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文粹
 
 
 
 
 
 
 
 
 
 
燕去长空艺韵存
国粹京剧   2025-03-28 09:37:11 作者:崔 伟 来源:人民日报 文字大小:[][][]
燕去长空艺韵存

        赵燕侠先生以97岁高龄安然离世,使京剧艺术失去了在新中国开宗立派的最后一位大家。赵燕侠的人生和艺术充满传奇色彩,有着艺术面貌随时代而变、艺术追求始终贴近观众的可贵自觉。

        赵燕侠从小跟随江湖卖艺的父亲学戏,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是父亲严苛的要求,以及从小就极具毅力的苦学苦练。京剧界谈到她的成功流传这样一句话:“赵燕侠的一身本事是她父亲打出来的。”晚年说起这些,赵燕侠反而很幽默地看待这一切:“我没有练好挨打,那是让我改正;我练好了同样挨打,那是让我记住。”

        严苛的艺术训练,加上穷艺人子女“肚里长牙”的要强,使赵燕侠练就常人不具备的坚实基本功。在她之前,京剧旦角演员花旦、青衣、武旦分工很清晰,赵燕侠却能够演花旦轻盈灵动,演青衣歌唱动人,演武戏疾风骤雨,即使反串武生、小生、花脸,也都精彩到位。因此,她15岁起就在北京、上海等地享有盛誉,1960年加入北京京剧团,仅32岁便成为和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并驾齐驱的“五大头牌”之一,最终创立了京剧“赵派”。

        我因工作关系和赵燕侠接触颇多。看她演戏、排戏,深感她的艺术态度极其严谨,特别注重在“四功五法”基础上的生活化表现和鲜明的情感刻画。一次,我冒昧地小声询问:“看您的戏,怎么和其他老师不一样啊?”她莞尔一笑,同样小声回答:“我是赵燕侠啊!”我当时并未理解这一回答,随着年龄与阅历加深,越琢磨越觉得深刻。

        赵燕侠高明在既把传统审美掌握深透,又能自觉向生活与时代靠拢,探索创造形成新传统与个人艺术风格。她始终明白自己处于新中国,新的时代对京剧题材提出新课题,观众对京剧艺术有着新要求。她始终在求索如何能够答得出色,承中有创,旧中出新,独树一帜。她最突出的是唱腔与念白平易近人,不用字幕、不用话筒字字入耳,美妙亲和。她对我讲,一次请青年观众看戏,却被礼貌地以听不懂而婉拒,于是下定决心要改变传统唱念,做到更加通俗易懂。她审慎地舍弃或减弱传统唱念诸多的变音规则,发挥嗓音甜美优势,吐字发声上吸收曲艺、评剧等手法,在老戏、新戏中不断实践,力求既讲味道又生活化,最终形成不失京剧唱念的独特味道感,并成了“赵派”。我问她何来此追求的勇气,她淡然地说:“人家都听不懂,戏唱给谁啊?”

        “赵派”浓烈强化传统京剧与观众的情感共鸣。《白蛇传》“合钵”一场的“小乖乖”一段,好听只是艺术效果,催人泪下才是情感追求。本身就是一位女性、一位母亲,她把生活中的情感融入传统题材的表现里,做到台上母亲肝肠寸断,台下观众热泪潸潸。她说过,加这段唱是担心观众到《断桥》后退席,有了这段唱留住观众的,不仅是艺术动听,更是人物情感的牵惹。赵燕侠叮嘱后学最强调“不是学我赵燕侠,你要变成白素贞”。

        赵燕侠最具社会影响的是在现代京剧《沙家浜》中原创了阿庆嫂的生动形象。她排过许多新戏,但创造地下交通员阿庆嫂的形象难度很大。阿庆嫂不同于传统女性,也不同于喜儿这样的新人物,要有地下交通员的干练、机智、勇敢。赵燕侠说:“兰花指和传统唱念都不适合这个人物,得创造一种新的表现方法,但还要是京剧。”于是,她向沪剧阿庆嫂表演者丁是娥请教,把这种学习戏称为“兵对兵,将对将”。她深入了解感受阿庆嫂的原型,使阿庆嫂“附体”于自己,做到形神兼备,通过唱念和表演的深厚功力达到出神入化。《智斗》一场,她通过一言一语、一颦一笑的生动拿捏,以及给刁德一和胡传魁让烟的诸多细节,表现阿庆嫂特有的江湖感、身份感。可以说,赵燕侠的人物塑造使《沙家浜》成为现代京剧的经典。

        生活中的赵燕侠有些“高冷”。看戏到后台,每每喧闹戛然而止,准是她来巡视演出准备工作了。晚年,她很少出来参加活动。去逛农贸市场,看到一个要价20元的商品,刚要拿起来看看,小摊贩竟提醒:“老太太,这个可贵啊!”赵燕侠哭笑不得。对于国家大事和京剧艺术,她从不缺席。全国驰援汶川地震抢险救灾,她悄悄捐出一个月工资。她对观众的想念和尊重始终未淡却。几年前,“赵燕侠舞台生活80周年”活动上,多年不上台且患病的她演唱《沙家浜》“歼敌”唱段,嗓音特别见功夫,剧场如沸腾一般。

        赵燕侠常说:“作为演员最不能得罪的就是观众!”她对京剧的贡献观众不会忘记,“赵派”艺术一定会薪火流传。因为杰出的艺术家不仅具有自然生命,更拥有永不泯灭的艺术青春。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全站搜索
 


 
  京剧文粹
 
燕去长空艺韵存
梅兰芳上海行影响了京剧艺术革新
京剧戏班封箱是什么 戏班开箱仪式
梅兰芳90年前的苏州义演
上海京剧改良,66年走了500米
梅兰芳上海滩一炮打响
京剧艺术与吉林市
京剧票友的那些人和事
哈元章 一代京剧名伶的两岸情缘
 
  热门文章
 
话说“粉戏”
梅兰芳大弟子魏莲芳
谈谈程派第三代传人
跷功:京剧里的芭蕾
谈言慧珠之组班​
清宫唱戏轶事
老谭的髯口
《游龙戏凤》:风流就在这朵海棠花
康万生先生原生态演唱会
勾脸武生
3月10日空中剧院《玉堂春》观后
当今舞台上的梅派演员——李胜素
1992年至1994年梅兰芳金奖
关于余叔岩的“擞音”
品京剧《宰相刘罗锅》
新艳秋七十高龄登台轰动梨园界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本站动态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国粹京剧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13564号-1

友情链接: 搜外友链 模板网站 花箱定制 不锈钢花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