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昆明的票友张世阳表演《野猪林》。
柳州的票友谭杨波在表演《四郎探母》。
这是一场特殊的演唱会。登台亮相的表演者中没有大腕,大多是年龄60出头的普通老人。演出节目更是与流行音乐无关,而是一出出传统京剧的经典唱段和折子戏。但现场的气氛却着实热烈,笑声、掌声、喝彩声,连成一片。9月9日下午,南宁市工人文化宫业余京剧团成立60周年暨首届全国京剧戏迷票友演唱会在广西京剧团排练厅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多名京剧票友齐聚一堂,生、旦、净、丑行当齐全,梅、程、荀、尚等流派纷呈,为戏迷们贡献了一台饕餮大餐。
气温高,戏迷热情更高
9日下午,广西京剧团的排练厅里热闹非凡。京韵十足的戏台上,票友们的精彩表演赢得观众们的阵阵喝彩。戏台下,也有不少票友们占据着角落,互相勾画脸谱,披挂戏装,等着轮番登台献艺。
演出的环境有些简陋。因为排练厅刚刚落成,大厅里面的空调都还没来得及装上。再加上演出正逢炎热的午后,整个排练厅里如同蒸笼一般闷热。专程前来支持演出的广西京剧团团长卢浩带着歉意说,也就是在4天前,为了演员们的化妆和彩排,他们才赶着在后台装了4台柜式空调,“至于大厅里的观众,只能忍一忍了”。
尽管如此,坐在台下热得汗流浃背的观众们,都是一副兴致高昂的样子,情绪并没有受到影响。因为椅子有限,不少老人还是自带板凳赶来的。68岁的戏迷张先生坐在台下满身大汗。可他根本顾不上擦汗,跟着戏曲摇头晃脑,陶醉得不行。趁着节目交替的间隙,他掏出手帕擦汗,还笑嘻嘻地和身边的朋友交流感受:“热是热,但是被气氛带起来的”。
票友多,节目单改了又改
舞台的左侧墙上,贴着两大张红纸,当天下午和晚上两场演出的节目内容就用毛笔字写在了上面。可仍有许多戏迷不满足,四处打听,想要到一张小的节目单拿在手中,细细地琢磨其中的演出。业余京剧团的副团长骆洪俊一整个下午的主要工作,就是不断地向戏迷们解释没有节目单分发的原因。
“我们这次举办的首届全国京剧戏迷票友演唱会效果还不错,陕西、湖南、云南、贵州等地十几个城市的京剧社团,都有朋友来支持,再加上广西南宁、柳州、河池等地的票友,总共有120多人参加演出,规模不算小。”骆洪俊说,正因如此,这次演唱会的节目排得很满,从9日至12日连续4天时间,下午和晚上都安排了演出,每天两场,每场演出持续两个多小时。各地的票友们为了能把自己最好的表演呈现给大家,出了很多主意,演出节目也是一改再改。所以,直到第一场演出正式开始,节目单还无法确定印刷出来。虽说这是演出的一个小遗憾,但也由此看出这些老人们对于京剧的热爱之情。
振京剧,走过60年风雨路
南宁市工人文化宫业余京剧团成立于1952年。起初,这只是文化宫十几名职工创办的职工业余京剧研究社,参加的成员也几乎都是北方籍的离退休人士。转眼间,在南宁的白话地区,这个业余京剧团竟也扎根了60年,吸收了不少本地的京剧爱好者,把这业余京剧团体办得有声有色。
骆洪俊说,现在的业余京剧团里,大部分成员都是“讲白话人士”。语言习惯上的不同,并不能阻碍大家对于京剧这门艺术的共同热爱。骆洪俊虽说是湖南籍贯,但也是个地道的“老南宁”了,可他偏偏就爱好京剧。1996年退休之后,他就加入了业余京剧团。2005年,他还代表剧团参加了由文化部组织的全国范围京剧票友大型演出——“京剧万里行”。他以南方人的身份,唱着京剧走遍了北方的大部分城市,还因此获得了文化部颁发的“票友贡献奖”。
业余京剧团一路走来,得到过不少人的帮助,也经历了不少考验。因为是业余剧团,除了偶尔请一些专业演员来帮助教学,团里的成员都是在自娱自乐的前提下,自学互学。两年前,南宁市工人文化宫拆除重建,剧团的排练和演出场地就成了问题。为了不让排练“掉链子”。老人们把场地搬到了人民公园,坚持每周两次活动。逢节日他们还会穿上自制的戏装,敲锣打鼓地巡回展示,吸引观众。叙友谊、作消遣、抒情怀、振京剧正是这一群老人加入业余京剧团的主要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