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几个贤孝子听娘来论,一桩桩一件件娘记在心。那大舜耕田为的都是孝顺,丁兰刻木、莱子斑衣、那孟宗哭竹、杨香打虎……”3月14日晚,在利津县利津街道蒋家庄村,董先峰家里一帮子票友正吹拉弹唱,其乐融融。
一个偏僻的沿黄小村,竟然有众多京剧票友,并能组织大规模的舞台演出,不能不让人惊叹。“唱京剧是我们村的传统,村里扎戏台唱戏已有100多年历史了。”票友们笑着介绍说。
“断弦收徒”传美谈
“蒋家庄的京剧表演始于清末民初。”78岁的赵守贞老人介绍说,“当时,村里有个叫张义兴的人,是个拉京胡的高手,曾在济南的大戏园子里当乐师,此人老家就在我家前院。”赵守贞虽然没有见过张义兴,但对“张义兴断弦收徒”的故事很熟悉。
据说,张义兴常年在外流浪,拜一位名师学会了拉京胡,但他不修边幅,外表比较邋遢。一次,戏园子里来了个“角儿”,对他看不上眼,就来了一段伴奏最难的唱曲,指名让他“保弦”,伴奏紧张激烈到让他崩断了一根弦。乐师最害怕断弦,会让表演构筑的情境受到破坏。但是,在场的人竟没听出断弦来,这位“角儿”佩服得五体投地,当即磕头认师。
百年来,这个故事一直在该村流传着,吸引着不少村民加入京剧“票友”行列。据悉,张义兴的两个儿子张同文、张同元,器乐方面各有专长,并成为远近有名的“揽头”,专门联络“做差”,即从事民间婚、丧、嫁、娶或是节日演出,周围聚集了一大帮民间艺人。
据介绍,蒋家庄的业余剧团,比利津县京剧团成立还要早。村里每年都要扎戏台演戏,能演《打龙袍》、《追韩信》、《玉堂春》、《龙凤呈祥》、《四进士》等70余出大戏,聚到他们村看戏的人有时达3000多人,黄河对岸的群众都撑船赶过去看戏。
远近闻名的“戏窝子”
提起蒋家庄,老人们都说这是有名的“戏窝子”。而从哪一年开始扎戏台唱大戏,现在已没人能记清了。13岁开始学戏的赵守贞,擅长唱花脸,他回忆说,小时候村里唱京剧就已经很火了。自己21岁那年,跟着村里的戏班子,不仅在村里演出,还到离村80多里的大牟里送戏,30多人各自用小推车推着行李走了一天。“那次,我们连演了7天基本没重场。有一天下大雪,群众听得入迷没人离开,演员被雪打得都睁不开眼,还是照演不误。”
“这顶帽子是我演《打龙袍》时包公戴的,用了好几十年了。”赵守贞从箱子底翻出一顶乌纱帽。至今,他还保存着3大箱服装道具,有的已经50多年了。“这些东西现在肯定派不上用场了,我年纪大了,唱不了戏了,留着就是想做个纪念。”。
老戏成为“压轴戏”
蒋家庄人唱京剧,不仅自娱自乐,而且培养了不少艺术人才。2005年,赵守贞的徒弟董先峰牵头成立了蒋家庄艺术团,共有演员30余人,年龄基本都在25岁至55岁之间。这些演员平时各忙各的,有空就聚在一起排练节目。遇有演出,放下农具,换上戏装,就能登台。
“我10来岁就跟着跑龙套,21岁才正式开始学戏。师傅听我嗓音不错,便教我唱花脸,这是师傅的拿手活,所以我现在最擅长的也是花脸。”董先锋说,他们排演的《苏三起解》,曾经在县电视台连续播放了3年。如今,董先峰也当上了“揽头”,“我们每年能演出约50场,收入虽不多,主要是大家图个高兴。原先,大家主要唱传统京剧,后来根据需要,又增添了吕剧、歌舞、锣鼓等表演。但老戏的精彩选段,一直还是我们的‘压轴戏’。”
不过,该村老票友们最担心的是,传统京剧表演已大不如前,老演员越来越少,年轻的又很难培养起来。董先峰说,“近些年来,政府越来越重视扶持发展庄户剧团,我们也期待着村里学唱京剧的传统,能够继续保持下去并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