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文粹
 
 
 
 
 
 
 
 
 
 
尚小云与还珠楼主
国粹京剧   2018-12-09 11:26:16 作者: 倪斯霆 来源:北京文摘 文字大小:[][][]

    尚小云与还珠楼主义结金兰 

    一

        1928年暮春的一天傍晚,天津法租界马家口的春和大戏院内座无虚席。京剧“四大名旦”之一尚小云正在演出《昭君出塞》。

        台下一位身着蓝布长衫的青年聚精会神地看着演出。每当唱到精彩处,他总会领头叫“好”;有时蹙眉凝望,若有所思;有时从袖口拿出纸笔,悄悄记录。

        台上的尚小云满腹狐疑:台下这位穿大褂的是谁啊?

        又一个夜晚,那位青年再次坐到包座上,一位茶房先生弯腰送过一碗茶水,并悄悄说:“这是尚老板送的。他请先生散戏后到后台叙叙。”

        终场,青年人疾步走向后台。此时尚未卸妆的尚小云正手持小茶壶喝着茶水,见他到来便一边招呼备茶,一边上前握手:“敢问先生大名,何处发财,我的戏您怎么场场必到?”

        “我叫李寿民,在报馆做事。自小喜好听戏。不知尚老板找我有啥子事?”

        “尚某有一事不明,您听戏怎么还在纸上写写画画呢?”

        李寿民忐忑地说:“本人对史书和戏词都感兴趣,我是在记尚老板唱词中的典故,回去好与史书互证。”

        尚小云听罢又急问:“那李先生能否对尚某的戏词和表演做一番评价?”

        “一般人只知武戏要文唱,却不知文戏也要武唱。武戏文唱,可避免过火;文戏武唱,可防止太温。不火不温,入情入理,才是好戏。若是再多排些可供武唱的文戏,那就更好了。”

        尚小云听罢,紧紧握着李寿民的手说:“先生所言极是。您对梨园行研究很深,不知李先生肯不肯屈尊为尚某写些本子?”

        “本人不才,尚老板若不嫌弃,我倒愿意一试。”

        三天后,李寿民便将已易名《汉明妃》的《昭君出塞》修改本,送到戏院后台。

        这是在天津《大公报》任编辑的文学青年李寿民与京剧名旦尚小云初次相识的一段佳话。让尚小云怎么也想不到的是,几年后,眼前这位貌不出众的青年竟以“还珠楼主”的笔名,在天津开笔写出了一部名震大江南北的神怪武侠小说巨著《蜀山剑侠传》,并由此成为民国武侠小说宗师。

    二

        尚小云仅凭一次初交和一个剧本,就将还珠楼主引为知己,绝非草率。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京剧艺术已是空前繁荣,随着“四大名旦”脱颖而出,演员的竞争也在加剧。梅、尚、程、荀在台上相互竞艺的同时,在台下也分别组建了自己的“智囊团”。

        比如,梅兰芳身边有齐如山、李释戡、黄秋岳、吴震修、冯幼伟等写剧本,搞策划;程砚秋则得益于罗瘿公、金悔庐、翁偶虹等剧作家鼎力相助;荀慧生有赖于陈墨香“量体裁衣”式的剧本。而尚小云身边除了清逸居士在做老戏剧本的整理外,急需一位能为他量身定制写作新戏的文化人。

        1927年6月20日,北京《顺天时报》举办过一次“五大名伶新剧夺魁投票活动”。所谓“五大名伶”,除梅、尚、程、荀外,又挤进一个徐碧云。结果梅兰芳凭借新戏《太真外传》一举夺魁。由此可见,新剧本对演员竞争有多重要。

        其实,凭借尚小云的名声与影响,找个有学问的文化人为其写本子并非难事。无奈这些人所写的本子难入尚小云法眼。他要找的人,是一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较深造诣,同时又能深谙自己舞台艺术的行家里手。恰在此时,他发现了还珠楼主。他第一直觉便是,此人正是梦里寻他千百度的笔杆子。

    三

        还珠楼主也确实没让尚小云失望,他整理扩充的《汉明妃》经尚小云再度出演后轰动菊坛。在此后的几年,他又连续为尚小云编写出多部适合尚派特点的新戏,如《芙蓉镜》《花蕊夫人》《林四娘》《白罗衫》等,并再次为尚改编整理了《乾坤福寿镜》《梁红玉》等传统戏。从1928年到1933年,身居天津的还珠楼主,已成了尚小云名副其实的专职编剧。

        尚小云与还珠楼主不但在京剧舞台上合作默契,珠联璧合,在人生大舞台上,经历也颇为相似。他俩均是早年丧父,而且都是少年“神童”。他们两人自1928年春天在津相识、相交四年后,终于在1932年的春天,换帖相拜,结为金兰之好。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全站搜索
 


 
  京剧文粹
 
尚小云与还珠楼主
戏曲界纪念京剧表演艺术家萧长华
兰州青年京剧团1979年推出《南
跟随梅兰芳学戏的日子
烟台京剧的几个传奇
武汉京剧团获金庸授权排演《射雕英
《天水关》中的好戏
天津中国大戏院的开幕典礼
梅兰芳回乡演出
 
  热门文章
 
梅兰芳大弟子魏莲芳
康万生先生原生态演唱会
3月10日空中剧院《玉堂春》观后
当今舞台上的梅派演员——李胜素
品京剧《宰相刘罗锅》
中国戏曲的“四功五法”并不守旧
《游龙戏凤》:风流就在这朵海棠花
蓝天珠帘寨四郎探母杂谈
跷功:京剧里的芭蕾
1992年至1994年梅兰芳金奖
关于余叔岩的“擞音”
话说“粉戏”
裘世戎与云南京剧
勾脸武生
品品青年张派演员王奕戈《玉堂春》
谈谈程派第三代传人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本站动态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国粹京剧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1356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