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盛云:尚和玉说“幺二三”
尚和玉老师的武功人人皆服,谈话中这方面的话题最热烈。余叔岩说:“我看尚老在台上打把子,快慢自如,干净利落看着一点也不担心,是真正的艺术享受。我对打把子非常感兴趣,因为打把子可以提高‘身上’。我是演老生的,总担心演出中掉髯口,这样就不能舒展自如了。尤其是枪把子。就拿‘幺、二、三’来说吧,虽是简单的招数,可我心里总是没底儿,拿不住准谱儿,不能确定到底应该怎么打。”
郝寿臣也点头附和。余叔岩接着说:“我是爱琢磨,练功一般都是从小不从大。别小看《战樊城》《摘缨会》一类的开锣戏,真要把它演好了可不简单。所以,也別小看了枪把子里的‘么、二、三’,要是把它打好了,也不容易。尚老,您说是不是这么个理儿?”
“余老、郝老别谦虚!”尚和玉老师欠了欠身说。“虽说我有那么一点儿小小的窍门儿,也是在台上‘砸锅’砸出来的。今天听张三一句,明天听李四一句,都记下来。赶上适当的戏,就拿到台上去用。对了的就坚持用下去,不对再改。这样一点儿一点儿地摸,有那还不知道对不对的,就存在心里,以后找机会再说。余老您今天问到这儿了,我就说说,但不一定对。”
接着,尚和玉老师讲起了打把子的经验和门道。他说:
“打把子和练武术有关系,若是有点儿武术基础会很有好处。武术讲‘枪扎一线,棍打一片’是有道理的。
“枪的把位定得不对,枪线就直不了。这在‘么、二、三’中最明显。只要一看打‘么、二、三’的手法就能知道把位准不准。
持枪的两把要宽,
一窄就会晃头。
前把往前伸,
基本与肩头取平,
不能过高或过低。
后把要抬到接近右腋,
这样,枪就端平了。
此外,切记身子要侧向前方,
只有如此,
オ能保证“枪扎一条线”。
“么、二、三”,这三招是有生活依据的。
‘么’是刺咽喉
‘二’是刺心窝,
‘三’是刺喉部。
咽喉和心窝这两个部位相距不远,所以打起么、二、三”来,枪身的摆动不能大,掌握住这个要领,手或枪就都碰不掉髯口了。再者,枪身摆动不大,自然出枪的线路是直的。所以,咱们都说么、二、三是枪的基础,
“持枪最忌讳前把高后把低。这样的拿枪方法有句笑话一一那不是什么金枪、银枪,成了鸟枪啦。
“有的演员拿枪,后把低到接近肚脐,身子也不侧立,这样打起把子来,前把必定大晃头,与对方一下也碰不准。并且,后把在肚脐左右摆动,这正是髯口尖梢的部位,这怎么能不掉髯口呢?这种打法,自然出枪的线也就不直了。这是违背枪把子的要领法则的。”
尚和玉老师话音刚落,余叔岩先生恍然大悟道:“好!对,您说的再清楚不过了,这下子我总算有了准谱儿啦!”
《京剧谈往录四编》
北京出版社
1997年10月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