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新闻
 
 
 
 
 
 
 
 
 
 
从“京剧之星”到艺术家,这条路有多长?
国粹京剧   2020-12-31 09:47:55 作者:文/郭佳 王润祺 摄/ 王晓溪 来源:北青网 文字大小:[][][]

从“京剧之星”到艺术家,这条路有多长? 

傅希如

张建国

张兵示范踢腿

谭正岩

小朋友跟张兵学“云手”

        12月26日,北京青年报携手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邀请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理事长张建国、优秀中生代演员傅希如、谭正岩、张兵来到梅兰芳大剧院,作为2021年度北京青年报“谈艺说戏话北京”戏曲文化分享会的开篇戏曲人,他们向观众讲述了“际会风云,中国京剧‘星’故事”。

        至于故事的主题,还得从这些位戏曲人的特殊身份说起,傅希如、谭正岩、张兵都参加了刚刚结束的由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主办的第三届中国京剧之星展演活动。这次展演集中体现了当今中生代优秀京剧演员的实力。同时也引发了行业的思考:京剧之星在未来如何成为真正的艺术家,挑起艺术家的责任。正因为如此,我们这期“星”故事,探讨的便是——从京剧之星到京剧艺术家,这条道路会有多长?


如何看待成“角儿”?

挑起“艺术家”担子,既开心又惶恐

        在谈到当选第三届的京剧之星时,傅希如表示既开心又惶恐。毕竟,“回顾当年第一届第二届的京剧之星们,如今都是戏曲界的‘大咖大腕’,是大家心目中的男神女神们。”但是,既然能够当选,他们也会责无旁贷地挑起这份责任。

        12月25日,全国政协京昆室与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共同举办的恳谈会上,京昆室主任卢展工曾说参加“中国京剧之星”展演的15位演员都是艺术家。此话一出,大家纷纷摆手连说“不敢”,觉得自己离大师和前辈们都差得很远,不敢称自己为艺术家。但会上,卢展工说:“你们可以谦虚,可以在艺术上觉得自己永无止境。但是到了这个时候,如果还不能、不敢挑起艺术家这个担子来,那谁来挑呢?”

        傅希如说,这番话也让他们这些青年演员感到责任重大。“艺术家”这个称呼所展现的不光是舞台上的业务水平,更包含一位演员的德行,他对于行业所做出的贡献,以及对于整个戏曲行业所能担起的担子。张兵也说,他们现在依旧在朝着“艺术家”这个目标努力,“相信再过十年,一定能做出一些成绩来。”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青年演员”“新生代演员”们也开始逐渐背负起了责任,正如张兵所说,“京剧这门艺术是没有捷径的,只有好好去练,好好去做。”

        2020年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不寻常的一年,尤其是上半年为了疫情防控而选择的居家隔离,更是给舞台工作者们带来了考验。傅希如对此的体会便是:“灾难有时也蕴含着机遇。”无法登上舞台,不能见到观众,戏曲工作者选择将舞台搬到线上,进行新的尝试。之前因为演出行程太满而无法钻研的网络平台,开始出现在戏曲人和观众们的视线中。直播排练、网上教学、新戏录制等等一系列活动纷纷登上现在流行的诸多视频网站,“传播也好,弘扬也好,都有各种各样的方式,”傅希如说,“对于我来讲也是一种尝试和突破,也会对我以后的传播工作带来更多元化的一种思潮。”


如何看待新编戏?

没有传承,无法谈创新

        2020年下半年剧场重新开放,许多经典剧目得以回到舞台,而在这一年,也同样有许多优秀的新编戏与观众们见面。在此次“京剧之星“的展演中,傅希如出演了经典剧目《秦琼观阵》,受到了戏迷们的一致好评,今年他也参与了新戏《梅兰芳蓄须记》的排演。在被问及是更喜欢排演新编戏还是传统戏目时,傅希如强调关于创新和守正,决不能凭演员的喜好决定,“这是演员的责任。”

        传承是京剧演员的第一责任。“前辈留下的艺术若是到我们这儿断了,我们就是罪人啊。”他表示如何学习和传承京剧是最重要的,“演员也需要经历从死学到巧学,然后到活学的这个过程。但原封不动的传承,原汁原味的传承,是第一步,也是任何时候都不能有非议和异议的。”

        傅希如同样提到在研讨会上,艺术家老师们就犀利地指出:“排传统戏、演传统戏、学传统戏是往口袋里装东西,而创排新编戏,则是在从口袋里往外掏东西。如果你的口袋里东西不够多,怎么往外掏?”

        这则比喻生动地描述了传统戏目与新篇作品的关系。傅希如在同李浩天老师学习《野猪林》时同样被教导学这出戏必不可少的就是其他武戏和文戏的积累沉淀。“学《野猪林》绝不是有了嗓子有了腿就能学习的,”在讲述自己学习《野猪林》这出戏时的经历,傅希如这样描述道,“要先学习《文昭关》《乌盆记》《击鼓骂曹》等等一系列的文戏,然后再加上武戏的积累与沉淀。一定要一步一个台阶。”他表示,传承和创新的关系也是如此,“如果没有传承,根本无法谈创新,而如果没有创新,任何一件事物都是缺乏生命力的。”现在的民众处在新时代,有了新的审美和需求,对于戏曲人来说,这意味着戏曲、舞台艺术,也同样要跟上时代。

如何看待各种比赛?

恢复切磋,对年轻演员必不可少

        第一届京剧之星的评选举办于1993年,第二届在1996年,如今,距离上一届京剧之星的评选已经过去了24年。

        对此,张建国表示:“这届评选出来的京剧之星们,实际上已经是各家挑大梁的挑班的人了。”

        “那时评选的时候,还有许多艺术家老师们在前面演戏,”张建国回忆道,“当时的我们还在成长阶段,而现在的这些‘星星们’已是各地各自舞台上当家的了。”面对这种活动越来越少的局面,张建国到基金会任职之后,也在努力改变。“我们那时候有梅兰芳金奖大赛、全国青年电视大赛等等各种比赛,我就想慢慢恢复一些,也让他们这些年轻人有一种奔头。”张建国相信,在比赛中的切磋交流对于青年演员来说是非常难得的提升机会。“比赛中舞台上的演员来自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艺术风格,不同门派,共同排演一部经典剧目。演出当中无形之中就是一种团与团艺术风格碰撞交流的过程,演员们开阔了眼界,也能提升自己的认知度。”

        现在评选出的京剧之星们已然是“角儿”了,但张建国认为光是“角儿”还远远不够,而是要将这些演员们培养成“艺术家”,培养成京剧界乃至戏曲界的顶。而这个过程就是“守正创新”的过程。在舞台上,将经典和老师多年的传承演出来,奉献给观众,交由观众评判。张建国他们那个年代就是在这种不断地打拼和较劲中走过来的,所以也希望能给年轻人创造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到这种平台上挑战自我。


如何看待后辈成长?

提携青年演员,甘愿给他们唱配角

        每一个时代有着不同的社会形象和社会环境,不论是什么时候,“成角儿”都不容易。张建国说,真正重要的是理念,是想清楚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角儿”。“成名未必是成就。”有人或许有很高的名气,但他能演多少场戏?师承于谁创造了什么?留下了多少让人可以流传的艺术财富和艺术价值?在这一个个问题背后,也是无数演员艺术家们为之努力的目标。

        张建国坚信这次京剧之星评选出的这15位演员都在京剧的事业发展当中,甘于寂寞,甘于吃苦,甘于奉献在这个舞台上。同时这次的评选也远不是全部,优秀的戏曲演员犹如繁星,这次只是选择了其中的“15颗”。

        谈及前辈与青年演员的关系,张建国表示“我们也是在前辈艺术家、老师们的提携下成长起来的。所以我们现在也要像前辈那样,设置多个平台,将后辈们提携起来。而且,不光要创造平台,还要同台,甘愿给他们唱配角,当绿叶。”他强调,“只有这样,才能薪火相传,京剧也不会在一代一代的传承中没落,走向消亡。”

        老艺术家愿意给年轻演员当配角,也一直是“梨园行”的一个传统,张建国也讲到了自己年轻时的经历。张建国有一位老师教了他《捉放曹》《文昭关》《碰碑》等戏。在学完《碰碑》之后,团队安排其唱主角,当时缺一个配角杨六郎,这位老师就主动提出给张建国配演。演这么重要的角色,自己的老师却来做配角,这种紧张的心情自是不难猜出。而戏中张建国更有一句戏词要向这位老师喊一句“儿啊”,就这短短的两个字,当时在台上的张建国却怎么也唱不出来。

        “当时我的老师就在旁边小声叫我‘说!’我才硬着头皮唱出来。”这样一生都难以忘怀的经历也深深影响着张建国。现如今,他也开始给团里的演员中正生配演杨六郎。

        正是这样在舞台上同台演出,艺术家对于年轻演员的刺激和传授才是最直接的,也正是这样一代一代的薪火相传,才让京剧艺术发扬光大。

内存

北京文化艺术基金

        北京青年报主办的“谈艺说戏话北京”戏曲文化分享会曾在2017年度和2019年度两次获得北京文化艺术基金的资助。

        据了解,北京文化艺术基金是由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发起设立的公益性基金,重点围绕舞台艺术创作、文化传播交流和艺术人才培养三大领域开展资助。基金面向社会接受申报、资助过程受社会监督、资助成果由社会共享,最大限度调动社会参与文化建设积极性,搭建了一个开放平等、公开透明的艺术资助体系,充分发挥全国文化中心的示范引领作用。

花絮

小记者学戏:京剧早就有“脏脏妆”了?!

        除了举办“谈艺说戏话北京”的活动之外,对于北京青年报圆桌小记者们来说也是一次难得的线下体验活动。在京剧表演艺术家老师们到来之前,小记者们齐聚梅兰芳大剧院的后台,向北京青年报的记者学习京剧知识,以及对话京剧演员时的采访技巧和问题思路。

        在分享会上,“教育圆桌”的小记者们也得到了一个宝贵的机会,他们走上台向优秀京剧演员张兵老师学习体验京剧最基础的动作之一“云手”。虽然动作“奇形怪状”,但台下他们的父母和观众们却为他们响起了掌声。

        访谈结束后,小记者们来到了演员化妆间,近距离接触到了京剧幕后的故事。梅兰芳大剧院的后台挂着大师们不同角色各个扮相的照片,北青报的记者带着小记者们一一浏览,向他们介绍照片中的人物、故事。照片中各式各样的京剧妆容引起了小记者们极大的兴趣,各式颜色的脸谱更是引起了小记者们的热烈讨论,孙悟空、曹操这些故事中耳熟能详的角色在京剧剧照中又以另一番模样与他们见面。

        而在观赏叶盛兰先生《群英会》的剧照时,一位女生突然说道:“啊,你们看,京剧早就有‘脏脏妆’啦。”

        “这可不是‘脏脏妆’,这是因为剧照的色彩问题,叶盛兰先生饰演周瑜,其面部颜色有些失真,脸色显得太红了。”现场一位老师“吓”得赶紧解释。

        在后台浏览照片的过程中,曹操人物扮相中的白面引起了小记者们的注意,“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其中一位小记者小声哼唱了一句歌词,接着惊喜地大叫:“曹操真的是白脸!”对于小记者们来说,这一天看到的了解到的绝不仅仅是京剧相关的知识,重要的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从前那些在书本中故事中听来的故事有了照片和实物的对照,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他们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全站搜索
 


 
  京剧新闻
 
2021新年京剧演唱会唱响壹佰剧
天津青年京剧团《正气歌》中华剧院
从“京剧之星”到艺术家,这条路有
百名票友丰利镇纪念毛泽东诞辰京剧
河西杨树迎新年京剧演唱会​
湖北京剧院《连心带》首演 ​
国家京剧院冰城唱响演唱会
贵州京剧院开展进乡村进校园活动
山东京剧院出夏津专场落幕
 
  热门文章
 
北京京剧院“九大头牌”
北京京剧院六个行当拔头筹
王媛媛不一样的京胡
名琴赵建华到安平为京剧爱好者加力
京城又见《六月雪》 国声演绎《
鼓点铿锵响 余韵留津门
三代艺术家节日献唱 现代与传统经
第七届青京赛复赛(青衣组)前五场
上海蓝天田慧 折服大连戏迷
第二届青年京剧演员(北京)擂台邀
第七届青京赛复赛(青衣组)排名
第七届青京赛复赛(花旦组)排名
李胜素长治上演《凤还巢》
国家京剧院梨园生力军集体受阅
2012北京京剧院“魅力春天”表
傅希如京剧班公开课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本站动态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国粹京剧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13564号

友情链接:小草影院嘉兴亿欧企业建站嘉兴模板网站 嘉兴培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