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新闻
 
 
 
 
 
 
 
 
 
 
北京京剧院:最大程度惠民,但坚持不送票
国粹京剧   2019-04-22 10:40:49 作者:李 雪 来源:中国文化报 文字大小:[][][]

    北京京剧院:最大程度惠民,但坚持不送票

        3月31日,北京京剧院建院40周年“辉煌岁月”展演的最后一场在北京长安大戏院上演。演出前,观众早早候场,售票窗口挂出了“票已售罄”的牌子。这天,北京京剧院同时推出5场演出,堪称京城奇观。而过去一个月,29台剧目37场演出更让戏迷过足了瘾,演出一票难求,展示了剧院的艺术底蕴和市场驾驭能力。

        在北京京剧院院长李恩杰看来,市场意识首先是产品意识,出好戏是赢得市场的首要因素。院团要走精品化的道路,用产品价值体现剧院价值,把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追求体现到让观众愿意花钱买票的认可中去。这样,观众对演出才有信心,院团才得以在竞争中长久生存。

    以更现代的方式呈现传统剧目

        从王蓉蓉的《状元媒》到杜镇杰的《珠帘寨》,从李宏图的《周仁献嫂》到迟小秋的《锁麟囊》,经典的魅力直抵人心。而《审头刺汤》《马前泼水》《碾玉观音》等小剧场京剧也让观众看到了当代京剧人的青春、前卫。

        “京剧当然不能随便创新,一些传统大戏我们希望它们原汁原味、高品质流传下去。对没能保存下来的剧目也应挖掘其价值,以更现代的方式呈现给观众。”北京京剧院演员马博通说。他在《审头刺汤》中担任主演,在小剧场京剧对京剧的生活化呈现方面深有感触。

        梅兰芳曾因不满足于仅演古装剧而尝试时装新戏,荀慧生因不满足戏服的表现力而有了“留香装”,裘盛戎则开创了融铜锤花脸与架子花脸于一体的花脸新流派……艺术的不断创新也是京剧传承至今的不竭动力。当下,有的传统剧目客观存在着时长过长、情节推进过慢、剧本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为此,北京京剧院顶着巨大压力,提出了梳理剧本、合理调整舞台调度、去粗存精、每出戏原则上不超过2.5小时的要求,明确了舞美要庄重大气,体现北京京剧院京朝大派的风格和探索使用现代舞台技术的追求。

        由杜镇杰、张慧芳工作室推动的“寻梦·承泽”项目已成为北京京剧院传统剧目整理加工的品牌,其推出的70%的剧目都进行了再加工。“我们的舞台的设计灵感来源于老戏台,针对当今剧场里镜框式舞台较大、较深的特征,我们将舞台改造成喇叭形,演员5步就能走到台中央;加上中幕把舞台分成前后两个区,前区演出,后区可以进行布置,摆放桌椅,使演出更加紧凑。”杜镇杰说。

    要么不上手,要么不撒手

        2015年,北京京剧院发起为期一个月的新编京剧展演活动。在没有备选女主演的情况下,迟小秋在5天时间里以惯有的艺术水准完成了6场《宋家姐妹》的演出,其中一天连演两场,勒头待装时间超过10小时。“这部戏有激情、有创新,吸引了很多年轻戏迷,很多没接触过京剧的年轻人看过之后说,他们希望京剧就是这样的。”迟小秋欣喜地表示。

        “要么不上手,要么不撒手”是近年来北京京剧院在创作上对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总结。为保障艺术品质,剧院专门成立艺术品质提高专项工作组,为作品保驾护航,还邀请专家到排练厅指导、到剧场检查。2011年创作的《宋家姐妹》通过五轮加工,演出近50场,成为新时期新剧目创作的典范。

        几年来,北京京剧院打造了“唱响之旅”“传承之旅”“发展之旅”“魅力春天”“每周一星”“双甲之约”“寻梦·承泽”等品牌项目和活动,剧院影响力、观众认可度、市场占有率大大提高。

        2013年,北京京剧院开启“双甲之约”巡演,梅兰芳之子梅葆玖率领北京京剧院演员,与海内外梅派弟子与再传弟子共同赴约,展现梅派艺术的传承发展。一年多时间里,从江苏泰州到天津、上海、台湾以及美国纽约、华盛顿和俄罗斯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地,“双甲之约”完成了近30场演出。北京京剧院的演员登上美国林肯中心与肯尼迪艺术中心,再现梅兰芳当年在美演出的经典剧目,被《纽约时报》称为梅派的“稀世之旅”。在俄罗斯马林斯基剧院演出时,剧场内人行通道被观众围得水泄不通。

    从“求人看戏”到“今日售罄”

        “我这票是同事送的,不来不合适。”“领导,这周我的专场多留点票,朋友都要来捧场。”时至今日,有的戏曲院团仍旧靠赠票维持面子,社区组织好观众,大巴车免费把人拉到剧场,演完再送回家。靠如此手段,院团“制造”出很高的上座率,而实际的出票率却羞于出口,长此以往形成了售票少、演出收入低、演出积极性低、演出质量低、售票更少的恶性循环。

        “我们正努力让所有演出一律以市场方式运作,取消赠票、放弃组织观众。要建立对艺术、对自己实力的自信,树立为观众负责的理念。相信只要把戏演好,一定能把观众请回剧场。”李恩杰说,今年春节,剧院演出的出票率达75%,有些观众甚至因为买不到票或剧场一段时间不安排北京京剧院的演出而向市长热线反映意见。

        蜕变的背后源于北京京剧院过去多年的难言之痛:2009年,北京京剧院全年演出1119场,演出收入1831万元,场均收入仅1.63万元。通过近几年的市场化运作,2017年,剧院商业演出场均收入达到8.6万余元,主演、配演的收入翻了几番,形成了较为合理的人才竞争机制。

        与此同时,2012年开始,北京京剧院开展持续的送戏下乡,相继走进京郊及河北、天津等地演出,每年不少于60场,“每周一星”演大戏,形成“时间上跨越全年、地域上覆盖全市辐射津冀”的态势。

        “基层演出不能凑合,主演必须是剧院的领衔主演、剧院中坚、青年领军和优秀的魅力新星。个人按剧院要求报名,后经专家筛选,最终确定剧目和主演。别看有的角儿已经开过好几次专场,但仍旧没争取到‘每周一星’的演出机会。”李恩杰强调,“与大戏院同样的演出质量、不一样的价格是惠民演出的特色。‘每周一星’的票价是长安大戏院票价的1/10至1/5,有的票只10元一张,最大程度惠民但坚持不送票,就是要把服务百姓与培育市场结合。”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全站搜索
 


 
  京剧新闻
 
北京京剧院:最大程度惠民,但坚持
上海京剧院广西演绎《春秋二胥》
湖南京剧保护传承中心4月第一场
国家京剧院《西安事变》亮相运河剧
于魁智李胜素领衔国家京剧院演出洪
江苏京剧院《镜海魂》再响澳门
国光剧团两部大戏上海带来“京昆新
“炫彩青春”展演活动正式启动
惠州:京剧送下乡 村民乐开怀
 
  热门文章
 
北京京剧院“九大头牌”
北京京剧院六个行当拔头筹
王媛媛不一样的京胡
名琴赵建华到安平为京剧爱好者加力
京城又见《六月雪》 国声演绎《
鼓点铿锵响 余韵留津门
第七届青京赛复赛(青衣组)前五场
第七届青京赛复赛(青衣组)排名
上海蓝天田慧 折服大连戏迷
第七届青京赛复赛(花旦组)排名
第二届青年京剧演员(北京)擂台邀
三代艺术家节日献唱 现代与传统经
2012北京京剧院“魅力春天”表
李胜素长治上演《凤还巢》
海阳京剧团演出京剧《地雷战》
刘荣升京剧团《薛仁贵跨海征东》天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本站动态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国粹京剧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135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