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新闻
 
 
 
 
 
 
 
 
 
 
访京剧地标原点​
国粹京剧   2021-01-16 09:09:54 作者: 来源:北京晚报 文字大小:[][][]

访京剧地标原点

        今年是“徽班进京”230周年。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为给高宗弘历祝寿,从扬州征调了以戏曲艺人高朗亭为台柱的“三庆班”徽戏戏班入京,这成为徽班进京的开始。到北京以后,这种戏曲广受欢迎,在后来的发展中,它兼收并蓄,逐渐形成了京剧。到了近代,在无数艺人的努力下,京剧成为流行全国的剧种。

        230年间,除了戏曲的不断发展,北京城里还留下了一代又一代艺人们的诸多印记,他们使得古老的北京城,衍生出新的文化内涵。

    “唱戏的离不开百顺韩家潭”

        徽班进京之后,随着徽班在京城越来越受欢迎,老北京形成了这样的一句俗语:“人不辞路,虎不离山,唱戏的离不开百顺韩家潭。”

        如果要寻找京剧之源,到韩家胡同最为合适。退休多年的邱崇禄,家住韩家胡同不远处,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他就一直专注于拍摄北京胡同的变迁,对于韩家胡同一带,他颇为熟悉。

        一个冬日的上午,我们开始了京剧的“溯源”之旅。

        这趟旅程是从胭脂胡同南口开始的。提起胭脂胡同,很多人可能并不太了解,但是提起京剧《苏三起解》,很多人都知道故事的梗概。邱崇禄介绍,相传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明代时的青楼女子苏三(花名“玉堂春”),当年就住在胭脂胡同的北口。当然,这个说法无从考证。

        胭脂胡同北口紧挨着的就是东西走向的百顺胡同。在胭脂胡同与百顺胡同相交的路口,能看到非常明显的京剧元素,一座院子的墙上有早期戏班人物的铜质浮雕,上面刻有几个字:“人不辞路,虎不离山,唱戏的离不开百顺韩家潭。”

        会馆专家彭泽民向记者讲述过这样一件趣事,不久前他也到过百顺胡同,在这些浮雕前逗留时,一位大姐告诉他,这座刻有浮雕的院子,是北京京剧团的宿舍。彭泽民想起一位战友似乎住在这里,他说出战友的名字,这位大姐居然认识。从当年的戏班所在地,到北京京剧团宿舍,这似乎也是一种独特的传承。

        百顺胡同55号是有着“青衣泰斗”之称的陈德霖的故居。门前两块拴马桩似乎是当时的旧物,只不过,如今这里已物是人非。

        再往西走,在一座非常不显眼的民居的墙上,看到一个铭牌:程长庚故居。门牌号显示为34号,正门是一座再普通不过的小门,门后就是一条狭长的甬道,甬道两旁是人们并排而建的大大小小的房间,邱崇禄不无惋惜,“以前来过几次,每次来都没开门。这次来,门倒是开了,可惜里面已经完全看不出四合院的痕迹。”

        在百顺胡同的最西端,百顺胡同40号就是京剧名家俞菊笙、俞振庭父子的故居。进入小院,虽然已不是四合院格局,但走过曲曲折折的通道,在最里侧看到一栋两层小楼,木门、木窗、木楼梯、木质的廊柱以及木头刻成的雕饰,依稀诉说着陈年往事。

        百顺胡同往北,就是韩家胡同,当年三庆班住在何处,已经没有了痕迹。在很多人眼里,韩家胡同在旧时是一条“花柳巷”,而且胡同的确还保存着几栋旧时风月场所的建筑,但是韩家胡同的底色并非如此,这条胡同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胡同得名就是因为清代康熙年间内阁学士韩元少在此居住过;清康熙年间的戏剧评论家李渔,曾寓居于此,他还在院子里修建了一所“芥子园”,闻名京师。

        韩家胡同东侧与大外廊营胡同相交,在大外廊营胡同的最北侧,就是谭鑫培故居。“谭鑫培故居”的铭牌旁,是一扇不大的门,我们正要进门一探究竟,一位大姐说,这不是故居的大门。她用手指着南侧两三米远的一处房子:这里才是原来的大门,后来被改成了一间房,院子也都被隔起来了,走不通。大姐在这条胡同住了60多年,她告诉我们,谭家后人几十年前就搬出去了,几年前他们还回来探访过旧居,如今谭鑫培故居正在进行腾退。

        彭泽民介绍,在这一时期,精忠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组织。它是戏曲界的行会组织,当年由于设在精忠庙内,因以庙名作为会名。精忠庙起着调节行业内的利益关系、为行内同仁提供帮助等作用,甚至还充当着与宫廷联系渠道的角色。庙首都是由德高望重之人担任,比如高朗亭、程长庚、谭鑫培等人曾先后担任庙首多年。后来精忠庙历经多次搬迁,如今精忠庙无存,因庙而得名的精忠街还在。

    从富连成旧址到京韵园

        有着浓厚地方特色的戏曲,兼收并蓄,最终形成了新的艺术形式:京剧。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这门艺术,他们以百顺胡同、韩家胡同为中心,向大栅栏、宣武门一带延伸,为京剧开辟出更为广阔的空间。

        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一直从事戏曲行业的娄悦告诉记者,“大马神庙”是京剧发展历史上不可忽视的“地标”:煤市街南口西侧的大马神庙28号(如今的培英胡同20号),正是梨园界有着“通天教主”之称的王瑶卿的居所。如今,王瑶卿故居还在,墙上挂有铭牌。

        王瑶卿出生于梨园世家,1904年,23岁的他应召入宫演戏,同年,因偶然的机会,与谭鑫培搭戏,一时名噪京城。后来谭鑫培、王瑶卿密切合作长达五年之久,被誉为“京剧二妙”。上世纪二十年代,王瑶卿在大马神庙的住处潜心教戏,经他亲授的弟子多达四百余人。王瑶卿教戏非常注重因材施教,不少已露峥嵘的京剧演员,也慕名向他讨教。

        他根据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四大名旦的特长而分别培养,并使他们成为各自流派的创始者的故事,一时传为佳话。新中国成立后,王瑶卿任中国戏曲学校校长。

        对于很多喜欢京剧的北京观众而言,富连成科班如雷贯耳。富连成创办于1904年,前期称“喜连成”,后因出资人的变化,改为“富连成”。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富连成共培养了近800多名学生,梅兰芳、周信芳、马连良,均与它有极深的渊源。因为规模的不断壮大,富连成科班所在地也历经多次变迁。据叶春善(富连成班主)之子叶盛长(叶世长)的回忆,1934年,在富连成最为鼎盛的时候,买下了虎坊桥路北45号(今天晋阳饭庄所在地)有数十间房屋的一大院落。

        如今,紧邻晋阳饭庄西侧,新辟了“京韵园”,在一块“京剧发祥地”纪念石后面,建有一座亭子,名为:富连成。在富连成旧址,建起这座亭子,亭子西侧,在一条条玻璃做成的装饰上,写有富连成的校训。

    戏园里度春秋

        与京剧不断发展相匹配的是,众多戏园、戏楼相继开办。大大小小的舞台,成就了一批又一批京剧大家,同时滋养了一批又一批观众。很多人正是因为舞台的魅力,投身于京剧艺术。二百多年来,这门艺术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也默默改变了这个城市的气质。

        现年80岁的王友昌老先生,从小就在天桥的天乐戏园听戏。因为离戏园近,放学回家后第一件事就是溜进戏园听戏。1950年,9岁的他如愿进了科班,开始学戏。王友昌一开始学的老生,后来因为练功,伤了身体,再加上“倒仓”,后改学武生。

        有意思的是,因为学艺时“偷学”过一些戏装知识,人到中年,他做起了戏装租赁的生意,凭着深厚的知识积累,他的戏装不仅受到票友的喜欢,就连专业剧团都极为认可。两年前,他在密云租了一家大院子,用于存放这些行头。

        提起戏院,除了大栅栏一带大家熟知广和楼、广德楼、中和戏园、华乐戏园(后改为大众剧场)等,在王友昌的记忆中,珠市口一带也有不少重要的剧场。他当时常去的有民主剧场和华北戏院。

        民主剧场颇有一些历史,民主剧场的前身是开明戏院,它建于1922年,位于珠市口大街路南,开明戏院开风气之先,是当时第一家有售票处对外预售戏票的新式剧院。新中国成立后,开明戏院改为民主剧场,后又改建电影院,2000年左右被拆除。

        华北戏院的前身是清末的文明茶园,修建于珠市口路北,文明茶园是京城首家允许女宾看戏的茶园,民国时期改为华北戏院。上世纪70年代,丰泽园扩大经营面积,兼并了华北戏院旧址。

    人民剧场的辉煌记忆

        新中国成立后,各行各业迎来了新的气象。如果寻找这一时期京剧发展的“地标”,非护国寺街莫属。上世纪五十年代,护国寺街东侧是梅兰芳住所(如今的梅兰芳纪念馆),西侧就是人民剧场。

        1955年1月10日,中国京剧院成立(2007年改名为中国国家京剧院),梅兰芳担任首任院长。同年,中国京剧院所属的人民剧场正式开幕,京剧大师梅兰芳登台为人民剧场举行了开幕演出。此后,这里成为京剧的殿堂,无数京剧名家在此献艺。

        今年的1月10日,在中国国家京剧院成立65周年之际,国家京剧院京剧艺术展陈馆正式落成。国家京剧院京剧艺术展陈馆馆长李继勇,带领记者一行参观了展陈馆。展陈馆里陈列着很多与京剧相关的珍贵文物,梳理了新中国成立后京剧发展的历程。其中有一件文物尤为特别:当年人民剧场的木质正门。人民剧场修缮的时候,李继勇看见老的木门被拆下来随便靠放在一边,他觉得应该放在仓库收藏保护起来。后来,在布置展陈馆三楼的沉浸式体验区时,他灵机一动,设计了一面墙,把老的大门镶嵌其中。

        这件文物令京剧爱好者阜娟无比感慨:“我开始以为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装饰,没想到它居然是当年的实物,想到当年党和国家领导人、一批又一批京剧艺术大家正是推开这扇木门,走进人民剧场,就有一股莫名的感动。”

        在民间,有很多票友凭着自己的一腔热血将这门艺术发扬光大。护国寺街的护国寺宾馆,就自发办起了一个京剧票房,它为广大京剧票友提供公益的场地服务。护国寺宾馆总经理段祺林介绍,京剧票房自2012年成立后,受到了京剧界以及诸多票友的欢迎。在疫情之前,这里每周都有票友的演出。姜妙香艺术研究会还把活动地点固定在护国寺宾馆京剧票房。梅兰芳与姜妙香曾是亲密搭档,如今,梅兰芳故居在护国寺街东侧,姜妙香艺术研究会在西侧,一东一西,也是一种独特的缘分,而这也正是京剧的魅力。

        纵观京剧数百年的发展,京剧有一个特质没有改变,那就是这门传统艺术,滋养了一辈又一辈人。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全站搜索
 


 
  京剧新闻
 
程联群:现代戏《双枪惠娘》对我是
国家京剧院复排传统剧目《洛神》
海峡戏苑京剧季第一季迎来收官之作
上海巩娜拜师李祖铭
访京剧地标原点​
云岭京剧展风采
赤峰京剧团《杜鹃山》 排练已近尾
百年天蟾逸夫舞台修缮完工“回来”
延边京腔京韵迎新年​
 
  热门文章
 
北京京剧院“九大头牌”
北京京剧院六个行当拔头筹
王媛媛不一样的京胡
名琴赵建华到安平为京剧爱好者加力
京城又见《六月雪》 国声演绎《
鼓点铿锵响 余韵留津门
三代艺术家节日献唱 现代与传统经
第七届青京赛复赛(青衣组)前五场
上海蓝天田慧 折服大连戏迷
第二届青年京剧演员(北京)擂台邀
第七届青京赛复赛(青衣组)排名
第七届青京赛复赛(花旦组)排名
李胜素长治上演《凤还巢》
国家京剧院梨园生力军集体受阅
2012北京京剧院“魅力春天”表
傅希如京剧班公开课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本站动态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国粹京剧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13564号

友情链接:小草影院北京拆迁律师模板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