红书记》完成录像工
浙江京剧团第二轮传承进行中​
杜鹏践行国粹艺术传承发展
唐山暑假里的“京剧公益小课堂”
黑龙江京剧院《智取威虎山》威虎山
重庆京剧名家张军强携《失空斩》亮
 
  热门文章
 
北京京剧院“九大头牌”
北京京剧院六个行当拔头筹
王媛媛不一样的京胡
名琴赵建华到安平为京剧爱好者加力
京城又见《六月雪》 国声演绎《
鼓点铿锵响 余韵留津门
三代艺术家节日献唱 现代与传统经
上海蓝天田慧 折服大连戏迷
第七届青京赛复赛(青衣组)前五场
第二届青年京剧演员(北京)擂台邀
第七届青京赛复赛(青衣组)排名
第七届青京赛复赛(花旦组)排名
李胜素长治上演《凤还巢》
2012北京京剧院“魅力春天”表
国家京剧院梨园生力军集体受阅
傅希如京剧班公开课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本站动态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国粹京剧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13564号

友情链接:模板网站花箱护栏网森格物园林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