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演员每次化装至少需花两三个小时。
“贴片子”是演员头饰中重要的一部分。
一天中午,位于老年大学里的京剧协会活动室内,老京剧迷正在准备下午的演出。
用红色油彩画了眼角的“杨贵妃”,盈盈顾盼间透着些许娇羞;女扮男装的“牧童哥”,虽已年将古稀,却和年龄相当的“村姑”跳腾不止,看起来调皮、欢乐……在惠州市老干部京剧协会(下称市京协),不止有依依呀呀的唱腔,还有倒立、劈叉、翻跟头等飒爽的动作;不仅有勾脸点唇的妩媚,还有凤冠霞帔的耀眼。如今,他们频频走出去,到公园、学校、青少年宫唱两段,想吸引更多的小戏迷,继承流传至今的西皮二黄。
现在,协会里不仅有京剧爱好者,还有曾任中国京剧团四团编导的邓向军、国家二级演员杨萍、杨美君,张派张君秋的徒弟高敬、江西抚州市京剧团前副团长王凤泽等“科班”京剧演员。唱念做打的功夫,都是几十年的老底子,平时在协会就负责教其他会员吊嗓子、拉琴、练动作。
为了弘扬国粹,惠州市京剧协会会长陈硕安说,青少年宫准备和他们合办一个少儿京剧班。“京剧老师、琴师、鼓师我们出,免费教孩子们唱京剧。新学期先招20人,主要招6-10岁的青少年,一周上两节课,一次半天。”陈硕安说,在青少年宫演出当晚,就有3个小姑娘报了名。“不过,我担心会招不满,”陈硕安笑着说,刚开始可能会多招女孩“女孩很喜欢漂亮的戏服,可能愿意学。”
荷花亭下“诸葛”忙
“两国交锋龙虎斗,各为其主统貔貅……”今年5月19日,京协十多名会员,先后来到西湖西新桥、丰渚园荷花亭唱京剧。在荷花亭,88岁的李安延摆开架势,唱起了《两国交锋》中的诸葛亮。
时徐时急的调子和梆梆梆的鼓点,引得游客从远处围拢过来。4岁的曾子皓挣开奶奶的手跑来,钻过人群到凉亭边的石栏杆上坐下,瞪着眼睛一动不动看着他们。他的舅舅说,曾子皓很喜欢戏剧。(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都网
看到这样的小戏迷,惠州市老干部京剧协会会长陈硕安很开心。他说,京剧虽为国粹,但也面临着式微的困境。协会现在有常驻会员55人,都是退休后因爱好京剧走到了一起,70岁以上的就占了70%,80岁以上的也有十多人。“不像年轻人,我们学个新戏、记个谱子都难得很。”市京协会员魏守忠说。
“贵妃”醉前巧梳妆
大红的绣珠团凤蟒袍里,露出一截雪白的水袖;红色的玉带低垂在腰间,缀着黄色流苏的绣珠云肩,加上头顶珠盈轻摇的九凤冠,今年8月18日,在惠州市青少年宫的演出中,市京协的李建敏、曾红英、任贵芹、徐洁四人一身贵妃醉酒装,让台下的大小观众都看直了眼。
为了在下午4点演这几分钟《贵妃醉酒》,她们中午不到12点就赶去开始化妆。将假发在榆树皮中的粘液里蘸了刮平整,一个个弯成椭圆形并排贴在额头和鬓角上,这叫“贴片子”。然后缠一层勒头带,再加一层网将假发缠上去,缠上墨蓝色的水纱,再将一片黑色的线帘子固定在脑后的发髻上,然后在片子上插上亮闪闪的头饰。戴上九凤冠,披上女蟒袍,雍容华贵之气逼人。(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都网
“村姑”扮嫩唤哥哥
“牧童哥,你过来,我要到杏花村往哪里去行?”市京协67岁的刘英和68岁的龚玉梅,也在8月18日的表演中为孩子们唱了一段京剧《小放牛》(村姑向牧童问路,俏皮的牧童故意刁难想留村姑多说会儿话)。刘英饰演的村姑,拖着腔喊牧童哥,娇羞中带着点调皮。蓝色帽檐上,缀着红色、蓝色绒球,后面的粉色流苏,随着她轻移碎步而摇晃跃动。她拉住龚玉梅女扮男装的“牧童哥”连转几圈,“牧童哥”左臂一伸,单脚着地,左脚一挑悬在了半空……(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都网
“牧童哥哥”功夫强
精彩的表演让青少年宫的娃娃们看入了迷,一段唱罢,还有娃娃跑上台,拉住她们不让走。
这些不太容易站稳的动作,对年近古稀的她们来说,还只是小Case,因为刘英和龚玉梅分别是学汉剧和平剧出身。“我年轻的时候能一口气翻二三十个跟头,国庆游行时都是一路翻过去的。现在翻不动了,但下腰、劈叉、倒立、乌龙绞柱,这些动作都难不倒我,平时没事还会翻几个跟头。”之前曾在汕头戏校学广东汉剧8年,到过广东汉剧团、连平汉剧团的刘英笑称,“学戏的人都是‘老天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