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新闻
 
 
 
 
 
 
 
 
 
 
一生知遇遍梨园,至今传唱谭家腔
国粹京剧   2020-10-15 09:31:20 作者: 郭佳 来源:北京青年报 文字大小:[][][]

    从京剧鼎盛春秋走来的谭派掌门昨辞世 他的成功是上天的眷顾更是自身的坚守 

    谭元寿:一生知遇遍梨园至今传唱谭家腔 

 

2019年5月谭元寿参加本报《谈艺说戏话北京》活动 摄影/本报记者 王晓溪 

 

谭元寿主演《沙家浜》 

 

谭元寿主演《定军山》剧照 

        七代传承的京剧谭门不仅是梨园传奇,也是家风立身的当代典范,当今谭派掌门谭元寿更是京剧界辈分最高的艺术家之一。10月9日12时许,这位曾经在《沙家浜》中因郭建光一角红遍大江南北的谭门第五代传人在京离世,生命定格在92岁,梨园传奇的故事也将由后辈续写……

    “我不是国宝,京剧才是国宝”

        都说一部谭家史就是一部浓缩的京剧史。说其是梨园行的第一家族,一点不为过。谭门七代见证着、经历着京剧的形成与辉煌,传承至今的不仅仅是一出出剧目,一个个演唱或表演的至高境界,更是跨越了时间与空间维度的人文遗产。

        自高祖谭鑫培从湖北江夏走出,创立了第一个京剧流派至今,谭家一门绵延百年。92岁的谭元寿作为国家级“非遗”传人也一直被奉为“国宝”,但他自己却说“我不是国宝,京剧才是国宝”,尽显家风之纯良。如今,虽然谭元寿离世,但谭门七代除了艺术的臻美、上天的眷顾,以及自身的坚守外,“唱戏要高调门、做人要低调门”的家风也将继续伴随谭氏一门走向京剧中兴。

        高祖谭鑫培不仅为京剧老生行当整理和改编了近百出剧目流传至今,更创造了京剧的第一个流派,拍摄了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四大须生之一的谭富英,完整继承了谭鑫培、余叔岩先生的艺术体系,成为正宗老生的标杆,其“要学会吃亏、让人,对别人厚才有自己的道,才有后代子孙的道”,成为谭家的立身之本。

    第一个崇拜的是杨小楼

    肖长华为其起名谭元寿

        幼年时,谭元寿经常观看京剧大师杨小楼的表演,高大英武的身影,深深印刻在他的脑海里,杨小楼成了谭元寿一生中的第一个崇拜者,而他对谭元寿的那句期许“快长大、把戏唱、成好角、名天下”日后也真的成真了。童年时,谭元寿就随父亲常去余叔岩家学戏,余叔岩向他父亲传授的余派唱腔和动作要领,使得幼年的谭元寿梦里、记忆里都是余派唱腔,甚至影响了他的艺术人生。

        10岁进入富连成科班学艺的第一天,前辈大师肖长华给他起名谭元寿。在富连成科班的七年里,谭元寿学演了近百出戏,打下深厚的艺术功底。1952年他在上海为抗美援朝募捐义演,连演了15场《野猪林》,这期间周信芳大师专程来看戏,提点他如何运用眼神和身段,并鼓励他向老祖宗学习,文武兼备。受宠若惊的谭元寿感念了一辈子。叶盛兰的知遇之恩更让谭元寿刚从富连成科班毕业,就到他的育华社担任了二牌老生。荀慧生也特邀谭元寿参加他的剧团,为其配演二牌老生。这些,对于一个十七八岁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至高的荣誉。

        谭元寿从不讳言自己的偶像是李少春先生,李少春先生演《野猪林》、演《打金砖》,甚至演猴戏,他都跟着学演。那个时候,没有服装,李少春就借给他,并教导他唱文戏要讲究劲头儿,武戏也同样要讲究劲头儿。

    连演40场《沙家浜》

    登上个人艺术高峰

        幼年时随父亲谭富英去上海黄金戏院演出,是谭元寿人生中第一次正式登台见观众。当时程砚秋和谭富英带着他唱了一出《汾河湾》里的娃娃生,那一年,谭元寿才五岁。虽因年纪小未能实现尚小云说的“等你长大了我带着你唱戏”的愿望,但后来谭元寿与尚长荣合作了30多年。至于谭梅两家的交往,可谓一段梨园佳话,梅兰芳大师在谭元寿20岁时就曾亲自打电话请他从上海赶回北京,陪梅葆玖在北京唱了一场戏,还在家中给谭元寿和梅葆玖说了《打渔杀家》和《大登殿》两出戏。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不久,谭元寿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京剧团,并随团去朝鲜慰问志愿军。此时其祖父谭小培已病重,但仍鼓励谭富英和谭元寿去朝鲜前线慰问。待谭元寿和父亲归来时,祖父已经离开人世,他也因此体会到忠孝不能两全。

        上世纪50年代,谭元寿和父亲参加了北京市第一个国营京剧团,从此成为文艺工作者,也开始被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赵(燕侠)长时间提携和栽培——马连良亲自给他说戏;张君秋器重他,从演韩琪到杨六郎直到后来跟他同演《龙凤呈祥》中的刘备;裘盛戎主动邀请他一起演全部《将相和》和《连环套》。

        1962年,谭元寿随北京京剧团受周恩来总理委派赴香港演出,有幸见到了孟小冬。孟小冬看了《失空斩》后的鼓励,成为他一生中的幸事。在演现代戏的年代里,赵燕侠带着他和马长礼、刘秀荣、洪雪飞等人共同创作演出了现代戏《沙家浜》。那个时候,谭元寿曾连演过40场《沙家浜》,登上了自己艺术生涯的一个高峰。谭家四代人都在北京京剧院工作,这里也是谭家的根据地。

    谭门八代7月出生

    四世同堂天伦之乐

        谭家的宝贝中,当属慈禧太后御赐的缂丝箭衣最为珍贵。年近八旬时,谭元寿还曾穿着这件已有百余年历史的戏服粉墨登台,演了一出《连环套》。而今年文化遗产日当天,北京青年报还曾与颐和园联手,在当年谭鑫培曾演出过的德和园戏楼,展示了戏服并分享了谭鑫培当年的演出趣事,以及京剧形成的故事。谭门第七代传人谭正岩更彩唱了一出《定军山》。

        2019年5月26日,时年91岁的谭元寿与谭孝曾、谭正岩一道登上首都剧场的舞台,参加了由北京青年报和北京人艺联手举办的“谈艺说戏话北京”戏曲文化分享会,梨园行绝无仅有的“谭门三代”为现场近千位观众分享了谭家100多年的风雨故事。那天,谭元寿兴致很高,与老友蓝天野合影攀谈,并上台讲话,还与儿孙及一众弟子和再传弟子合唱了《定军山》。

        今年7月,谭门第八代出生,四世同堂的天伦之乐仅仅维持了两个多月,谭元寿便带着家族的荣耀离世。从宫中的“无谭不欢”到民间流行“谭腔”,再到四代人服务于北京京剧院,京剧谭门对艺、对人的“严”和“孝”,将继续积淀传承,从京剧鼎盛春秋一路走来的谭氏一门也将由后辈续写传奇……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全站搜索
 


 
  京剧新闻
 
烟台京剧院惠民巡演
刘露金喜全主演《白蛇传》唱响天府
一生知遇遍梨园,至今传唱谭家腔
何园杯十二大中城市庆双节京剧演唱
贵州京剧院国庆长假红色经典
国家京剧院复排《碧波潭》进行中
烟台京剧院国庆演出牟氏庄园
多版本《白蛇传》展现国戏育人70
京剧进校园活动走进社区
 
  热门文章
 
北京京剧院“九大头牌”
北京京剧院六个行当拔头筹
王媛媛不一样的京胡
名琴赵建华到安平为京剧爱好者加力
京城又见《六月雪》 国声演绎《
鼓点铿锵响 余韵留津门
第七届青京赛复赛(青衣组)前五场
三代艺术家节日献唱 现代与传统经
上海蓝天田慧 折服大连戏迷
第二届青年京剧演员(北京)擂台邀
第七届青京赛复赛(青衣组)排名
第七届青京赛复赛(花旦组)排名
李胜素长治上演《凤还巢》
国家京剧院梨园生力军集体受阅
2012北京京剧院“魅力春天”表
傅希如京剧班公开课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本站动态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国粹京剧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13564号

友情链接:上海网站建设上海企业建站嘉兴网站建设嘉兴亿欧企业建站嘉兴模板网站 嘉兴培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