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是南戏的发源地,不仅历代戏曲活动活跃,而且人才辈出,为我国戏曲事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其中京剧虽然不是地方剧种,但它在温州地区的传播也已有百年历史,不少京剧艺人代代相传,为京剧艺术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成绩。毫无疑问,瓯越大地是京剧艺术积淀丰厚的沃壤,京剧在温州文化史上也占据着重要一页。
“新剧”由福建传温州
京剧传入温州,约在清光绪二十年(1894)前后,当时称“新剧”,大多由福建戏班来温演出。因为当时福建戏中的京调班虽不是嫡系,但和京戏相近,唱皮簧,讲究做工,表演丰富,特别是武戏精彩,曾受到温州群众欢迎。据有关资料记载:早在光绪二十二年(1896),就有“新福建班”来温演出。清末民初《张棡日记》5月21日载:“班内有一花旦名晋卿,色艺俱工而曲韵悠扬,尤足令人心醉。”又“在驻春园内搭台演寿戏,班是‘新福建’班,席间觥翠交错,珠光辉煌,歌管嗷嘈。戏从已时演起,至四更方歇。”另有福建“老荣升”班(1898)在温演出过《白虎堂》《黄金印》等剧。
清末民初,离徽班进京已有多年,京剧逐渐风靡全国。光绪二十六年(1900)正月,温州曾组建“咏霓社”演唱京剧。相传,系永嘉县令叶咏霓赞助,故名。此后在平阳,由平时爱好京剧的中医师祝筱亭牵头,会同士绅筹募资金,到北京聘请了一位外号“大猫骨”的演员来平阳教戏,并创办名叫“改良会”的剧社(两者皆属票房),旨在改良戏剧,振兴京剧,还招收了数十名青少年进行培训。由于师资优良,教学严谨,曾培养出不少人才。后来“改良会”解散,这些学员分别充实到金福连、大三庆、大高升等京班,成为温州京剧界的骨干,如老生阿崇,大面阿辣,小花脸蔡森等(见马允元《识途集》)。
大约在光绪末,福建又来了一个叫“三良福”的班子,据林骏《颇宜茨日记》载:“三良福”曾在光绪二十二年(1896)十月,在温州陈府庙等处,演出《定军山》《公孙瓒收纳赵子龙》《临江会》等剧。尤其是武功戏特好,真刀真枪,开打火爆,影响极大。为了竞争,当时温州乱弹艺人习武成风,并聘请福建班艺人在温落班。第一个是“竹马歌”班,聘请“三良福”班的武旦奇凤等入班。据黄一萍《温州之戏剧》载:光绪末年之际,有奇凤者,从闽班来温。即被该班所罗致;凤系武旦,善饰青衣,《泗州城》《三娘教子》诸戏,实赖彼以达佳境也。由于奇凤能文能武,负有盛名,特别是武打更为拿手,那段时期,“竹马歌”曾因此显赫一时。
温州京班竞相建立
宣统元年(1909),由邑人洪可闻集资聘请北京艺人李达子来温教授十二三岁的儿童,后成立“翔舞台”,又名“尚武舞台”,此是温州京剧最早的班子。据清冒广生《戏言》载:“近有组合新班名尚武台者,专唱二黄(黄陂、黄冈)秦腔,国人风焉。”1912年,该班正式开始演出,主要演员有:一声雷、春梦婆、黄飞熊、小素兰、金奎、陈国梁、廷伦、草上飞、施金声、一溜烟等人,其中旦角姜绮雯(艺名“汉宫秋”)名噪一时,所演剧目如《双珠凤》《新安驿》《紫霞宫》等戏风靡全城,邻近各县皆为轰动。1917年1月31日《张棡日记》载:“午饭赴戏厂看‘尚舞台’。是日演《二进宫》《空城计》《擒张任》《戏迷传》《薄情郎》《乌盆计》等……而《界牌关》之演罗通盘肠大战王伯超,大为有声有色,奇警不凡,此班之脍炙人口也。”
在此期间,在温州又有余彦松掌班成立的“大三庆”京班(1912),王桂新掌班成立的“大高升”京班(1912)等;在瑞安有陈五(芷霖)在城隍殿巷组建京剧班社,由诗人洪幼园取名为“琴娱社”(1912)。之后在文成玉壶镇,有余式顺创办的“天蟾舞台”、另有“新教育社”演出《文昭关》等戏。同时平阳“文明舞台”、乐清“乐城舞台”以及“象山舞台”等相继成立。他们在温州各地演出,颇受群众欢迎。1916年12月18日《张棡日记》载:“是晚闻仓后庙有‘象山舞台’。晚饭后即去看,坐于偏厢楼上,以戏箱载到稍迟,人已拥挤如潮。直到开幕已八句钟。班中服色鲜明,行头整齐,而生旦均十二三岁童子,做手极工,第一出《戏叔》、第二出《碰碑》、三出《断桥》,均声韵悠扬,观者喝彩。正本是《青蛇记》。”由于当时京剧盛行一时,地方戏曲班在城区被迫让出阵地,退居农村。与此同时,永嘉、瑞安、平阳等地的民间业余票房应运而生,形成一股京剧大流行的趋势。
1918年由黄式芬、朱定山等10人发起,成立“新声舞台”,派人赴申聘请京剧著名演员来温演出。“文明舞台”亦有演出,1919年4月29日《张棡日记》载:“是晚九圣庙有戏,乃偕店友吴君往观之。班为‘文明舞台’,皆系十三四童子演习。予向闻名而未寓目,今晚竟观至圆台归。戏凡七出,如《汴梁图》《翠屏山》《泗州城》《李陵碑》《小放牛》,皆画态极妍,拳足便捷,而且意态生动。”
女子习戏第一声
1917年秋天,乐清南镜秋招女童培养女伶,赁园开演,创立“女伶剧社”(亦称“女子剧社”“群芳舞台”“凤舞台”),为温州女子习戏之第一声。一次在瑞安四柏巷演出,轰动全城。1919年10月14日《张棡日记》载:“盖坤伶演戏,实吾瑞千余年所未有,亦不可不一开眼界。晨乘船赴城,下午即赴四柏巷看戏,戏场四面看厂搭遍,场旁城际、城上周围亦男女坐满。时戏正开场,无一切八仙、跳魁星、女加冠诸俗套。其桌衣上绣‘群芳女班’。第一出演《追信》《拜帅》,系昆曲。次三演《花蝴蝶》《金殿装疯》,四五则演《战蒲关》《拾镯》。而《拾镯》一折为女伶爱仙演。风流跌宕,眼角传情,尤令人销魂。此真伶界之别开生面,是晚演《三堂会审》《送灰面》《白水滩》《破腹验花》《洛阳桥》诸剧,而《白水滩》一剧用真兵器击刺,尤见五花八门之妙。”
1921年,“凤舞台”在温州城区售票演出,3月24日《张棡日记》载:“赴五马街打铁巷内‘凤舞台’戏园,购普通票一纸,付小洋二角入内,是日演《鱼藏剑》《滑油山》《母女会》……计八剧。按此班须生、青衫、老旦、净脚均尚可目,盖演文出,皆是女子本色,故较男伶擅,惟演武行则未免减色耳。”“凤舞台”后曾赴嘉兴、湖州等地,在戏园或游戏场演出。
外地名角风靡舞台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是温州京剧发展的又一高峰。除原有本地京班演员之外,永嘉商人还集资从上海聘请名角来温,如“游艺新剧社”等在温州一带演出,因为男女同台合演,获得观众欢迎。1929年4月10日《张棡日记》载:“午饭后即与墨婿赴郡城隍庙看‘游艺社’新剧,演《玉堂春》,后本情节极佳,中间男女合演,其旦脚名金鸾者,系十八九岁女郎,色艺俱工,其演苏三于三堂会审时,庭诉侃侃,凄婉动人,令观者无不同声喝彩。晚演《九更天》,金鸾扮马义之女,其握刀自尽时,言辞声泪俱下,亦极警醒可人。”当时,天声班社在温亦甚负盛名。班中多尚舞台子弟,名角甚多,有名“成均”者,瑞安人,初学正旦,旋改须生,唱做俱贯注全神。《七星灯》一出,扮演诸葛孔明垂死发令,气息断续,神来若晚,观者叹为空前绝后。后在楠溪,亦以演此剧致死。净角阿顺,善《司马逼宫》。武生阿安,善《翠屏山》。
这一时期,京沪各地相继应邀来温演出的京剧演员,其数不下二三百人。有青衣陈雪琴,麒派老生杨立昆、高百岁,盖派武生贾宝山,老生张玉庭、徐鸿培,小生张雅君,武生张翼鹏、赵君良,铜锤花脸傅青奎(女)等,产生极大影响,其中以北平舞台影响最大。
1935年,驰名杭嘉湖一带的文武老生筱毛豹与宁波籍武生夏玉昆合作,率宁波京班在市区温州大戏院演出,合约期满后,经过整顿,更名“北平舞台”,成为温州地区的流动班子,经常演出于市区各庙台。北平舞台由武生兼文武老生的夏玉昆自任班主,演员有青衣花衫崔艳茹、崔艳秋、须生陈月亭、架子花脸夏玉珊、少年武生十龄童、小丑阵珊禄、武花脸刘金元、武行谢春利及鼓师钱洪发、大锣钱洒池、小锣钱子龙、琴师“乌烟客”等数十人,常演的折子戏与本头戏有:《反五关》《铁公鸡》《霸王别姬》《捉放曹》《追韩信》《沉香扇》《周瑜归天》《彭公案》等。该班演员功底扎实,演戏认真,因此不但市内各庙台争先邀聘,而且茶山、梧田等乡区的殿宇也派人来订演出合同。
本地演员赶排新戏
如此一来,本地演员面临挑战,纷纷添置行头,赶排新戏,掀起了“斗台”热潮。而最精彩的斗台戏,应是当年在西门仇家坦的那次金福连与北平舞台的拼搏。两个戏台都是现搭的草台,距离不到10米。两个京班从当天下午1点钟左右开演,一直演到次日早晨才收场。双方演员,使出浑身解数,大演拿手好戏。观众人山人海,时而喝彩,时而鼓掌,欢腾之声,响彻云霄。此时城乡京剧观众越来越多,不仅市区庙台和剧院常演京戏,每逢街巷举行“拦街福”活动,亦搭台演出京戏(引自张明《三十年的温州京剧》)。
这一时期,温州京班十分活跃,较知名的班社有:金福连、大三庆、大高升、胜阳春、新天声等,各拥有一批优秀演员。其中大高升以拥有擅演关公戏的季阿腊作号召;胜阳春则以青年演员众多为特色,参与角逐。金福连的前身是天声京班,后因班主易人,经过改组、加强阵容并更名。全班演员30余人,比较闻名者有文武老生张春来,青衣衫黄春长,须生范静波、武生兼红生支海亮、徐方梦、北京籍铜锤花脸王海涛、大花脸周凤山、李方娒、小丑陈哈哈、徐笑笑、陈呆呆;小生池娒、花旦胡理钗、陈凤妹、武旦严小棠(庆云)、坤角老生王兰香(银娒)、二路老生兼小生全月楼(长生)、武行管大康、林天麟、碎巧等。金福连上演剧目颇为丰富,常演的折子戏有《刀劈三关》《辕门斩子》《打渔杀家》《甘露寺》《打銮驾》《追韩信》《风波亭》等,连台本戏有《狸猫换太子》《封神榜》《五虎平西》《火烧红莲寺》等。每次演出,台下观众挤得水泄不通,风头之盛,一时无匹。
举行义演为抗日
上世纪30年代前后,温州地区有好几家剧院上演京剧。1925年有温州戏业公会在市区大高桥开设戏院,初名“咏霓舞台”,一度改名“胜利剧场”,后又改名“黄金舞台”。1935年,温州西门三港庙前有“福禄林游艺场”,场内设中、小型剧场4个,曾以上海须生金继潭挑梁,演出京剧折子戏。以后还有三官殿巷的温州大戏院、五马街的中央大戏院等都上演过京剧。
抗日战争爆发后,温州各地一些有识之士为了抗日,曾把京剧作为宣传武器。1936年,温州联中老师和学生为了支援百灵庙的抗日义勇军,经过精心策划和准备,曾在五马街中央大戏院举行过一次大型义演活动,节目以京剧折子戏为主,由陈演汉、金家馨、陈小鲁合演《捉放曹》;单启棠等合演的《贺后骂殿》;又有钱敏玲、蔡心谷等人合演《二堂训子》等。演出阵容整齐,曾获业内好评。1938年,在平阳县城成立了“复兴剧团”,以文化复兴京剧为宗旨,由尤葆枢牵头,与当时京剧爱好者自愿而成,曾排练演出老舍编剧的《忠烈图》等剧,宣扬爱国主义精神。1939年8月19日,温州各地的救亡演出,有京剧《忠烈图》《花木兰》等。当时,各地京剧票友频频登台演唱,成为社会风尚。
合并组建京剧团
新中国建立后,温州尚有老金福连、新金福连、新新福连、大三庆、新三星、新民剧团共6个班社。1951年,剧团整顿,划县管理,重新组建五星剧团,归属温州市;红旗京剧团,归属平阳县;大众京剧团,归属永嘉县。其余演职员分别到金华、龙溪等地参加当地所组织的京剧团。此后10余年中,温州3个京剧团一直在城乡演出,颇受观众欢迎。
温州市京剧团前身为大三庆京班,1951年先由温籍演员王友楼、林瑞文、高永连、王洪元、胡理钗、冯宗保、曹胜元、王秀凤等组成五星京剧团,张松亭为团长。1954年春易名温州京剧团。首任团长林瑞文,导演沈沉。吸收沪杭演员老生刘隐笙、花旦陈冰华、小生刘阮及鼓师缪达源入团。1956年由刘隐笙任团长。以后又吸收张少春、程效良、徐洪林入团,行当齐全,阵营益强,同时招收一批学员培训。为了培养京剧新生力量,从1960年至1971年,通过举办温州戏剧学校以及各种类型的训练班,不断向京剧团输送人才,其中丁烈华、陈海华等成为主要演员,并多次获奖。
温州京剧团在整理改编剧目,提高京剧艺术质量和培养青年接班人方面,取得很大成绩。除上演传统剧目之外,还演出相当数量的新戏,有《还我台湾》《海瑞上疏》《金沙滩》以及温州作者孙宰万、沈沉编剧的《斗玄坛》《英雄泪》及高兆铭编剧的《卧薪尝胆》等。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又上演过不少现代戏。“文革”期间,3个剧团合并为温州京剧团和平阳京剧团。至上世纪80年代初,温州京剧团知名老演员刘隐笙、陈冰华、刘阮、张少春相继退役。1987年前后,温州、平阳两个剧团先后撤销。但民间票房活动依然十分活跃,并在农村建立了广阔的戏剧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