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央视戏曲频道直播的青京赛备受戏迷关注,来自全国各大院团的青年演员一展身手,让我们看到了京剧的希望,同时也折射出青年京剧演员的未来发展以及人才培养问题。在缺乏演出机会的今天,青京赛似乎已成了年轻演员走向成功的“独木桥”。
通过二十多场的复赛,很多观众表示,评委对京津沪的大院团青年演员始终青睐,而同样表现出色的来自基层小院团的演员,却没有得到高分。老生组复赛时,很多观众认为,山东滨州京剧院的崔伟杰表现不错,但是为什么排名才第四,不少业内人士也认为崔伟杰的嗓音有苍音,还挂味,他演唱的《洪羊洞》现场效果不俗,但是评委打分偏低。
采访中,北京京剧院的演员张云对记者说:“青京赛对青年演员来说,是最重要的赛事。因为梅兰芳奖、白玉兰奖的评选都是看整出戏,青年演员一般都拿不到奖。”张云认为参加青京赛有很大收获,“年轻演员的机会少,从上届青京赛开始,我有了一批铁杆观众,很多人在我的博客留言或者打电话给我,说以后只要是我演戏必去捧场。”
当下,很多人戏称“青京赛是京剧演员的奥运会”,获奖演员会获得更多的演出和晋级机会,包括参加优秀青年京剧演员研究生班。不过,青京赛金奖与得到艺术认可并不能直接画等号,不乏前几届金奖演员迄今藉藉无名的例子。中国戏曲学院特聘教授傅谨对记者说,健全的市场里观众会用人气投票,不管你得不得奖,只要你够好,我就看你的戏,但是“现在戏曲缺乏健全的市场,奖项成为唯一的评价标准”。
著名京剧演员刘桂娟表示:“就目前来看,青京赛是青年演员获得成功的重要途径,获奖与否直接与上台演出机会和收入挂钩,因此青年演员都抢着参加比赛。”在这种情况下,青京赛也成为一个极具诱惑的名利场——有实力的院团往往能推出优秀年轻演员,名门之后更能得到评委的眷顾,而小院团的演员想要成名则需付出更多的努力。
1927年中国梨园行评选“四大名旦”,乃由戏迷投票评出梅、程、尚、荀,至今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在健全的市场里,专家的观点本应是对观众品位的补充,如今,观众的看法却成了点缀。”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表示,希望专家评委“善待”参加青京赛的年轻演员,特别是偏远基层的演员,让京剧发展的后备力量有机会崭露头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