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深圳,暑热未消。还没到开学的时候,浓荫满地的宝城小学内人迹稀少,不时传来一阵阵带着童声却优美铿锵的京剧唱腔,余韵缭绕,打破了校园的宁静。
离参加第16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以下简称“小梅花”)活动总决赛已经过去几天了,张弛、许思危等宝安戏曲娃们从聚光灯下回到了平常的生活,参加集训,享受剩下的假期时光。台上台下相通的是,一谈起酷爱的京剧,戏曲娃们立马神采飞扬起来,时不时连说带唱,张口就给来上一段。
从2004年启动“戏曲进校园”,宝安戏曲进校园活动开展已经8年。不少像张弛、许思危等戏曲娃成为个中佼佼者。这个本意于通过艺教结合推动学生素质教育的活动,发展至今也收获了它的副产品,不少戏曲娃因此被选拔输送到专业艺术学校学习,踏上了专业表演之路。京剧、粤剧——这两个被视作正面临传承窘境的传统戏曲项目,似乎在这里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培养孩子兴趣就是培育观众土壤
第16届“小梅花”活动总决赛,宝城小学张弛凭着一曲《待嫁》惊艳四座,摘得京昆组“十佳”金奖第二名。同时入选总决赛的12名宝安戏曲娃,全部获得金奖。
谈起这些近年来崭露头角的宝安戏曲娃们,不能不提及源于2004年启动的“戏曲进校园”活动。
2004年,宝安区教育局在经过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决定在全区中小学开展“京剧进校园”活动。宝城小学、弘雅小学等8所学校成为“京剧进校园”的首批试点学校,开设京剧活动课程,组织京剧兴趣班,普及推广京剧。
此后,2007年在参照开展“京剧进校园”模式上,宝安区先后在福永、沙井两个素有粤曲传统街道的8所学校进行“粤剧进校园”的实验研究。截至目前,京剧实验学校已有22所,粤剧实验学校12所。与近千“京剧娃”中“广东娃”约占六成的现象大相径庭的是,“粤剧娃”中非粤语方言区子女占了多数。
实际上“戏曲进校园”运作之初,也是宝安区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实验之初,“新课改是素质教育纵深推进的重要手段,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育人为本,提倡学生的学习由单一学科向综合学科过渡。应该说戏曲艺术教育也是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需要。”一位教育界人士表示。
杨志刚是来自山东的一名京剧指导老师,他认为人物传统戏曲以著名的历史故事或者事件作为描述,这利于中小学生了解我国历史文化,了解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和事迹。“戏曲内容反映的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如正义、忠孝、善恶等,利于培养中小学生优秀品德,也有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
然而,一个不可回避的现象是,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京剧等传统文化生存土壤正在日渐受到冲击。即使是岭南本土的粤剧,也面临着后继无人的传承问题。
宝安区教科培中心主任潘世祥是该项活动的设计者,在他看来戏曲传承一个根本性问题在于观众土壤的缺失,“国家对于专业演员的培养已经做得很好,关键是观众的培养,观众就是市场。一个孩子学了戏曲可以提升一个家庭的兴趣。我们希望能通过孩子带动家庭,家庭带动社区,以此潜移默化传承传统文化。”
戏曲实验尝试从课堂入手
“宝安地区是原特区外,家长对于戏曲的认识水平比较低。当年是求着家长和学生学戏曲。一些家长担心孩子会因此而分心影响学习,往往挑好的学生家长拦着不让去。”推广“戏曲进校园”之初所遇到的困难,潘世祥记忆犹新。
而对于京剧基础薄弱的深圳而言,师资匮乏则成为最大的困难。“京剧这个剧种讲究名师出名徒,起点比较高”,杨志刚告诉记者。
由于受方言和地域影响,京剧等地方戏在南方地区常常呈现水土不服的状态,京剧要进入中小学校园,如果是依靠单个的人、单个的学校,是很难有持续性和生命力的。尤其是对于一些古老的传统艺术,由于历史和时代的影响,受众越来越少,单靠个体的力量和热情无法解决自身危机。“利用整体推进的优势,先小范围试点,然后大面积培育群众土壤,不失为一种解决戏曲艺术教育危机的有效方式。”一名业内人士表示。
据了解,为引进师资,宝安区先后从北京、重庆、吉林、山东、青岛、烟台、贵州等地聘请优秀京剧专家来宝安进行实地教学。对于源于岭南的粤剧,则由各粤剧实验街道整合资源,由街道集中向广东省艺术学校聘请专业教师,对实验学校进行粤剧指导。与此同时,教科培从各校艺术教师中挑选责任心强、有一定戏曲基础的年轻老师与学生一起学习,再让这批教师督促指导学生学习。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各种艺术形式的推陈出新,构建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体系成为传承戏曲艺术的大势所趋。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确保普及戏曲艺术教育,戏曲实验学校尝试从课堂入手,让戏曲成为学校的特色课程。“现在我们有的学校将戏曲作为一门重要的校本活动课程,有的采取学科渗透的方法。比如音乐课上孩子们学唱京剧、粤剧选段;舞蹈课上孩子们学习身段;语文课上,老师们将京剧、粤剧唱词的文字赏析作为普及和弘扬戏曲艺术的一个切入点。”
在宝城小学的京剧集训场地,记者见到了不少送孩子来培训的家长。“应该说孩子变化还是比较大的,以前他比较喜欢上网玩游戏,现在觉得自己跟艺术沾上了边,自控力比以前强。”对于孩子气质的变化,不少家长也都纷纷持肯定态度。
走专业之路家长态度各异
一名戏曲界资深人士表示,对于当前戏曲发展面临着人才、观众、市场等问题,“戏曲进校园”如果做得成功,就是解决此类问题的一条途径。
2011年,12名宝安戏曲娃进入中国戏曲学院附属中等专业学校,开始专业戏曲学习之路。这是宝安区首次向中国戏曲学院输送后备人才。一次性在异地招收大批量京剧表演学生,在国戏附中亦属首次。今年,北京戏曲学院附中来宝安招考,一些戏曲娃们也明确了走上戏曲表演舞台的人生方向。为专业艺术学校输送储备后备人才成为了“戏曲进校园”后收获的副产品。
潘世祥现在还记得一名已经送到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的孩子。“这个孩子由于文化成绩差,在学校被同学们瞧不起,有点破罐子破摔。成为我们第一批学猴戏的学生后,他表现非常突出,得过小梅花金奖。后来被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录取。”
像这样因学戏而走上专业发展道路的不在少数。采访中,不少孩子流露出对已经进入附中的师兄师姐们的羡慕,不少家长也表示,只要自己的孩子愿意学,将支持孩子走上专业之路。
但并非所有的家长都乐见其成。一名学习京剧的孩子告诉记者,虽然父母支持自己的学习,但对于走专业之路,奶奶并不十分认同。“可能在我们那,老一辈还有一些传统的观念没有改变。”一名家长也坦言,送孩子来学习戏曲是希望孩子能多一门兴趣特长,并不打算将自己的孩子送到专业院校。
在国有剧团纷纷改制的情况下,专业戏曲演员的职业出路也成为不少家长掂量的问题。对于孩子正在学习粤剧的张女士来说,尽管自己的孩子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张女士也坦言,以后孩子要走什么样的路还不清楚。生长于广东的张女士从小浸染在粤剧的环境中,对于普通粤剧演员尤其是民营粤剧团演员的职业出路表示了担忧,“薪酬待遇并不算好。不过孩子还小,得看有没这个天赋能否被挑中,是否真正喜欢。”
不过在杨志刚看来,无论以后是否从事专业表演,在中小学时期打下的烙印,将会将持续引领着孩子们以后长期关注这个剧种的发展。“这些才是让孩子真正受用一生的。”
对于宝安“戏曲进校园”活动的推进,今年5月,全国政协京昆室调研组在一份报告中如是指出,“从宝安的经验看来,戏曲艺术和义务教育可以结合,传统文化和现代理念可以融通,提高青少年素质和发现培养戏曲人才可以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