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周末,大方家胡同深处伴随着悠扬的胡琴乐声,总会响起或圆润婉约或浑厚大气的京剧唱段。雍容婉约的杨贵妃、英姿飒爽的穆桂英、刚正不阿的包龙图、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这些形象鲜活、唱腔优美的京剧人物的扮演者们都来自朝阳门街道蓬莱京剧社。
团队成立 名家效应 票友聚集 以戏会友
“蓬莱京剧社成立到今年已经39年了,在这39年里,尽管排练场地、戏路、人员几经变迁,但是京剧社始终不改初衷,那就是弘扬国粹艺术,以戏会友,让更多的人认识和喜爱这门历史悠久的传统艺术。”街道蓬莱京剧社社长冯淑琴说道,“这也是京剧社奉行多年的宗旨。”
上世纪70年代初,梅派梅葆玖先生等京剧名家居住在东城区,地区聚集了大批专业京剧演员和票友戏迷,这些人经常自发在日坛公园交流、学习、表演。
在这种情况下,1974年,朝阳门街道在南水关文化站成立了蓬莱京剧研习社。当时只有20多岁的冯淑琴因为对京剧的痴迷和热爱也加入了研习社,成为当时队里最年轻的社员。
“社名‘蓬莱’是社员们集体智慧的结晶,‘蓬莱’与‘朋来’音同字不同,有朋自远方来,寓意喜爱京剧的朋友都汇集在一起,没有派别、门户的差别。”对于团队的名称,冯社长解释道。
团队建设 三次搬迁 舞台变大 见证发展
据冯社长介绍,成立之初,京剧社的活动地点是在南水关文化站的平房,那房子是文化站的图书室,只有20多平方米,没有舞台。在她的记忆里,那会时任社长冯世华在屋中央摆一张桌子,桌上插着京剧社的社旗,桌子前面就算是舞台了。
“那方寸舞台只能容得一个人练习,当时我们没有专门的演出服装,每到有演出时都由街道为社员租借。” 冯淑琴回忆道。
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南水关文化站搬迁,京剧社活动场地改为演乐胡同一处四合院,院内的一间北房作为京剧社与其他文化团队共同的活动场地。没有舞台,社员们就在房前的台阶上用两块木板一搭,盖一块绒布充当临时舞台。社员们的演出服装依然以租借为主,上装演出的次数寥寥无几。
2009年,位于大方家胡同38号的街道社区服务中心正式成立,为京剧社安排了专门的练习场所,固定每周六上午使用四楼的活动室。
冯淑琴说:“这活动场所条件跟以往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如今每逢有演出,社员们总会换上精美的戏服、画上彩妆,带给观众们最佳的视听享受。
团队发展 反哺社会 传承艺术 招收新人
2012年4月29日,在街道举办的京剧进校园活动中,京剧社表演了《文姬归汉》、《赤桑镇》、《贵妃醉酒》等京剧名段,赢得了北京市第二中学新鲜小学300名师生的阵阵掌声。
2012年10月21日,京剧社来到昌平区东篱敬老院,为居住在这里的80余名老人献上了精彩的京剧演出,为地区建设和社会和谐贡献着光和热。这样的镜头只是京剧社参加朝阳门地区文化建设的一个缩影。
每当街道和社区有演出需要,京剧社总是上下一心为地区的发展和建设出力,社员们每次都会精心准备,随叫随到,全力以赴,毫无怨言,孜孜不倦地传递京剧的艺术火种。
对于京剧社的未来,社长冯淑琴和社员们想法很一致,希望今后有更多的人来关注京剧,关注蓬莱,团队能够吸收更多新鲜血液,吸纳新生力量,把这份对京剧的热爱与痴迷传递下去,弘扬国粹艺术。
“只要你想唱戏,想学戏,热爱京剧,不管有没有基础,不管是唱青衣还是老旦,是程派还是梅派,都欢迎到我们蓬莱来,京剧的世界很精彩。”冯淑琴这样说。
团队故事 华丽转身 铁杆粉丝变后勤部长
无论是演出还是排练,台前幕后经常看到社员郝法宗忙碌的身影。说起他,社员们都竖大拇指夸赞道:“老郝戏好人更好!”
原来,郝法宗在加入京剧社前,一句京剧都不会唱,无意中观看了一次京剧社的演出后,他对京剧艺术一见倾心,二见钟情,从此爱上了这唱念做打的传统艺术。京剧社在地区的演出他场场不落,最终成为京剧社的铁杆粉丝。
后来当粉丝已经无法满足郝法宗,他找到社长冯淑琴要求加入京剧社,就这样2010年他成了京剧社的一员。除了刻苦地学习唱戏,积极参加演出,他还全心全意地为社员们服务,每次排练他总是早早就到现场做准备工作,把道具摆好,为大家打水,忙前忙后,充当队里的后勤部长。
“我是京剧社的一分子,为大家伙做点事是应该的。”郝法宗说。
不辞辛苦 为台上十分钟长途奔波
2012年10月,京剧社到郊区东篱敬老院为老人们进行慰问演出,当天下着雨,社员们在奔赴演出的路上不由担心起社员董国华来。董国华住得最远,家在燕郊,不知道她能不能及时赶来演出。出乎社员们意料的是,董国华比所有人都到得早,社员到的时候她已经开始梳头、上装了。
原来,为了不耽误演出,她摸着黑就出门了,自己拎着沉甸甸的行头和服装,倒了好几趟车才到昌平。当天演出她的戏份不多,上场时间也就十多分钟,但是从化装到表演她都非常认真和投入,没有一句怨言。
看着舞台上她短暂却异常精彩的演出,社员们很受感动,从那以后的排练和演出所有社员更全情投入,无论排练还是演出风雨无阻,无一人迟到、早退。
相互扶持 社员当团队是第二个家
据冯淑琴介绍,这个团队的成员们谁家有事都相互帮忙,除了排练还经常一起聚餐和聊天,社员们都把团队当成了第二个家,彼此之间感情深厚,亲如一家。
2012年冯淑琴因病住院,住院期间她的心情很低落,总是放心不下队里的兄弟姐妹。社员们听说她生病后纷纷打电话问候,并几次到医院看望她,让她在病中得到很大的安慰,很快就病愈出院了。
回到社里后,琴师丁连庆送给她一份意外的礼物,那是一份如何调理身体的养生方,方子上对饮食、锻炼、保养方法写得非常详细。
收到了这份礼物,冯淑琴忍不住红了眼眶,她说“这不仅仅是一份养生方,更是沉甸甸的心意。我真的感觉离不开团队这个大家庭。”
■记者手记
在采访中,冯淑琴和她的社员们让记者的心有一次小小的震撼,这些年逾花甲的人站在舞台上精神奕奕,神采飞扬,完全不输年轻人。“只要站在舞台上,我什么病都没有了,哪都舒坦。”社员们告诉我,“只要身体条件允许,我们会一直唱下去。”望着老人们快乐满足的表情,我由衷地祝福他们身体健康,在京剧艺术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谱写出绚丽的人生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