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京剧传到上海,上海就有了票房。这个票房不是剧场门口卖票的房间,而是戏迷自发组织的活动场所,为了研究、交流看戏心得;为了可以和心仪的演员沟通、探讨;也为了可以自娱自乐,或清唱、或彩唱,过过戏瘾……据说,这样的票房在上海曾经有100多个。朱镕基在上海当市长的时候,抽空参加“上海国际京剧票房”的活动,而且认真缴纳会费,一时传为佳话。
今年十岁的春秋京剧票房,成员只有四人,朱达人、汪云章、王明权、范大政,均是上海名流。它的成立,经历了“一把胡琴二个人,三位剑客四金刚”的过程,倒也有趣。
上世纪90年代末,汪云章、朱达人相继离开工作第一线,到政协工作。朱达人就联系汪云章,恢复练唱京剧。“江南名琴”尤继舜为他们操琴(尤继舜的夫人、著名演员夏慧华也热心其中),开始了“一把胡琴二个人”,不定时、不定点的活动。市委老领导杨堤知道此事,就提议,既然喜欢京剧,何不成立票房。朱、汪一听,正合心意,三足才能成“鼎”,于是他们又请来了交通银行的董事长王明权(后任中国光大集团董事长),正式注册。但是,“名不正言不顺”,票房不能没有大名。杨堤同志大笔一挥,“春秋京剧票友社”就此而生。
招牌一挂,名声出去了。香港票房的“大佬”金如新先生,听得“春秋票房”开张,喜上眉梢,对朱达人说,我在香港的票房也是三个人,被称为“三剑客”;你们现在也是三个人,算得上是上海“三剑客”。就此朱、汪、王就被大伙叫做“三剑客”。
随着活动正常开展,汪云章又推荐原轻工集团董事长范大政加入。如此一来,“三剑客”成了“四金刚”,实力增强。针对每个人的特点,朱达人做了分工,汪云章擅长马(连良)派,王明权拿手余(叔岩)派、李(少春)派,范大政麒(周信芳)派唱得精当,朱达人自己洪钟大吕,花脸行当非他莫属。想想也蛮有意思,当一个公安局长,明辨忠奸,确实需要《铡美案》老包这样铁面无私,这段唱成了朱达人的最爱;而作为一个国安领导,演唱几段诸葛亮的戏,也符合他的特性。长期领导金融工作、生性儒雅的王明权却对《野猪林》《文昭关》《上天台》情有独钟。四十岁出头就当上副局长的范大政,深深懂得培养年轻干部的重要,《追韩信》、荐良将,势必得心应手。
人马到位,粮草齐全,他们以花甲之年,刻苦练习,不多几年,朱达人已经能彩唱《铡美案》《将相和》《赤桑镇》《大保国》《探皇陵》《二进宫》等大部分裘(盛戎)派戏;其他三位也是各有成就,每人录制了一张演出光碟。朱达人说,我们只是想对大家说,中国的京剧不难懂,也不难学,只要肯下功夫、肯花时间,都可以进门。为此,多年来,春秋票房在有关领导和市文明办的支持下,宣扬国粹颇有名声,并且坚持下社区跟群众一起高歌京剧。目前,他们的足迹跑遍了上海的十几个区,连部队和大学也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不仅如此,他们的脚步还跨出上海,先后与内蒙古自治区、南京市、武汉市乃至徐州市的政协京剧票房实行交流演出,引起广泛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