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京剧伶人之优秀与否,好像已经不再与能否"挑班"挂钩。比如言派声腔,喜欢它的人已经很多,没人否认它是京剧流派百花园中很显眼的一枝。尤其是《曹操与杨修》出来之后,老观众会因为言兴朋(菊朋之孙)的演唱对这个流派产生一些新的感情,言派由之也在新的基础上得到新的普及。
但是,言派在40年代前后的日子却是"不好过"的。言菊朋系票友下海,最初学的是老谭,在余叔岩嗓音不好时,曾一度执谭派老生之牛耳。后来余的嗓音恢复,二人的竞争激烈起来,言逐渐就不是余的对手了。余在谭的基础上发展成余派,言的声腔也因心境不好、体力日衰而走向精致纤巧,创造出另辟蹊径的言派。可能是在字音字韵上过分"讲究",难免因词害意,所以给人一种"做作"之感。言派自创的剧目,也多是表现衰迈、垂死人物的幽微感情,如《让徐州》、《白帝城》等。言本人当年曾很努力,几次试图挑班,但几次都没成功。据一位目击者回忆,在30年代末、40年代初,有一次珠市口开明戏院演义务戏,大轴为《战宛城》,李万春、小翠花、侯喜瑞、叶盛章等主演,倒第二是言菊朋的《法场换子》,倒第三是南铁生的《虹霓关》。这次演出是目击者第一次听言的戏,当南铁生演完、台上正在换场面时,许多观众向外走,目击者随之到了戏院门口,只见珠市口便道上,煤市街、粮食店街口卖馄饨的小摊上,顿时坐满了人。他回到剧场一看,观众走了将近一半。刚才《虹霓关》还热腾腾的,这会儿就变成冷清清的了。等一会儿言菊朋快演完时,外边的观众又呼拉拉往里走,原来是等着看《战宛城》了。
40年代的京剧,在近代京剧史上并无亮色可言,因此此后言派的进一步衰微,也就无人理会。50年代开始,多数流派转向兴旺,一要靠自身的"成色"'二要靠本派人物的努力。这两条言派都缺。惟独60年代初期,中国京剧院的《杨门女将》面世,其中毕英琦扮演的采药老人便运用了言派,顿时光彩四射,人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掂量言派,发现它的内涵不再是旧时代的伤感,而通过幽宛曲折一样也能表达出让新时代人理解的新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