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文粹
 
 
 
 
 
 
 
 
 
 
京剧是如何走进上海的?
国粹京剧   2020-06-01 10:11:47 作者: 来源:解放日报 文字大小:[][][]

    京剧是如何走进上海的? 

        清乾隆年间,徽班进京。同治五年(1866年),上海英籍华人罗逸卿营建仿京戏园——满庭芳,翌年派人赴津邀京角来沪演出。同治六年,刘维忠建丹桂茶园,聘请北京三庆、四喜等班的一批名角来沪,“沪人初见,趋之若狂”,演出大获成功。之后,续有京角南来,如杨月楼、孙菊仙、谭鑫培等。

        光绪二年(1876年),《申报》上出现“京剧”称呼,“京剧”遂作为剧种名称流布,“长江数千里,上至武汉,内及苏杭,远去闽粤,甚至湖南之常德郡,亦有京班足迹,佥以上海为根本”(哀梨老人《同光梨园纪略》序)。许多名角从此在上海定居演出。

        京剧来沪时,上海已是四海通商、八方交流的中国南方经济、文化中心,对外通商口岸。由于京剧倍受广大观众欢迎,徽班、梆子、昆班等剧种的艺人为在演出市场中争一席之地,经常与京剧同台演出。嗣后,甚至有一批徽、昆、梆子著名艺人改唱京剧,形成了京、徽、梆合流,不仅使上海京剧充实了一批享有盛名的演员,而且还丰富了京剧剧目,提高了表演艺术水平,从而为南派(即海派)京剧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与此同时,为适应市场要求,京戏班实行戏班、戏园一体和股东制,即前后台统一负责管理。这既促进了演出市场的竞争,也进一步调动了演职人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随着戏园观剧条件的改善、戏园装饰的典雅,采用当时先进的煤气纱罩灯作为演出照明,使观众有“地火通明如白昼”的惊喜,从而大大拓展了京剧的中、上层观众面,并得到传媒的赞许,京剧成为上海独尊的剧种。广阔市场,促使京津名角纷纷南下。光绪末年,以演京剧为主的茶园已近20家,其中不少是京剧名角经营的。

        上海作为一座开放的大城市,吸引了众多西洋文艺来沪演出。话剧、歌舞、马戏等西洋文艺把灯光、布景融入舞台后所产生的艺术感染力,对上海京剧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光绪三十四年,夏氏兄弟、潘月樵等在爱国商界支持下,在南市小东门首建新舞台,三年后迁址。新舞台建有可以装置灯箱、布景的设施和转台,并先后延请日本的布景专家和申城美术家张聿光担任布景绘画师,使剧界和观众大开眼界。嗣后,文明大舞台等新式剧场次第建造,上海的舞台建筑发生了历史性转折。与剧目革新相适应,在人物造型方面,对化妆、服装、头饰等也进行革新和改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冯子和、周信芳、盖叫天、林树森、欧阳予倩等崭露头角。影响所及,一批南来上海的北方名角也起而投入京剧革新。梅兰芳在1913年、1914年两次来上海演出,回北京后,先后编写了《孽海波澜》《一缕麻》《黛玉葬花》等一批新戏。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上海京剧表演流派纷呈。周信芳创始的麒派和盖叫天创始的盖派,形成了海派京剧的两大支柱。郑法祥、张翼鹏的悟空戏,冯子和、贾璧云、毛韵珂、赵君玉、黄玉麟等名旦,冯志奎、刘奎官等名净,周五宝、刘斌昆等名丑,构成了京剧海派艺术的缤纷色彩。

        (摘自《上海文化艺术志》)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全站搜索
 


 
  京剧文粹
 
京剧是如何走进上海的?
天籁之声贯苍穹
新时期天津京剧茶园文化
京剧《锁麟囊》面世始末
云南京剧班社格局之变迁
1934年5月20日梅兰芳演出《
忆谭富英先生二三事
北平梨园伶人的自我修养
李光缅怀父亲李宗义
 
  热门文章
 
梅兰芳大弟子魏莲芳
康万生先生原生态演唱会
当今舞台上的梅派演员——李胜素
3月10日空中剧院《玉堂春》观后
品京剧《宰相刘罗锅》
中国戏曲的“四功五法”并不守旧
话说“粉戏”
《游龙戏凤》:风流就在这朵海棠花
1992年至1994年梅兰芳金奖
蓝天珠帘寨四郎探母杂谈
跷功:京剧里的芭蕾
关于余叔岩的“擞音”
谈谈程派第三代传人
勾脸武生
裘世戎与云南京剧
品品青年张派演员王奕戈《玉堂春》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本站动态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国粹京剧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13564号

友情链接:上海网站建设上海企业建站嘉兴网站建设嘉兴亿欧企业建站嘉兴模板网站 嘉兴培训网 深圳网站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