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京赛出现了一些好演员,怎样让他们发展下去,是个大问题。上几届青京赛后,主要是举办研究生班、流派班继续深造培养,比较成功,但也是昙花一现。最后还是要回到院团,埋没在旧体制的大锅里。指望院团去继续培养扶持,那是不可能的。走进院团你会发现每一个演员都是技艺超群,都在等待着机会。院团里排大戏十年之内还轮不到这些青年演员,让你参加青京赛已经是皇恩浩荡了。等到这些青年演员有了出土之日,你会发现一个新的轮回又开始了。京剧被体制的束缚是业内外的共识,京剧被流派的束缚则还没有引起业内的注意。今后,青年演员要有出息,必须冲破体制的束缚,有了自主能力还要去解脱流派的束缚,“继承创新”才能得以实现,才能出现真正的青年艺术家。
正是由于流派的束缚,这些青年演员(有的已经不是青年了)在这个狭窄的舞台上挣扎了十几年、二十几年。极少数人获得了金奖奖,也会象他们的前辈一样,最后一事无成,没有自己的艺术品,没有自己的艺术特色。为什么当今戏曲舞台不能出梅兰芳一样的艺术家,就是因为流派的束缚。这种束缚首先表现在业内的“专家”层面,他们机械的推崇戏曲的流派,用一些流派个性化的艺术技巧去束缚青年演员的艺术发展,毁掉了一批又一批的戏曲人才,将戏曲艺术引向了歧途,失去了观众。还有一批业外的“专业人才”,他们受业内一些专家的影响,对流派着迷。衡量演员的标准只有像不像,反对创新,重视模仿,欣赏水平永远停留在一个点上。这是一种历史性的误会,应该得到提高才对。流派是需要学习继承的,但是像如今这样起到束缚作用的传承方式已经需要纠正了。戏曲艺术创新的精髓在于自我个性化的张扬,而不能受到包括师承在内的传承方式过分束缚。一切先人的作品都应该成为艺术创新的借鉴。如果只把学习演出前人的经典作为最终目标,还要求学的非常像才能得第一、金奖,那戏曲艺术就永远不会发展,只有灭亡一条路了。
没有举例子,例子却比比皆是,参赛的选手就都会有一个正确认识的。艺术是个性化的创新产物,而不是模仿。歌星是这样,戏曲演员也是这样。“继承发展”是什么?就是个个性化的“创新”!寄希望于优秀青年演员的剧目创新吧,和梅兰芳年轻时创新剧目成为名家时年龄相比较,这些参赛的选手大多数已经不年轻了,比如蓝天也快三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