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澳大利亚马克林《京剧的兴起》
关于京剧艺术,中央电视台摄制的八集纪录片《京剧》作了全景式的叙述。第一集追溯扬州与京剧的历史渊源,我在片中指出,扬州盐商的家班从江春的春台班开始,主要是扬州盐商想通过戏曲的方式取悦当朝皇帝。在让皇帝开心之余,也让最高统治者看到了来自民间的戏曲艺术。继三庆班从扬州进京之后,四喜、和春、春台也相继进京,号称“四大徽班”。多年后,徽班进京被公认为京剧兴起的源头。
澳大利亚人马克林的《京剧的兴起》,是一部京剧研究专著。马克林(Prof Colin Mackerras)早年毕业于墨尔本大学,后获英国剑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博士学位,长期任教于中国。马克林著作甚丰,有《中国少数民族与全球化》、《新剑桥当代中国手册》、《西方的中国形象》、《1900-1949年中国的变化》和《京剧》等。我在扬州和苏黎世和马克林两度晤面。作为澳中友好使者,马克林来过中国将近五十次。
《京剧的兴起》共分七章:一、序言;二、十六世纪到十八世纪的中国戏剧;三、扬州的戏剧;四、秦腔的演员;五、1830年前的宫廷戏剧和安徽戏班;六、京剧的合成;七、剧场与梨园行。其中以大量篇幅介绍了扬州的戏剧。马克林认为,徽班之所以进京,是由于乾隆第一次南巡时,“他在苏州和扬州看到的表演水平使他深为感动,决心从这两个城市带一些演员到京都为自己娱乐”。马克林说,第一个进京的徽班是三庆班,而班主高朗亭是扬州宝应人。
京剧的形成史,简单来说,是乾隆五十五年(1790)为给高宗弘历祝寿,从扬州征调了以名伶高朗亭为台柱的三庆班入京,成为徽班进京的先导。接着,四庆、五庆、四喜、启秀、霓翠、和春、春台等徽班相继进京。此后,逐步合并为三庆、四喜、和春、春台四大徽班,长期在京演出。他们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以徽调的【二黄】和汉调的【西皮】为基础,不断吸收京腔、昆腔、秦腔等艺术养分,从而演变为京剧。因此,在中国戏剧史上,徽班进京被认为是开创戏剧新纪元的重要事件。
而徽班,无论在它进京之前,还是在它进京之后,都与扬州有着密切的联系。以至于作家曹聚仁忍不住在《广陵对》一文中写道:“有一件小事,我在这儿非说实话不可,即算香港的《南北和》编导家看了头痛;我们该明白京戏源于徽班,而四大徽班乃是从扬州去的,并非北方的戏。”
徽班与扬州究竟有什么关系呢?徽班,顾名思义,是安徽的戏班。明代中叶,皖南的徽州、池州成为中国东南商业、文化的中心之一,当时主要的戏曲声腔如余姚腔、弋阳腔已在这一带流行。嘉靖、万历年间,这一带产生了徽州腔、池州腔、太平腔、四平腔等多种声腔。这些声腔很快风靡各地,扬州也有了徽班的踪迹。明末清初,西秦腔等乱弹声腔流入安徽,逐渐衍变成徽调主要唱腔【拨子】、【二黄】,即今天京剧的基本腔调之一。清代中叶,【二黄】盛行,扬州的剧坛则以“安庆色艺最优”(《扬州画舫录》)。徽班进京以后,【二黄】更加兴盛。及至嘉庆、道光年间,唱【西皮】的汉调艺人也进京演戏,徽汉合流,集众所长,就发展成了以唱【西皮】、【二黄】为主的京剧。
四大徽班自乾隆五十五年(1790)陆续进京,至宣统二年 (1910)相继散落,其间经历一百二十年。徽班完成了从徽腔到京剧的嬗变,也经历了各种各样的沧桑变幻。在这可歌可泣的历程中,自始至终有扬州伶人参与其间。
最重要的人物当然是高朗亭,又名月官,扬州宝应人,擅演花旦。幼年曾在杭州、扬州等地生活和演出,以《傻子成亲》一剧成名。《扬州画舫录》说:“高朗亭入京师,以安庆花部合京、秦两腔,名其班为‘三庆’。”高朗亭先后任三庆班班主、北京梨园行会精忠庙会首。他的表演生动逼真,能使观众“忘乎其为假妇人”(《日下看花记》)。高朗亭生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卒于道光七年 (1827)以后。四大徽班中还有薛万龄、杨法龄、扈听香、杨鸣玉、梅巧玲、胡喜禄等扬州名角。
回溯京剧发展史,人们发现京剧的故乡并不在北京,徽班的发迹也不在安徽。马克林的《京剧的兴起》告诉世界,扬州曾是中国戏剧的重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