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文粹
 
 
 
 
 
 
 
 
 
 
戏曲衰落了,年轻人真的不喜欢京剧吗?
国粹京剧   2019-04-29 09:14:24 作者:荷露团珠 来源:人民日报 文字大小:[][][]

    戏曲衰落了,年轻人真的不喜欢京剧吗?其中原因是什么?

        京剧,或者说包括所有传统戏曲;传统文化,都面临着巨大的受众脱离的现象。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有几个,有人说,是由于什么现代娱乐文化的丰富多彩,人们选择多样性造成的。也有这个原因,但绝对不是主要的原因。任何事物形成到一种局面,都是有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如果没有因,是不会出现果的。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多元化的文化对国人的冲击是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它也不是主要的原因,包括京剧,没人看是有原因的,可不代表京剧或者说真正的传统艺术没人喜欢。

        那么,戏曲的日渐衰落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觉得有这么几点:

        其一,历史原因 。

        任何艺术,它都有从盛到衰的这么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会由很多的因素促成。那么,如果在一个比较平和的环境下,比如西方的没有社会动荡战乱的那个环境中,这个过程会是和缓的、平均的、缓慢的、合理的。那么在中国这个情况就不同了,本来事物是成、住、坏这么个过程,这里住的过程会非常的长,但是,那些年,传统戏曲由于运动而产生的断代原因,使这个过程被提前拉到了最后的一步,促使京剧完全到了青黄不接濒临完结的境地。

        其二,是艺人本身的原因。

        著名京剧老生谭派第五代掌门人谭元寿有一次感慨的说:(大意)“都说过去的科班如何的恶劣严苛,如何的不近人情,可那种方式是真出好角儿,人是有惰性的,太舒适的环境,是造就不出人才的,现在的戏校不就是例子吗?现在到是不打了,可是,人才也真难培养出来,若现在还有富连成那样的科班,我头一个把正岩(元寿老的孙子谭正岩)送过去”。

        过去科班对学员比较狠,要求高,练功辛苦是一方面,还有科班对基本功有非常严格的训练要求,也是其中的一项,一个云手要拉好几年,一个学员光是基本功就得让你每日不间断的苦练,就和武术的站桩站马步一样,虽然枯燥,但是上了台,一抬腿,一投足绝对边式好看,因为那是长年累月下苦功积累出来的。而现在的演员,往往出现的问题,很多都是基本功没有解决好。我们今天看过去的文献,过去京剧的每位有成就的老艺人,都是从小下了大苦而升华出来的,借用电影《霸王别姬》里小赖子的话,他看到台上的名角儿那个光彩和剧场内山崩地裂的喊好声,大哭着说:“这得埃多少打才能出来呀!”,张国荣扮演的程蝶衣就对他的徒弟小四说:“等你流上三船五车的汗,就明白了!”

        一分辛苦一分得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是绝对的道理,从古至今不会变的,为什么今天的艺人上了台不好看,你的功夫不到位,你怎么能好看,你的演出质量不高,人家看完了没有什么感觉,也没有想第二次进剧场的欲望,你的技艺不能拿人,引不起观众的兴趣,你怎么能盈利,怎么能良性发展?玩意儿这东西是骗不了人的,就如同中国足球队,你说他们的心思都不放在踢球上,不好好的苦练,不去动脑筋思考技术,明儿上了场,他想尽办法也不会进球的。

        同样一个道理,刚才说了,艺人的艺术,你功夫下到什么程度,他在台上就会体现出什么样的效果。天天说年轻人不喜欢看戏,你那戏快演成杂耍了,你胡弄谁呢?别说年轻人,就是喜欢戏的戏迷,也不看你那败家玩意儿!该较劲的地方,你愣给演拉稀了,浪费时间,浪费感情,你说谁能喜欢你那东西,还一次次的去看?大家说是不是这个道理。

        其三,传媒的误导起到了很不好的作用。

        过去民国时期,艺人演出的技艺精湛是一方面,媒体的传播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比如当时《顺天时报》评选的“四大名旦”,都是媒体参与艺人的演艺事业,这些都很好的推动了京剧的良性发展,而今天的媒体,大力宣传的是西方的艺术,现代主义的艺术,其他门类的艺术,对传统文化或者民族的艺术,戏曲,能压缩就压缩,他们的理由是,既然没人看还是别浪费那些时间宣传了。

        不但如此,很多所谓的文化人对戏曲基本一知半解,就想当然的写一些莫名其妙的文章以赚眼球,比如什么《全宇宙只有一个程砚秋》嚯,够大的,这种标题党实际文风非常的不好。还有一些所谓的文化人把一些过去的名词误传误导,比如“男旦”这个词,最后居然搞戏曲的也糊涂了,也跟着“男旦长男旦”短的叫(关于男旦这个话题,我另一篇文章里有详述,这里不多说)。这些对戏曲的振兴都起到了相反的作用。所以,造成了今天戏曲不景气的局面,也有媒体的一部分功劳。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全站搜索
 


 
  京剧文粹
 
戏曲衰落了,年轻人真的不喜欢京剧
传统戏曲搭上互联网快车
京剧人才短板怎么补
3000万游戏玩家中可能诞生新戏
“90后”戏曲演员走进直播间
戏曲振兴在春风中加速
从戏曲演员带耳麦说起
京剧跨界圈粉有多少种可能?
长三角戏曲大传播大流动势在必行
 
  热门文章
 
梅兰芳大弟子魏莲芳
康万生先生原生态演唱会
3月10日空中剧院《玉堂春》观后
当今舞台上的梅派演员——李胜素
品京剧《宰相刘罗锅》
中国戏曲的“四功五法”并不守旧
《游龙戏凤》:风流就在这朵海棠花
蓝天珠帘寨四郎探母杂谈
跷功:京剧里的芭蕾
1992年至1994年梅兰芳金奖
关于余叔岩的“擞音”
话说“粉戏”
裘世戎与云南京剧
勾脸武生
谈谈程派第三代传人
品品青年张派演员王奕戈《玉堂春》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本站动态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国粹京剧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135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