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江苏京剧院《出征前夜》加紧排练
国粹京剧   2020-03-30 10:08:30 作者: 邢虹 翟羽 来源:南京日报 文字大小:[][][]

    90后武汉编剧将情感投注到剧本

    江苏“最美医务工作者”故事搬上京剧舞台

        同为医务工作者的情侣,先后报名支援武汉;夫妇出征,将老母亲托付给弟弟;一家十三口人,十一人在一线抗疫……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江苏医务工作者的一个又一个感人故事无数次击中人们的泪点。如今,这些故事将在京剧舞台上呈现。 

        最近这段时间,江苏省演艺集团京剧院的排练厅里,“战疫”京剧《出征前夜》正在加紧排练。这部戏特邀著名话剧演员、文华奖得主郝光担任总导演,省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张坤,优秀青年演员高飞、陈丹娜、张少良等担任主演。用戏曲记录与歌颂奋战在抗疫一线的江苏援鄂医护工作者,用一部精心打磨的剧作向他们致敬。 

    一个个真实故事,化作京剧舞台一折折戏

        原创现代京剧《出征前夜》共分为五个场次——《风起》《断发》《托母》《团圆》《送别》。这些都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我年轻抵抗力强,我要上”“我年龄大有经验,我要上”“我是党员我要去”……台词也是来源于真实生活。 

        《风起》讲述疫情暴发后,江苏医务工作者争先恐后要求支援武汉的动人场景。 

        《断发》讲述了一对医务工作者情侣先后报名支援武汉,男孩亲手为女孩剪去长发,并盟誓在疫情结束返宁之日结为夫妻的故事。这个故事是以南京鼓楼医院的护士任文静和其男友南京鼓楼医院的抢救室护师林玉博为原型加工创作的。 

        《托母》描写了一位即将支援武汉的江苏医生与其同去武汉抗疫的妻子,将年近耄耋且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老母亲托付给弟弟的故事。创作灵感来源于连云港灌云县人民医院主管护师乔凌云,其母前不久出了车祸仍在康复期,但是依然奔赴湖北支援。 

        《团圆》讲述夫妻二人同时报名支援武汉,但只有丈夫被选上,妻子不放心丈夫一人去,向院长申请去武汉,丈夫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劝说妻子顾好后方,妻子这才决心留在无锡抗疫的故事。背后的原型是江苏“最美医务工作者”无锡市人民医院临床研究中心的助理研究员浦浙宁,浦家十三口人,有十一人奋战在一线抗疫。 

        《送别》则展现了在南京禄口机场送别医护人员的场面。 

        《断发》《托母》《团圆》是《出征前夜》的核心场次。据江苏省演艺集团京剧院院长骆朗介绍,《出征前夜》采用串折形式,将这三个独立的小故事融为一剧,可以合演,也可以拆分作为单独的折子戏演出,形式较为灵活,也更接近于传统戏曲架构。 

    字字动情,90后武汉姑娘写剧本感同身受

        京剧《出征前夜》由江苏省演艺集团创作研发部的青年编剧邓天乐撰写剧本。这位90后姑娘,去年刚从中国戏曲学院毕业,就接下了这样的重任。 

        “在这个剧本的创作过程中,我自然地会融入很多自己的情感。”邓天乐说。原来,她是个武汉妹子,因为疫情,今年没能回去和父母团聚。“这个春节我没能回武汉,在南京过的年,在集团领导家吃的年夜饭。” 

        在南京,邓天乐时刻牵挂着家人。“看不见、听不见你的我,忐忑,牵挂。”这是抗疫歌曲《武汉,你好吗》里的一段歌词,也是她这段时间以来最真实的写照。疫情发生后,邓天乐的父母以不同形式参与抗疫。“我爸在大学里工作,他们学校被征用,做了隔离病房,爸爸一直在学校和家中两头奔走,除了参与快建隔离病房,还在社区做志愿者给每家每户送生活物品。”时刻关注疫情的邓天乐,看着江苏医疗队一批批奔赴湖北,看着江苏人民一次次支援,感动不已。“武汉的状况已经在一天天地得到改善,这是所有医务工作者共同努力的结果。” 

        2月下旬接到创作任务后,邓天乐几天内就完成了第一折剧本的第一稿,“边写边被感动,江苏医护人员的无私奉献真的特别伟大”。

        邓天乐说,对抗疫情,她的“武器”就是文字,“希望我的每一个字都是星火,既能照亮黑暗,又能燃烧激情,既能鼓舞人,又能代成千上万的武汉人诉说对医护人员的感谢。”她期待着疫情早日结束,“《出征前夜》是我毕业工作后独立创作的第一个剧本,正式公演的时候,希望爸妈都能来现场看。” 

        《出征前夜》由话剧表演艺术家、“文华奖”得主郝光担任总导演。拿到剧本后,郝光感慨万千:“比如说《断发》这一出戏,没有一个人不喜欢美,尤其是女孩子。但在疫情面前要舍小存大,要逆行出征,她们不仅要献出大爱,还要敢于面对生死。” 

         虽然是话剧演员出身,但在戏校成长的郝光,对于国粹京剧有发自内心的爱。“京剧有身段、有唱腔,表现形式多样化。以大写意的形式渲染全景,再聚焦到具体的一些事件来展现。而且把握住人物的细节、揭示人物的灵魂,京剧有优势。”郝光说,用国粹的美,来映照美丽的白衣战士,恰到好处! 

        郝光说,这部戏因为有了人物面对生死的抉择,所以显得特别悲壮。“从导演层面来看,我们要尽量通过矛盾冲突来揭示人物关系,把他们的大爱精神反映出来。故事呈现上,会坚持以小见大,让小人物在大环境、大背景中散发出他们精神的伟大和人性的光辉。” 
    演员首次尝试设计唱腔

    戴着口罩排练加深对角色理解

        疫情也给《出征前夜》的创排带来了不少挑战。 

        《托母》一折的唱腔设计一改由专人编腔作曲的方式,变成由演员本人和乐队共同合作完成的模式。 

        “西皮、二黄、反二黄……京剧的板式很多,我就摘出一些比较经典的唱段,再根据自己的声线加以调整,然后用手机录成小样,发给乐队老师听。最后再根据乐队老师的反馈整理。”国家一级演员张坤说,以前没尝试过,这是第一次。“为了设计唱腔,3天没怎么睡过觉,这其中乐队设计唱腔的老师也付出了很大的心血。” 

        张坤在《出征前夜》中饰演医生贾许。贾许接到支援武汉的通知后,连夜与同去支援武汉的妻子陈杨,一同将年过耄耋的老母亲送到弟弟家,路上夫妻二人还惊讶地发现母亲得了阿尔茨海默病。在与母亲告别时,贾许有些不放心,又跟母亲叮嘱了一遍。“妈,你别忘了,我跟你说过什么……”这是《托母》里的场景,虽然演员只是身穿便装在简陋的排练厅内里练习,但任谁看过,都忍不住在伤感的配乐声中潸然泪下。 

        戏中饰演贾许妻子陈杨的是青年演员高飞。在《托母》这折戏中,贾许与陈杨有着多层次、丰富的情感脉络,他们有作为医生的担当,也有对老母亲的亏欠,以及和弟弟之间未解的“误会”。为了理解人物形象,高飞做了大量功课,阅读了大量关于医护人员的报道。戴着口罩排练更是让她对人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戴着口罩声音不容易出来,不得不唱得更大声,但不一会儿就有胸闷、头晕的感觉。医护人员长时间穿着防护服、戴着口罩在隔离病房工作,岂不是更难受。但他们依然坚守一线,这样舍生忘死地用生命去守护生命。” 

        从《四郎探母》《红鬃烈马》,到《向农》,高飞和张坤一直是“舞台CP”。虽然合作多次,但这次二人依然全力以赴,不敢掉以轻心。张坤说:“古装戏演员可以借助水袖、髯口来传情达意。这是一出现代戏,我们要在30分钟内传达原型人物内心复杂的情感变化,一切都要靠表演,一切都要靠眼神。”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全站搜索
 


 
  京剧剧目
 
湖南京剧保护传承中心《无名卒》
成都京剧研究院 联合打造《雪域金
浙江京剧团抗疫京剧《夜空》内部首
石家庄京剧团创作《挂云山》
江苏京剧院《出征前夜》加紧排练
翁国生率浙京创排抗疫京剧《夜空》
江苏京剧院《出征前夜》加速创排
南京京剧团《光绪之死》“云坐排”
烟台京剧院新创作《逆行的光》
 
  热门文章
 
天津青年京剧团新排《牡丹巧戏仙》
《虹桥赠珠》
《一捧雪》
《甘露寺》
《将相和》
《穆桂英挂帅》
《八大锤》
《红嫂》
《白蛇传》
《三娘教子》
《杜鹃山》
《江姐》
江西京剧院原创《碧血慈云》党校演
《吕布与貂蝉》
浙江京剧团《王者俄狄》热演深圳文
《定军山?阳平关》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本站动态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国粹京剧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13564号

友情链接:上海网站建设上海企业建站嘉兴网站建设嘉兴亿欧企业建站嘉兴模板网站 嘉兴培训网 深圳网站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