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新闻
 
 
 
 
 
 
 
 
 
 
一甲子流芳,江苏京剧三代集结
国粹京剧   2020-08-27 09:52:04 作者:陈 洁 来源:新华日报 文字大小:[][][]

    一甲子流芳,江苏京剧三代集结

黄孝慈

        江苏省京剧院六十年来的经典剧目在舞台重现。

        在50%上座率的南京紫金大戏院,江苏省演艺集团京剧院迎来了60周年生日。8月18日晚、19日晚,“甲子流芳”晚会、《龙凤呈祥》专场轮番上演,江苏京剧界老、中、青三代演员集结,将我省京剧六十载“芳华”呈现在舞台上。

    甲子流芳
    60年代表剧目集中展示

        “只要提起《虹桥赠珠》,京剧迷没有不知道的!”拉开这次六十周年晚会序幕的,正是让江苏省京剧院名噪全国的《虹桥赠珠》。

        江苏省京剧院的前身是江苏省京剧团。1960年5月,以江苏省京剧团为基础合并了南京市青年京剧团和南京市京剧团、扬州专区京剧团部分演职员,成立江苏省京剧院。而《虹桥赠珠》这一获得维也纳世界青年联欢节金奖的武戏剧目,自然就成了剧团的第一块“金字招牌”,传承以来,久演不衰。

        南京是京剧演出的“大码头”,而省京无疑是这个“大码头”上最重要的力量。

        值此大庆,省京重新整理了60年来诸多珍贵资料的“大数据”。半个多世纪以来,他们推出了以新艳秋、王琴生、赵云鹤、梁慧超、周云亮、周云霞、沈小梅、黄孝慈、陈霖苍等为主要代表的几代艺术家,和《虹桥赠珠》《荣辱鉴》《宝烛记》《红菱艳》《骆驼祥子》《飘逸的红纱巾》 等四十余部具有重要影响的优秀剧目,并在中国京剧节金奖、文华大奖、曹禺戏剧奖、梅花奖等全国重大艺术奖项中多次荣获大奖。

        当江苏京剧界的这些“IP”剧目,以折子戏的形式悉数出现在“甲子流芳”晚会上时,也打开“国粹”艺术在江苏发展的记忆。

        京剧《骆驼祥子》片段,让观众再度回忆起当年黄孝慈与陈霖苍两朵“梅花”精彩绝伦的“神仙合作”。“首场演出在南京人民大会堂,当时,老舍先生的长子舒乙也来了,看完演出,他特别激动,说父亲的作品得到了完美的呈现!”陈霖苍说。

        在舞台上演绎“虎妞”,让高飞再次忆起师父黄孝慈。“《红菱艳》在1988年参选的时候,拿的是江苏京剧界的第一朵梅花奖。看师父演绎江南水乡十几岁的女孩,你完全想象不出她当时已是40多岁的人了。而到了‘虎妞’,又完全是另一副模样。”

        《飘逸的红纱巾》中,江苏京剧中生代领军人物、梅花奖得主李奕洁再度诠释革命女战士芳菲的勃勃英姿。这部剧是省京大胆创新的缩影,巧妙地将歌剧、舞剧和交响乐元素融入京剧,并且新颖别致地嫁接了苏北民歌,该剧捧得了第五届中国京剧节金奖。

        举办60岁生日庆典,在省京剧院院长骆朗看来,最重要的意义是将省京六十载芳华中最具代表性的剧目作了一次集中展示。

    接力传承
    老、中、青迭代合作

        “挖掘和复排传统京剧,是我们传承和发扬京剧的责任。”骆朗告诉记者,2016年至2020年间,江苏省京剧院每年恢复整理改编一台传统京剧,每年挖掘复排传统折子戏15出左右。“这期间,我们还上演了原创剧目7台。而现在活跃在舞台上的基本都是青年演员,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骆朗说,和传统剧团按资排辈不同,江苏省京剧院近年来大胆启用青年演员,他们普遍知识结构高,在剧目分析、人物拿捏上更为精准,但舞台经验、艺术造诣仍然有待提高。

        对一家京剧院团来说,传承是最重要的功课。19日上演的传统戏《龙凤呈祥》,张少良、万鹏飞、张智博老中青三代扮刘备,陈旭慧、李奕洁、张婷共同演绎孙尚香,是院内60年来一代又一代京剧人传承与发展的生动缩影。

        年近古稀的张少良对“后浪”们给予很高评价,也传授了自己经验:“《龙凤呈祥》虽然是一出传统戏,但是新戏的腔来自传统戏,青年人必须从传统戏下功夫、打基础,将来才能适应各种角色。”今年27岁的张智博是京剧名家谭派第七代传人。在京剧院四年,演出机会不少,光去年一年就演了八九十场。出于对京剧的热爱,他长久以来严于律己,甚至在闷热的夏季为了保护嗓子不吹空调不碰冷饮。为了能与不同流派的演员合作演出同一台戏,他掌握了“刘备”这一角色不同版本的演法。

        “京剧的妆是很耗时又很精细的一个活儿。”85后小花旦杨晓敏说,通常晚上7:30开始演出,演员一般最晚都要5点到后台,“化妆最起码要一个小时,‘包头’半个小时,全套行头穿好一小时,所以我们京剧里面有一句老话叫:早扮三光,晚扮三慌。你早早地装扮好,气定神闲地进入角色,才不会慌。”现在的流量明星可能因为唱、跳甚至颜值一夜爆红,但京剧舞台上的“角儿”,必须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地练出来的,上台有范儿缘于身上带“功”。

        “那时候条件比较艰苦,我站一个土台子上,点三盏汽油灯,台下站着三四万个农民兄弟,我们从下午一直演到晚上。天会下雨、会刮风,雨会飘进嘴里,但大家心里只有一件事:好好演戏!”国家一级演员、梅葆玖江苏籍弟子陈旭慧回忆起当年送戏下乡的场景,在她看来,刻苦钻研的学戏态度,用真诚之心对待观众,在省京的大院里是一以贯之、一脉相承的。

    新的思考

    搭建一个共融平台

        泛黄的黑白老戏照、旧时手写的简陋节目单、从报纸上剪下来的新闻报道……一本200多页图文并茂的册子承载了江苏省京剧院一路走来的记忆,从团到院,由院到国家重点京剧院团,历经几次合并和重组,江苏省京剧院的足迹遍布海内外。不论是国外大剧院,还是乡村小戏台,他们都倾情演出,六十年的发展也是时代变迁的见证。

        随着娱乐方式多样化,“国粹”变小众,但江苏京剧未忘记振兴的使命。如今的省京梅派、程派、谭派、麒派等流派纷呈,保留剧目有200多出,目前“能演”的有100多出。骆朗告诉记者,江苏京剧院有一个5年“蓝图”。“未来5年,希望能推出两台好看、叫座、响当当的原创作品;同时,要把优秀青年演员培养得更好,去冲刺白玉兰奖和梅花奖。”这次院庆,他们特别邀请了北京、上海、天津、湖北、福建等众多兄弟院团来观演,希望通过这样一台演出,搭建一个全国共融的京剧平台,未来,在演出、交流等方面更加密切。

        近年来,京剧跨界、出圈现象引发关注。先有“女老生”王珮瑜通过综艺节目圈粉,后有影视剧《鬓边不是海棠红》“带货”京剧。面对新规则、新生态,京剧如何传承,如何创新发展,这是省京走过一个甲子之后必须面对的新问题。 

        图片由江苏省京剧院提供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全站搜索
 


 
  京剧新闻
 
一甲子流芳,江苏京剧三代集结
梨园“顶级搭档” 泰州《龙凤呈
云南京剧院“大理行”红色经典演唱
滨州市京剧艺术团送戏下乡走进杨柳
海口暑期公益活动走近京剧
北京京剧院复工以来已进行多场演出
山西京剧院启动送戏下乡演出活动
第十五届“和平杯”报名结束 25
深圳“戏曲早茶” 京剧名家首秀
 
  热门文章
 
北京京剧院“九大头牌”
王媛媛不一样的京胡
北京京剧院六个行当拔头筹
名琴赵建华到安平为京剧爱好者加力
京城又见《六月雪》 国声演绎《
鼓点铿锵响 余韵留津门
第七届青京赛复赛(青衣组)前五场
三代艺术家节日献唱 现代与传统经
上海蓝天田慧 折服大连戏迷
第二届青年京剧演员(北京)擂台邀
第七届青京赛复赛(青衣组)排名
第七届青京赛复赛(花旦组)排名
李胜素长治上演《凤还巢》
傅希如京剧班公开课
国家京剧院梨园生力军集体受阅
2012北京京剧院“魅力春天”表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本站动态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国粹京剧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13564号

友情链接:上海网站建设上海企业建站嘉兴网站建设嘉兴亿欧企业建站嘉兴模板网站 嘉兴培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