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新闻
 
 
 
 
 
 
 
 
 
 
126年后,再一次追“梅”逐梦
国粹京剧   2020-10-26 09:00:33 作者: 克勒门文化沙龙 来源:澎湃新闻 文字大小:[][][]

    126年后,再一次追“梅”逐梦

    “秋风起/落叶飘/秋月挂天上”,这是京剧《嫦娥奔月》中的一段唱词。

        正如这句词中所唱的,除了城市中正浓的秋景,这个时节的梨园秋色也格外动人,而126年前的今天更是尤甚——那一年的10月22日,著名京剧大师梅兰芳出生了。

梅兰芳

        梅兰芳,欧阳予倩称他为“美的创造者”,张庚称他为“一代宗匠”,马少波说:“梅兰芳这个名字,标志着我国戏曲艺术的水准,而且早已超越国界,成为国际公认的‘美的象征’。”

        我们“克勒门”也曾经举办过一次特别的沙龙活动,与一众名家共同戏梦逐影,探寻梅兰芳先生在上海留下的传奇,揭开京剧在上海走红的历史面纱。

名家云集的“克勒门”现场

        今天,小克勒就在梅先生的诞辰之际再一次带大家追梅逐梦,探寻他与京剧在上海经历的那段奇缘......

    “梅花诗屋”的传奇

        梅兰芳先生的外孙,梅兰芳女儿梅葆玥的儿子,范梅强先生曾在我们“克勒门”的现场分享了他所珍藏的老照片,还用上海话回忆着曾与家人们一起在上海生活时的故事。

        当年梅先生一家四世同堂,生活在马斯南路121号,今思南路87号。

这是1944年,范梅强的舅舅梅葆玖(左2)开始学戏时留的影,照片中梅兰芳(左4)与怀抱猫的夫人福芝芳(左3)及范梅强的妈妈梅葆玥(左6)。

后边的那几位,都是很有名的昆曲老师。名旦朱琴心(右3)、弟子顾正秋(左5),后来去了台湾,被人称为“台湾的梅兰芳”。

        范梅强小时候玩耍的大草坪上,还曾闪过一颗耀眼的流星。照片中与梅兰芳如出一辙,婀娜地舞着双剑的男子,正是梅兰芳当年最得意的弟子——李世芳。

        彼时梅兰芳蓄须明志,不为民族敌人唱戏。思南路的小楼里,便常见到这对师徒唱戏的身影。

        可惜的是,李世芳年仅26岁便因空难过世了。这不仅让梅兰芳伤心欲绝,更是京剧界的一大损失。

二楼的客厅里,梅兰芳最得意的女弟子,言慧珠(中间)与梅兰芳夫妇及梅葆玥姐弟在这里留下了身影。

        这是一张很著名的照片,照片中梅兰芳坐于上海故居的会客厅里。梅兰芳在上海的故居,为何又称“梅花诗屋”?皆因这背后的一幅画。

        原来梅兰芳的绘画老师汤定之,为表扬梅兰芳抗战时期蓄须明志的精神,特意绘制了这一幅青松赠予。

        这幅备受梅兰芳珍视的画作,后来随着他去了北京,至今仍挂在梅兰芳北京的四合院里。

    天蟾压轴的惊艳

        梨园界有一条“京角儿不到上海不成名”的规定,其中的原因之一便是作为全国经济中心的上海,庞大的市场让京角儿在这里赚的盆满钵满。

        同样的,梅兰芳这位京剧大师也是在上海成名。

梅兰芳演出头、二本《一缕麻》戏单(1916年)

        当年,“凤二爷”王凤卿带着19岁初出茅庐的梅兰芳,第一次来到十里洋场花花世界的大上海。

        王凤卿原本安排梅兰芳唱压轴戏,即倒数第二出戏,作为最后一出戏的“大轴”则由王凤卿自己演,结果观众特别喜欢梅兰芳,三天打炮戏后,有些观众看完梅兰芳的演出就“抽签儿”回家了。

        (京剧行话“抽签儿”指演出期间个别观众离场,多数观众离场叫“起堂”。)

梅兰芳演《女起解》戏单(1930年)

        第二天,这原本唱“大轴”的伯乐王凤卿,便主动找剧场经理要求与梅兰芳互换。要知道,这不仅是一个位次,更是直接关系到收入的事啊!

        就在剧场经理为难的时候,这“凤二爷”真是个人物,当即表示把他自己的包银,拿一部分给梅兰芳。听见这话,剧场经理也不好意思了,最后按“大轴”的价给了他们二人。

当年的天蟾大舞台

        从此,19岁的梅兰芳便在上海一炮打响,成为了唱“大轴”的头牌。

    京剧入沪的风靡

        前面咱们就说到,梨园界有一条“京角儿不到上海不成名”的规定,不仅梨园“造星捧角”的鼻祖是上海人,连京剧这一称呼,最早都是由上海人叫出来的!

        京剧的起源一般来说在皖东和鄂西,经过了徽班进京和皇室献演的历史洗礼,让北京来的徽班唱的戏逐渐变得雅俗共赏,传到上海后更是被上海人青睐有加。

当年上海丹桂茶楼看戏的盛况

        为了区别上海本土和来自北京的两种不同徽班,上海人便称北京来的为京班,还为了京班造了很多剧场,吸引了更多的京班不断南下,在上海形成了一个看京班的热潮。

        1876年,上海人终于忍不住给北京来的徽班定了名——当时在上海的《申报》刊登了一篇文章,而这里面便出现了“京剧”两个字。

        从此,“京剧”便被上海人定下了。

上海《申报》刊登的文章里最早出现“京剧”二字

        “京剧”在上海的红火,让当时的“天蟾大舞台”成了一个梨园界的奥斯卡,“不到天蟾不成名”就自然而然成了衡量京角儿红不红的标杆。

        后来,随着京剧在上海的风靡,上海本身特有的气质也给京剧注入了全新的文化底蕴和开拓精神。

        京剧学者、剧作家翁思再曾在我们“克勒门”的沙龙现场为京剧在上海总结了“六个第一”,还展示了当年京剧的华丽布景、舞台机关、剧场、以及现代戏、连台本戏等,让人惊叹这座城市与京剧的渊源,亦感叹上海对京剧的影响。

        在梅兰芳先生诞辰的今日,追梅逐梦过后的小克勒不禁感叹,原来京剧自一开始就带着兼收并蓄、集成创新的基因,所以才如此贴合地与上海这座城市的精神气质融为了一体。

        我们今天所追怀的不仅是对一代宗师的敬仰,更是一份对艺术和美好的热爱,一份走向世界的文化自信。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全站搜索
 


 
  京剧新闻
 
陕西京剧院《千秋忠烈》宝鸡大剧院
北京京剧院与您相约戏曲文化周
抚顺市满族京剧团专场系列演出启动
京剧《大闹天宫》在哥伦比亚“云端
126年后,再一次追“梅”逐梦
山东京剧院《奇袭白虎团》纪念抗美
国家京剧院演员深入广西贫困山区慰
第十五届“和平杯”京剧票友邀请赛
江苏京剧现代戏《青衣》亮相宿迁
 
  热门文章
 
北京京剧院“九大头牌”
北京京剧院六个行当拔头筹
王媛媛不一样的京胡
名琴赵建华到安平为京剧爱好者加力
京城又见《六月雪》 国声演绎《
鼓点铿锵响 余韵留津门
第七届青京赛复赛(青衣组)前五场
三代艺术家节日献唱 现代与传统经
上海蓝天田慧 折服大连戏迷
第二届青年京剧演员(北京)擂台邀
第七届青京赛复赛(花旦组)排名
第七届青京赛复赛(青衣组)排名
李胜素长治上演《凤还巢》
国家京剧院梨园生力军集体受阅
2012北京京剧院“魅力春天”表
傅希如京剧班公开课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本站动态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国粹京剧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13564号

友情链接:上海网站建设上海企业建站嘉兴网站建设嘉兴亿欧企业建站嘉兴模板网站 嘉兴培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