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由20多个票友自发组织起来的票房,成员不仅有成都本地的,还有重庆、河北等地的爱好者;他们所从事的职业有画家、机关工作人员、公司职员、机长、飞机维修技师、厨师、药剂师、个体工商业者,有好几个还是在校研究生、大学生,甚至还有佛门弟子;年龄从40多岁到10多岁,以20多岁的年轻人为主。 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同为京剧票友的好友带领下,记者来到了这群票友的活动中心,走近了这个“特殊”的群体——京剧票友。
“特殊”的缘由一:许多人认为喜欢戏曲的都是些老年人,而在这个票房却是以年轻人为主,30多岁的年轻人这群人里已经算是一个“长”者了。 “特殊”的缘由二:通过接触发现了一个更让记者惊讶的情况,这里唱戏的票友没有女的,全是男士!演出中所有的角色都由男士担当,让人感觉仿佛又回到了京剧的初始阶段。 他们的业余生活,学戏永远是主旋律。学习方式多种多样,但央视戏曲频道是每天的必修课,戏曲晚会更是场场不落。票房有相对固定的活动场地和时间,活动经费靠每月个人交纳筹集,主要用于聘请老师和支付演出费用。为了更快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他们聘请了专业琴师陪练,并拜戏曲前辈和京剧团的专业演员为师,苦练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