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知识
 
 
 
 
 
 
 
 
 
 
《芳韵绝音——梅兰芳1920—1936唱腔艺术衍变研究》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
国粹京剧   2023-02-07 11:44:37 作者:卢旸 来源:北京号 文字大小:[][][]

一个艺术学博士从梅兰芳唱腔的衍变发现了怎样的秘密

        梅兰芳是“四大名旦”中第一位灌录唱片的艺术家,也是在1949年之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中灌录唱片最多的一位。然而,多年来人们对梅兰芳唱腔的研究多为具体音乐形态、唱腔创新及演唱发展技巧的总结和归纳,较少做系统历史性的研究。中央音乐学院艺术学博士任思以音乐历史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历史音响的聆听和感悟,借助计算机音频测试软件,结合乐谱,对梅兰芳唱腔艺术的衍变进行了具体分析,其著作《芳韵绝音——梅兰芳1920—1936唱腔艺术衍变研究》由文化艺术出版社于近日出版,为梅兰芳唱腔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京剧音乐研究新尝试

        1920年到1936年,是梅兰芳艺术生涯的鼎盛时期,也是其唱片灌录较为集中的时期。其间,他共录制了18批、171面唱片,与当时知名的唱片公司均有合作。大多数唱片的录制都遵循了“新老交替、新旧并举”的思路,每一批唱片中既有他创编的新编剧目,又有传统剧目。这些珍贵的音响史料为研究提供了条件。

        “我打算抓功夫细听一下自己各个时期所灌唱片,从里面找出嗓音、唱法变化过程,然后总结出一套经验。因为青年演员只听到我近年的唱法,从过去的唱片中,可以听出我走过的道路,对他们也许有些用处。”1961年,梅兰芳在文章《漫谈运用戏曲资料与培养下一代》中提到通过唱片音响分析唱法变化规律的想法。遗憾的是,梅兰芳1961年8月去世,没能实现这个想法。

        任思受到文章的启发,搜集整理《梅兰芳老唱片全集》(2004)、《程砚秋老唱片全集》(2005)、《京剧大典》(2002)等唱片音响资料,选取梅兰芳1920年至1936年灌录的唱片,通过对其音响呈现出来的唱腔进行研究,在导师、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李淑琴指导下,以梅兰芳唱腔衍变为题写作博士论文。之后,她在博士论文基础上进一步修订完成著作《芳韵绝音——梅兰芳1920—1936唱腔艺术衍变研究》。

        在学科分类中,戏曲隶属戏剧领域,使其研究与中国音乐史研究渐行渐远。“只有音乐史学界与戏曲音乐界相互合作、彼此支持,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对戏曲的研究才能推向一个新阶段。”李淑琴认为,打破学科壁垒,共同推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研究是完全可行的,《芳韵绝音》就是对京剧音乐的历史性研究的一次新尝试。

渐趋丰富,繁中有简

        京剧是在近现代传统音乐的新格局中获得高度发展、具有较大影响的戏曲剧种。“俗语说,‘移步换形’,今天的戏剧改革工作却要做到‘移步’而不‘换形’。”1949年,梅兰芳在采访中提出“移步不换形”的发展理念,表示京剧是一种古典艺术,修改起来要经过充分的准备和慎重的考虑。改要改得天衣无缝,看不出痕迹,不然的话,就会生硬、勉强,所得到的效果也会变小。

        “梅兰芳的一生都在不断地尝试创造,但总体上仍然脱离不了古典的范围。”任思介绍,梅兰芳的唱腔艺术充满着变化的特征,如润腔方式上逐渐丰富,演唱技巧上趋于成熟;拖腔上旋律的装饰性逐渐增强,伴奏乐器逐渐丰富,伴奏音乐的音色更加饱满。这些变化并不是大刀阔斧地改革,而是渐变、微变,是在遵循京剧自身生存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移步”的。任思表示,“移步不换形”不仅适用于以京剧为代表的戏曲,也可看作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中传统音乐发展的规律性总结,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生命力所在。

        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梅兰芳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唱腔艺术。这不仅能在唱片欣赏中感受到,也能从频谱分析中观察出。任思采用VoceVista Video软件和音乐表演研究在线分析平台,获取唱片中的音乐信息,对润腔中的倚音、颤音、波音、落音、断音进行量化分析,对演唱速度与节拍、力度与发声进行图形化展示。比如,在分析倚音润腔时,任思选取京剧表演艺术家陈德霖在百代公司录制的《银空山》(约1907)和梅兰芳在百代公司录制的《天女散花》(1920)中的各3个倚音润腔,用音频软件进行测试、比较。

        结果显示,陈德霖的倚音润腔在音高曲线上呈现箭头状的棱角,表现出阳刚硬朗的特征;相比之下,梅兰芳的倚音润腔虽有突出,并不尖锐,少了棱角,反映出圆润柔和的特征。“陈德霖与梅兰芳在倚音润腔上的不同风格,造成了唱腔风格上的差异。”任思介绍,最初录制唱片时期,梅兰芳的唱腔接近于陈德霖,但在阳刚之中又蕴含着美,自身独特的风格已初显端倪。在继承陈德霖的基础上,梅兰芳对倚音润腔形式的运用使唱腔更加细腻,旋律性更强。

        通过计算机音频测试配合谱例、释文和听觉体验,任思在书中立体化地展示梅兰芳唱腔艺术中润腔、拖腔、伴奏音乐的发展变化,归纳出梅兰芳唱腔艺术整体上具有“渐趋丰富,繁中有简”的衍变特征。任思解释道,“简”不是表面上的简单化,而是从“繁”中锤炼出来的一种精练的体现。在梅兰芳的唱腔艺术中,看似简化的演绎,却能精确表现出人物形象和内心情感。

        蕴含中正、自然之美        聆听梅兰芳唱片时,任思有一个深刻的听觉体验:没有忽上忽下的大起大落,非常平稳,清新质朴。梅兰芳曾评价自己的舞台艺术,“一向是采取平衡发展的方式,不主张强调出某一部分的特点来,这是我几十年来一贯的作风。”梅葆玖也说过:“梅派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特点。讲究的是规范,是范本。他无论是一招一式,一字一腔,发声运气,都非常强调规范,就是不要突出某一方面,那当然没有特点了。”

        1932年,长城公司力邀四大名旦共同录制了一张《四五花洞》的唱片,荟萃了梅、尚、程、荀四个流派。任思把《四五花洞》中的音响放置于在线平台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梅兰芳所演唱的乐句在速度上舒缓平稳,快慢对比不明显,只是有细微之处的变化;而尚小云、荀慧生、程砚秋演唱的乐句在速度上与梅兰芳相比快慢对比更为突出。

        与同时期的其他三大名旦相较,梅兰芳的唱腔没有特别突出的特点。“感觉似乎平平淡淡,但其中所蕴含的中正、自然之美,恰恰也是梅兰芳唱腔艺术中突出的特点。”任思将此美学风格总结为“中”,“最中庸处乃是最艺术处”,梅兰芳的唱腔艺术体现出中庸之道。这是梅兰芳之所以成为梅兰芳,梅兰芳唱腔流派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唱腔流派的根本所在。除了“中”之外,任思还归纳梳理出梅兰芳唱腔艺术所体现的“和”“圆”“易”三种美学风格。任思表示,其研究得出梅兰芳唱腔艺术“渐趋丰富,繁中有简”的衍变特征是初步的,期待相关专家学者提出建议,以便对该问题进一步深入研究。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全站搜索
 


 
  京剧知识
 
《芳韵绝音——梅兰芳1920—1
《知行集——叶少兰艺术文论》编后
《冯耿光笔记:梅兰芳背后的银行家
​​《封杰京剧文集》新书发布会举
有声读物《京剧,原来这么好玩》推
梅兰芳黑胶唱片数字藏品
《中国京剧传承人大讲坛》
《京剧有故事》阅读推广活动
《梅兰芳艺术人生文丛》出版首发
 
  热门文章
 
大嗓与小嗓
京剧前后三杰
京剧的起源
同光十三绝
京剧的唱腔
《气冲霄汉——童祥苓传》
京剧的剧目
四大名旦
京剧的表演
四大须生
梅派弟子陈正薇出书传承《天女散花
京剧的流派
京剧的行当
史依弘携绘本《给孩子的京剧》作客
《周信芳全集》全部出齐
商务印书馆为京剧艺术家立传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本站动态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国粹京剧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13564号-1

友情链接: 模板网站森格物园林景观不锈钢花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