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文粹
 
 
 
 
 
 
 
 
 
 
古代戏剧的终结,京剧​
国粹京剧   2021-10-26 11:10:01 作者:好男说音乐 来源:企鹅号 文字大小:[][][]
古代戏剧的终结,京剧

        一、 自1790年“四大徽班进京”到京剧的形成,前后经历约五十年的时间。

        二、徽班进京,是为祝寿而来,开始只是在内廷供奉,很少与市场接触。道光七年才正式转为外班,与其它剧种有了广而频繁的交流。

        三、为了观众、为了市场,徽班的演出总是诸腔杂陈。昆曲、吹腔、罗罗腔、梆子腔都有,文、武戏兼有。

        四、依观众的需要,徽班的表演形式逐惭定了下来,演唱的“西皮”“二黄”又兼收其他声腔之长,最终形成了“皮黄腔”,这就是京剧。

        五、京剧诞生在一个诸腔杂陈,既相互争斗又相互渗透的特别环境中。京剧是其中的强者,又很幸运。

        六、它强在有清醒的市场观,有明确的观众意识;它幸运就幸运在这一场诸腔相遇的混战中,战有对手、学有榜样,快速地完成了自我完善。融四海声腔为一体,成为南北皆宜、八方同纳的国剧。


    戏曲腔调小知识

        1、“二黄”来自安徽形成于鄂东与安徽相邻地区,在京剧、汉剧、徽剧等剧种里,二黄同西皮腔调并用,合称“皮黄”。在湘剧、桂剧等剧种里,二黄又称“南路”。

        2、“西皮”是在明末清初秦腔经湖北襄阳传到武昌、汉口一带,同当地民间曲调结合演变而成。在湘剧、桂剧等剧种里,西皮又称“北路”,同二黄称为“南路”相对。

        3、皮黄合称“南北路”,皮黄中二黄腔凝重,西皮腔明朗。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全站搜索
 


 
  京剧文粹
 
古代戏剧的终结,京剧​
真正的戏剧价值,要向人物内心去寻
“叫好声响起的时候,我们最幸福”
戏曲传承中院团的角色担当​
戏曲剧本写作谈
探索“戏曲+”模式
沪上民营院团集群发展
中国京剧与8K电影第一次“握手”
戏曲传承,本质上是文化认同
 
  热门文章
 
话说“粉戏”
康万生先生原生态演唱会
梅兰芳大弟子魏莲芳
《游龙戏凤》:风流就在这朵海棠花
当今舞台上的梅派演员——李胜素
3月10日空中剧院《玉堂春》观后
品京剧《宰相刘罗锅》
1992年至1994年梅兰芳金奖
中国戏曲的“四功五法”并不守旧
跷功:京剧里的芭蕾
蓝天珠帘寨四郎探母杂谈
新艳秋七十高龄登台轰动梨园界
谈谈程派第三代传人
关于余叔岩的“擞音”
勾脸武生
5月19日院梅派艺术青年人才演出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本站动态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国粹京剧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13564号

友情链接:模板网站花箱护栏网森格物园林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