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梦迪(右一)与著名京剧艺术家汪正华先生(左二)合影。
曹梦迪在表演《锁五龙》时饰程咬金(左二)。
曹梦迪,一位爱唱京剧的80后。置身海外,偶然走进新加坡最大的京剧社团。如鱼得水,海纳百川。十余年学习研究,更是十余年传播弘扬。“是京剧让我在新加坡安定下来,我也想为我们传统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发展贡献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曹梦迪说。
初入平社 明白了“纸上得来终觉浅”
“迷上京剧,是因为偶然听到一段《洪洋洞》,从此一发不可收拾。那些年在校园里,几乎没有人不知道‘那个唱京剧的’。没想到我竟从十三朝古都,唱到了花园城市。1998年,我在西安交大学习时,被新加坡教育部选中赴新加坡深造。一个偶然的机会,结识了一位在新加坡教京戏的专业老师,加入了新加坡最大的京剧社团:平社。自此之后,生活便开始有了不一般的色彩。到了新加坡继续学戏,自己的眼界、见识、领悟、心胸都有了很大的长进。”曹梦迪这样描述着他与京剧的相识相知。
初入平社的曹梦迪,身上还难免有着年轻人的浮躁。他告诉记者,尽管自己实际上对京剧了解并不多,可凭着从书中看到的名角轶事,从论坛上了解到的对某出戏的理解,从聊天室知道的某个唱腔如何处理,他在剧社里逢人便“畅谈”自己对京剧的理解和见识。又加之自己天然比许多新加坡人的唱腔和道白都字正腔圆,很快就在剧社中小有名气起来。
“剧社的社长和不少社友都是谦和的长者,也对我投以青眼,爱护有加。这便让我越发飘飘然起来,觉得自己似乎陡然间有了很高的京剧造诣,不知不觉间,竟已摆起‘艺术家’的派头来了,然而这派头摆了不多久就出问题了。”
曹梦迪说:“剧社的不少社友们阅读量虽不高,但却有着丰富的舞台实践经验。而我虽然嘴上说得头头是道,但是一到了台上就全成了笑话。别说唱念做打,连最简单的一戳一站都完全不会。抬手的时候不知道该拿水袖怎么办,迈腿的时候不知道先迈哪条是好,经常走成‘一顺边儿’,没穿过厚底靴子,走两步就崴脚……洋相出尽之后我才明白,舞台表演看似简单,实则并非易事。
不再夸谈,我发现社友们才一个个是真功夫,他们中许多人手眼身法步虽不是非常精纯,但也是经验老到,从基本的抬头立腰透袖,到一站一走,传授了我不少门道。自此之后,我明白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的道理,再也不敢托大,而是认真向前辈社友们请教起来。最终,在一次演出中才把一个扫边的角色还算圆满地演了下来。”
拜师学艺 体会到京剧育人内涵
京剧不仅其唱念做打的艺术深邃无比,而且其音乐、服装、道具等也都有很深的文化底蕴。就拿一把小小的胡琴来说,虽不大,但音色清脆独特,刚柔并济。看着社里杜文在老师精湛的琴艺,曹梦迪也不知不觉在皮黄腔之中爱上了他那手清丽的琴音。
2006年,拜师之后,他便开始了学琴之路。
曹梦迪说:“学琴容易学会难。学乐器有个说法,叫做‘百日笛子千日萧,小小的胡琴拉断腰。’一把胡琴的音域只有不到两个八度,但光把胡琴的声音控制住就绝非易事,非要有一两年拉空弦和音阶的功夫不可。很多次,我都想放弃,但是对京剧的热爱让我很快又不由自主地拿起琴来。功夫不负有心人,两年多的不懈努力,终于让我可以有一手拿得出手的琴音了。”曹梦迪高兴地说。
“从杜老师的教学中,我感悟到了许多哲理,对我的为人处世也大有裨益。他告诉我们一段戏不能死卯着唱,要有处理上的区别——哪里是要含蓄一点的,哪里是要‘玩命地唱’的高潮部分,哪里重的是吐字,哪里重的是唱腔,哪里重在强弱搭配,哪里重在收尾。细细想来,工作生活莫不如是,很多的时候把重点搞错了,或者做事的节奏不对,或者收尾工作做得不好,往往让事情功亏一篑。而随着杜老师讲解的戏越多,我便越觉得京剧作为一种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除了赏心悦目的娱乐作用之外,更重要的有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自打有了这种体会,我便总在琢磨着如何将这一点分享给别人。”曹梦迪如是说。
一方讲台 全新传播京剧的形式
在曹梦迪的建议下,平社在长期组织京剧演出的同时,增加了一个全新的传播京剧文化的形式——主题讲座。
“2010年,我开始了自己的第一次讲座。京剧是一个大家不大熟悉的话题,如何能跨过不了解的鸿沟,让听众了解到京剧的魅力和其中的乐趣便是一个很让人头疼的问题。京剧讲得多了,让人如坠云里雾里;讲得少了,又跑了题,达不到传播知识的效果。为了解决这样的两难问题,我又把积极心理学的内容引入讲座,结合其中对过去满足,对现在投入,对未来乐观的内容,提纲挈领地介绍了《定军山》《锁麟囊》《三击掌》中的三个唱段。讲座最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既传递了快乐,又宣传了京剧。一位年长的听众在讲座过后还对我说:‘现在的人们总觉得自己不快乐,听了你讲的我们才知道应该怎么办。’”曹梦迪说。
谈到下一步弘扬京剧的想法,曹梦迪说:“京剧是一个立体的文化,其中的元素都是传统的,如果对传统文化不了解,就不能理解京剧,也就更无法欣赏京剧。所以我个人目前在做的就是尽量传播传统文化,从具体的内容——经典、诗词、音乐、书法到思维方式,全方位传播,用我们的文化帮助世界思考。”
小结一下自己近二十年的戏迷人生,曹梦迪说:“汉代大儒杨子云曰:‘学不羡。’不羡慕他人收获名利,单凭着一种痴好。近些年,在异国他乡钻研京剧,不但收获了师恩、友情,还玩味了艺术,锻炼了性情,传播了快乐。这恐怕就是为什么我作为一个戏迷,觉得离不开戏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