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 刘行喆 早报资料
海岛冰轮初转腾,见玉兔,玉兔又早东升……
一曲京剧梅派的“四平调”,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的唱腔千回百转、妩媚难言,在前不久的一次表演后艳惊四座,梅葆玖之后还说到了他特有的上海情结:“我出生在上海,十几岁才搬到北京生活。上海是我的故乡,我对上海有很深的感情,这座城市也对我有很深的影响。”
梅葆玖是京剧表演大师梅兰芳的幼子,被梅派艺术熏染了一辈子,这些唱腔早已和他的艺术人生浑然一体。在两年前和日本歌舞伎大师坂东玉三郎的同台演出中,梅葆玖多年来第一次演出了完整的《贵妃醉酒》,那一晚,对于很多只听说过梅兰芳传说的年轻观众而言,梅葆玖的《贵妃醉酒》让人依稀明白了“风华绝代”这个词的含义。
值得一提的是,梅葆玖作为艺术名门大家之后,完全没有墨守成规的遗老之风,无论生活还是艺术上都有着海纳百川的精神气质。在守望传统的同时,依然有着开放的艺术精神和创新的艺术实践。
台上千娇百媚 台下大老爷们
熟悉梅葆玖的人都知道,虽然已经年近80岁,但生活中的他依然是个“小开”,爱听交响乐歌剧、喜欢摆弄音响汽车、爱吃巧克力和比萨饼。而这些都是他从小到大“一脉相承”的生活习惯。尽管从事的是最传统的中国京剧艺术,但梅葆玖生活中却始终是一个时尚现代的人。而他告诉记者,这些其实都是在父亲梅兰芳的影响下形成的,“我父亲是个非常开明的人,在艺术和生活上都兼容并蓄,他非常聪明,爱好又广泛,所以我们都受他影响。”
梅葆玖在家中排行第九,是形神相貌最似梅兰芳的。他从七八岁开始就学戏,13岁就正式登台演出《玉堂春》、《四郎探母》等剧,18岁开始和父亲同台演出。除了父亲的悉心指点,梅葆玖的老师个个都是有很高造诣的名家。启蒙教师是王瑶卿之侄王幼卿,武功教师是陶玉芝,昆曲教师是朱传茗,后又师从朱琴心学习花旦。
不过,年轻时的梅葆玖在学戏、演戏之余,更多时间是给那些属于自己的爱好,“我那时候是不务正业,什么都喜欢。无线电、遥控飞机模型都做得很好。还喜欢运动,什么自行车、摩托车、汽车,个个都拿得起,只是没去参加比赛。”
虽然在舞台上演的都是千娇百媚的弱女子,但生活中的梅葆玖所有的爱好都很“大老爷们”。尽管喜欢汽车,但父母一直担心梅葆玖出事,因此不让考车本,直到父母都离世,梅葆玖给自己考的第一个驾驶证就是个卡车车本。除了汽车,梅葆玖从小还是半导体音响设备的高手。他能看着图纸自己制作模型,甚至自制一台电子管收音机,在上世纪50年代就能有立体声效果。而现在即使快80岁了,梅葆玖依然还是音响电器的发烧友。
梅葆玖现在最大的爱好是欣赏交响乐,对全世界各大名团和指挥了如指掌,家中搜罗了大量的唱片,也包括迈克尔·杰克逊这样的歌手。这些年,只要上海有好的古典音乐和音乐剧演出,他都会特地赶来看一看。
梅葆玖说,父亲从小让他们接受西方文化的熏陶,一来希望他们在唱戏之外也能以其他事情谋生,二来也是希望他们能随时跟上时代的步伐,让京剧艺术始终被年轻人喜爱。
支持京剧创新 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作为名家之后,梅葆玖的艺术造诣虽然没有达到父亲那样的高度,但也早已是公认的世界级艺术大师。1989年荣获美国纽约林肯美华艺术中心授予的亚洲杰出艺人奖。2009年被世界艺术家协会授予“艺术大师奖”和“终身成就奖”。而梅葆玖这些年也一直以他个人的影响力,致力于梅派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在包括上海在内的一些城市,一起合作成立了梅派艺术研究所。
对于梅葆玖个人的京剧艺术,早年曾有一些争议,有专家认为梅葆玖的唱腔已经和梅兰芳“形神毕肖”,但他的表演却有所不及。但也有很多看过梅葆玖现场演出的观众认为,梅葆玖身上有着梅派艺术真正的雍容大气、平和中正。从多年前的新编剧《大唐贵妃》,到不久前的《贵妃醉酒》,他的表演虽然和梅兰芳时代已有所不同,却在精神、气质上真正读懂并传承了京剧和“梅派”艺术之美,延续了梅兰芳“移步不换形”的艺术观。
在自己的艺术实践中始终忠于传统,但梅葆玖对如今京剧艺术的各种创新始终保持着肯定的态度。梅葆玖一直这样表达自己的观点,《茶花女》等西方经典大歌剧在传承中连一个音符都没改,经典剧目传承还是保持原汁原味比较好。如果改动太大,当代人就难以欣赏到经典作品的精妙之处。他从不反对戏曲创新,父亲梅兰芳正是在创新的过程中发展了京剧艺术。但创新的基础是传承,只有把传承做到家了,才能去做进一步的创新。
梅葆玖对于各种新生事物也都抱着开放的心态,无论前些年电影《梅兰芳》的拍摄,还是这些年动漫《梅兰芳》的出版,梅葆玖都非常积极地鼓励推动。他甚至多次表示,京剧可以通过动漫的形式在年轻人中进行普及,因为漫画书《梅兰芳》带动了很多年轻人进剧场看戏,这让他很受启发。
唱了一辈子京剧,演了一辈子梅派剧目,岁月和家世,使得梅葆玖早已有了自己的艺术态度,专注于自己的艺术传统,闲看庭前花开花落,老而弥新无穷尽,人生一梦万年青。