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新闻
 
 
 
 
 
 
 
 
 
 
国家京剧院举行杜近芳先生追思会
国粹京剧   2021-05-26 09:28:13 作者:文旅中国 来源:网易 文字大小:[][][]
追思京剧名家杜近芳:忆芳魂 传薪火

        2021年4月17日,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京剧院艺术风格的奠基者之一杜近芳与世长辞。斯人已去,芳魂永存。近日,国家京剧院举行杜近芳先生追思会,纪念这位杰出的京剧艺术家。

        她撒播国粹京剧的火种,散入艺术的满天星河。透过戏曲同仁、故交亲友、亲传弟子的讲述,从生活细节到传道点滴,杜近芳的美丽人生与德艺双馨的璀璨品格熠熠闪灼。

追思会现场 张影 摄

    追求美 创造美 执着美

        杜近芳生于1932年,从小对京剧着迷,10岁就开始登台表演,师承京剧大师梅兰芳与王瑶卿。在八十余载的艺术生涯中,“美”之一字贯穿于杜近芳的艺术生命。国家京剧院院长王勇回顾一个月来,人们怀念、追思杜近芳,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就是“太美了”。

        《白蛇传》中温柔善良的白素贞、《谢瑶环》中为民请命的谢瑶环、《桃花扇》中忠贞刚烈的李香君、《玉簪记》中追求自由的陈妙常,《野猪林》中坚贞不屈的林娘子……杜近芳主演了一系列经典剧目,塑造了大量独具个性、优美动人、脍炙人口的舞台形象。

        中国戏曲表演学会会长黎继德说,杜近芳不仅是王派艺术的主要传人和梅派艺术的优秀继承者,而且形成了自己古典美、女性美、气质美、时尚美的表演美学风格。

        杜近芳扮相俊美、唱腔甜脆,从早年出道起,就有小梅兰芳之称,把区别于男性旦角的女性特质发挥到极致。她塑造的一个个鲜活生动的艺术形象,如璀璨星辰闪耀在艺术星河之上。在与生俱来的艺术天赋之外,艺术成就的背后是她一生为追求艺术之美、创造艺术之美、执着艺术之美,“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痴绝。

        杜近芳常说,“我们不能躺在前辈的功劳簿上,老演老戏,老戏老演,我们要呼应时代的要求,要奋力创作,用精品剧目回报人民。”

        杜近芳戏称自己是“戏疯子”。在复排《谢瑶环》时,杜近芳把剧本贴了几面墙,从早到晚,十几天不出房门。为了演好现代戏《红色娘子军》,她下连队去体验军营生活,学习打枪,“没有生活到台上就露馅”。杜近芳饰演的吴清华是一个生活在海南岛上的苦命童养媳,睡牛棚,盖草席。排出《红色娘子军》之后,杜近芳去海南岛体验生活。她曾回忆,“我上了海南岛之后,才知道什么叫睡牛棚,盖草席。我一看现场那环境,我内在的情感就深了许多。演这戏,如果觉得我美我媚,那你绝演不好这戏。所以我后来唱的时候,自己也感到越唱越有味。”从现实生活的体验中,她找到了人物感觉。

        王勇钦佩杜近芳对京剧艺术赤诚的执着,“每一出戏的创作演出,她往往要做大量的案头功课,了解所演角色的背景、年龄、身份、性格,一定做到吃透为止。每一个动作设计,她都要想明白其中的行为逻辑,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艺术创造,经她演绎的人物形象总有着一种别样的滋味和风采,吸引着几代观众为之痴迷和继承。”

追思会现场展示杜近芳饰演的经典角色 张影摄

    生活中没有“角儿”的架子

        京剧表演艺术家王晶华与杜近芳相识三十余年。她眼中的杜近芳大姐是一个非常直率的人,说话耿直,为人大方,对待周围人都特别热情。

        王晶华还记得多年前在人民剧场二楼看杜近芳演出《白毛女》的情景,“她身段优美,在舞台上十分漂亮,唱功了得,唱法清晰,虽然没带话筒,但是她嗓音洪亮,声音穿透力强。”

        杜近芳不拘小节,生活中没有“角儿”的架子,也给王晶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一次在广州演出,因为排练时间特别紧张,顾不上吃饭,她为了保障晚上的演出,去食堂打了点儿剩下的鱼汤盖在米饭上,拿回屋吃,完全没有怨言。”

        “我从一个旧社会的艺人成为人民的艺术家,这是翻天覆地的变化。”杜近芳生前曾不止一次这样说。

        杜近芳的侄子吴宇辉说,杜老师生前提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没有国家、没有党、没有国家京剧院和观众对她的热爱,就没有她的今天。

        吴宇辉看到杜近芳的艺术生命得到了延伸,“她所创立的艺术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她演出的剧目广为流传,她的人生历程和艺术经验已经被记载和保存了下来,她创立的个性化京剧表演艺术风格传承了下来并由各位学生发扬光大。”

追思会现场 张影 摄

    传道授业 薪火相传

        早年间,身世坎坷的杜近芳比旁人更加刻苦努力,年轻时的一招一式,都渗透着她的认真刻苦。成名后,她指导后辈不遗余力,严格要求。晚年,杜近芳将毕生所学,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弟子。她在住院期间只要精神尚可,就会在病榻上用电话和视频给弟子们讲戏。

        杜近芳病重后,曾亲口嘱咐弟子陈淑芳,让她做好传承工作,今后培养更多的优秀青年演员。陈淑芳回想与师父学习、相处的点点滴滴,往日情景历历在目。

        陈淑芳回忆,1988年8月18日那一天,她拜杜近芳为师。师父成为了她艺术道路上的领路人。和师父一起吃饭、一起排戏、一起聊戏、一起出外同台演出的日子,彷佛还在她眼前。陈淑芳与杜近芳同住一个房间,师父不辞劳苦的为她传艺。

        陈淑芳刚刚拜师不久,师父就把《霸王别姬》的演出机会让给了她,还给她说戏把关。在严寒的冬日里,陈淑芳到师父家学习。起初,师父不让她跟着一起学动作,只让她坐着认真看,杜近芳亲自示范念白、唱腔、动作及表演,一说就说了2个多小时。屋外寒风呼啸,屋内的师父却汗流浃背,热得脱下厚厚的棉衣。学完戏后,师父热得吃不下饭,陈淑芳心里很焦急,这时师父正好看到了她来时买的2个西瓜,师父对她说:“你吃饭,我歇一会,就吃西瓜吧!”此时陈淑芳心稍稍平静。

        在学戏的过程中,陈淑芳亲身体会到了师父对艺术的的认真、严谨、不惜力。纪念“梅花奖”20周年演出的经历也令陈淑芳难忘。师父知道了她将出演《白蛇传》,便打电话让陈淑芳到家中说戏。陈淑芳顾虑到师父在家养病,想让老人家先休息休息,过两天再去,但师父要求她马上过来。于是,师父带病为陈淑芳说了《白蛇传》。

        陈淑芳记得在90年代初,师父进棚录音,每句唱腔反复录制,直到满意为止。陈淑芳将师父的吐字、行腔牢牢记在心里。师父告诉她,《红色娘子军》“一番话字字重千斤”,两个字字不能唱的一样,第二个字要加重,千斤唱要用力,之后行腔,不能用力,把劲用到后面,这样才能有味道。

        与师父学戏的往事桩桩件件,陈淑芳道不尽。师父常挂在嘴边这样一句话:“不要学一些社会上的演员不好的行为,要把心用在舞台上,这是真功夫。”陈淑芳记在了心间,“师父为人真诚、无私,将自己全部的精力用在了对艺术的追求上。师父不仅在艺术上给予了我很多帮助,在做人方面也给我们做出了表帅。”

        弟子丁晓君也得到了杜先生孜孜不倦的教诲和无私的传授。“师父之于我,亦师亦母,情深依驰。追随师父十六载,既获得了德艺,也收获了德心。师父我想念您,我会继承和发扬您的艺术品格和风格,您永远根植在我的心里。”丁晓君声音哽咽着说。

        在追思会上,王勇表示,国家京剧院计划于2022年举办“芳华绝代——杜近芳诞辰九十周年纪念演出”活动,复排杜近芳代表剧,由国家京剧院优秀演员和来自全国的、杜近芳的亲传弟子们演出。

        “从回忆中去怀想和感悟她的美丽人生,从薪火相传的年轻一代的精彩舞台呈现中,去欣赏和领略她光彩照人的美丽艺术形象,希望把她的艺术和艺术精神流传下来,不断地发扬光大。”王勇说。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全站搜索
 


 
  京剧新闻
 
国家京剧院举行杜近芳先生追思会
啸声京剧团联合北京京昆艺术团《大
济南京剧院《邓恩铭》群星剧场展演
王艳携《谢瑶环》亮相中华剧院​
云南京剧院《丹心照佤山》建组会​
江西京剧团主力少儿戏曲小梅花
孟广禄工作室以龙华青年京剧院为阵
杨少彭携滨州京剧团《游百川》角逐
熊明霞演出​宜昌艺术节
 
  热门文章
 
北京京剧院“九大头牌”
北京京剧院六个行当拔头筹
王媛媛不一样的京胡
名琴赵建华到安平为京剧爱好者加力
京城又见《六月雪》 国声演绎《
鼓点铿锵响 余韵留津门
三代艺术家节日献唱 现代与传统经
上海蓝天田慧 折服大连戏迷
第七届青京赛复赛(青衣组)前五场
第二届青年京剧演员(北京)擂台邀
第七届青京赛复赛(青衣组)排名
第七届青京赛复赛(花旦组)排名
李胜素长治上演《凤还巢》
国家京剧院梨园生力军集体受阅
2012北京京剧院“魅力春天”表
傅希如京剧班公开课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本站动态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国粹京剧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13564号

友情链接:模板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